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鹹可甜的粽子,像極了生活

又是一年端午,按照往年的習慣,婆婆都會按照家鄉的習俗,給兩個小娃準備花色繩子系在手腕上,菜場裡買一束艾葉菖蒲大蒜頭掛在門上。然後浸泡糯米,煮好的蘆葦葉,醃製五花肉,黃酒漬一下鹹蛋黃,開水泡著紅小豆。準備的工作很是複雜,對於節日,儀式感滿滿的。

我是北方人,記憶中的粽子,蜜棗或是紅棗,沾著白糖,甜蜜蜜的三角粽。而我婆家的粽子倒是鹹的為主,赤醬濃油的五花肉加上一個鹹蛋黃,糯米拌著醬油,或是紅小豆和糯米混合包裹,或是僅僅糯米包裹的白水粽。婆婆包裹的粽子是那種有點像是三寸金蓮的小腳粽,緊實的很。第一次吃婆婆包的粽子,一萬個不習慣,怪我對甜粽太過執念,蛋黃肉粽吃不下,紅豆粽一定要沾著白糖。第二年我們家的粽子又增加了我愛吃的蜜棗粽,我也慢慢的接受了蛋黃肉粽。

對於我們家煮粽子,簡直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親戚鄰居朋友都要考慮送的,而我婆婆的粽子真的也很受歡迎。婆婆的小腳粽,每年都要手把手的教我,第一年是徹底的散開成糯米粥了,第二年我包的粽子小心翼翼的開了嘴,第三年算是成功了,但是還是能和婆婆的粽子分的很清楚。我是幸運的,婆婆的耐心,教會了我,有種一技在手,天下我有的自我膨脹感覺。

有一年端午節,我回孃家,信誓旦旦的準備包裹粽子的材料,想著在媽媽跟前露一手。我們家鄉端午插艾一定是有的,其他我就記得模糊了。媽媽是不會包粽子的,記得小的時候我們嘴饞粽子,媽媽又沒來得及到集市買,於是給我們煮了一大鍋蜜棗糯米加了蘆葦葉的稠粥。那味道也和粽子很是相似。我煮了幾十個蛋黃肉粽和蜜棗粽,農村的鄰里關係很是親密,聞著味的就可以吸引很多鄰居來竄門,當然我一定要先讓鄰居們嘗一嘗蛋黃肉粽,預料中的和我第一次吃肉粽一個表情。對於粽子,應該是甜的才是美味。

今年的端午節,我電話給媽媽有沒有吃粽子,媽媽說年齡大了,吃粽子不是很好消化了。對於粽子,她依舊不會包,依舊可有可無。對於她來說,我們都在家裡圍著她吃飯才是節日。

味覺真的是個神奇的所在,我一個北方人,在婆家也慢慢的愛上了鹹的粽子,但是一定要吃一個甜粽子才算是滿足了我對粽子的所有的肯定。

可鹹可甜的粽子,像極了我們的生活,甜也好,鹹也罷,南來北往,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