鴻門宴當真“宴無好宴”?

秦朝末年,各路起義軍中有兩支最大的力量,這就是劉邦和項羽的隊伍。他們曾約定,誰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陽便在關中一帶為王。結果,劉邦先攻破了咸陽,控制了函谷關。項羽因此非常生氣。

項羽的一個遠房叔叔項伯與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聽到這訊息,他連夜告訴張良,勸他趕緊離開。張良不願背叛劉邦,經張良介紹,劉邦熱情地接待了項伯,並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因兩方戰力相差明顯,故項伯好意勸劉邦親自去向項羽解釋一番,以避免新的戰爭,使軍隊獲得喘息。

鴻門宴當真“宴無好宴”?

於是次日劉邦使人約見項羽,正是史上出了名的鴻門宴。項羽的謀士范增在宴前曾勸項羽藉此機會除掉劉邦。然而在宴會上,劉邦對項羽態度謙卑,小心翼翼。那項羽被劉邦哄得不想殺他了。范增眼看沒按計劃進行,又不想錯過機會,去把項羽的堂兄弟項莊找出來說:“我們的項王仁慈,你進去後便借舞劍為名殺了劉邦。”

項莊回來便到宴會上敬酒,並請求讓他舞劍助興。只見劍光閃閃,項莊越舞越靠近劉邦。項伯擔心出事,對項羽說:“一人獨舞,興致不高,讓我和他對舞吧!”項伯也拔劍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體擋著劉邦,使項莊找不到下手,最後在張良、樊噲的保護下,劉邦藉機離開宴會,安全地回到自己的軍營。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現在主要用來比喻行動或言語隱約針對某一個人。這也就告誡我們想要做成一件事,根本上需要看清事實的真相,看清背後的另有所指,方能把握住先機,獲得主動權,實現目的。

電影《教父》中有一句著名的臺詞:那些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會抓事物本質的人,往往能迅速洞察到事情的關鍵。他們能在大環境變化之前提前佈局,成竹在胸。

劉邦作為一軍之主、一方統帥,卻能在攻破函谷關之後看清己方的兵力不足現狀,先是聽從張良建議與項伯結親,又願意接受項伯的好意規勸,找機會向項羽道歉、解釋、參與宴會,並且在宴會上時時以低姿態小心翼翼的面對項羽,最終得以全身而退。從這鴻門宴就能看出他最後的成功都是有跡可循的,為人方面性格溫和而不失謀略之才,能看清形勢忍一時之不如意,也能抓住達到目的的重要核心。

鴻門宴當真“宴無好宴”?

鬼谷子曾說:“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此言論的大概意思是:萬事萬物無論如何千變萬化,都有其固有的本質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可以為我們所認識的。也就是說,我們要辦成一件事,那就要看這件事的本質,核心,和他的關鍵之處。

項羽為人,其實從他“西楚霸王”之號便可看出。無非一個“霸”字。所以,項羽這個人,生性豪邁,霸道蠻橫,剛愎自用,我行我素。蘇軾在對項羽和劉邦評價時曾說:“高帝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項籍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

鴻門宴當真“宴無好宴”?

因此劉邦想要全身而退,根本就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因為項羽並沒有說一開始就殺了他,而是給了他恭維的機會,項羽這個人又不大經得起這份恭維,於是這宴無好宴的“鴻門宴”也就自然不是一場死局了。

(小芒芒不茫)一個生活的冷靜觀察者,專注於有溫度的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