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在雲南“拼死吃菌”?

“雲南人吃菌中毒”又上熱搜了!吃了菌子會看見小人在家跳舞?沙發上可以划船?

外地人在雲南“拼死吃菌”?

現下的昆明雨水纏綿,自七月到現在,只短短放晴了幾天。陰雨和大太陽頻繁切換,才是這裡的常見情形。雨季,手中的傘開開合合,各色菌絲恣意生長,生得鮮美,長得饞人,是上天賜予雲南的禮物。可以說,

只有雲南人這麼愛吃菌,也只有雲南人能吃到這麼多菌

外地人在雲南“拼死吃菌”?

在雲南,每年都有吃菌中毒進醫院的,可吃菌,從不停止。它的鮮美醇厚,實是令人過齒難忘。正如汪曾祺先生在他的《菌小譜》中寫道的:“

我在昆明住過七年,離開已四十年,不忘昆明的菌子

”。夏天,昆明的菜市場隨時可見那大捧大捧的新鮮菌子:牛肝菌、青頭菌、雞樅、乾巴菌……看似其貌不揚平平無奇,甚至帶著泥巴,可一旦收拾好了,只需切片炒熟,便可知其鮮嫩滑香,應季來一盤,可是比吃肉還有滋味。但是汪老也提到,如若不做熟,或是炒的時候不加蒜,容易使人暈倒。

外地人在雲南“拼死吃菌”?

然而,於外地人而言,吃菌不易。誠如我,到雲南的第三個年頭才吃上了真正的野生菌。所謂“山珍海味”,海鮮的價格令人望而卻步,於其比肩的山珍菌子,又豈能是平庸之輩。在昆明,吃菌的世界被外力分為兩半:一邊是當地人在農貿市場裡開心地挑選新鮮品種,興奮地拎著回家,亦或是直擊原產地,提著籃子自己上山挖菌,參照著“土法”判斷毒性,提心吊膽地做熟,懷揣著“吃了這頓沒下頓”的豪情分而食之,這樣的場景可能發生在“菌子季”的每一天;但是另一邊,就是慕名而來卻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人,實在沒有底氣自己買菌子做來吃,更不想在“

蘑菇中毒等候患者

”的LED屏上看見自己的名字,只得轉而走向各大雲南菜餐館,看著標著時價、實則均價過百一盤的野生菌,狠下心來勸自己,就是吃個新鮮開心,一年到頭吃不來幾回,等主角上了桌入了口,肥美如扣肉、豐腴如生蠔,直叫人鮮掉了眉毛,暗想離下次狠狠心不太遠了。

外地人在雲南“拼死吃菌”?

菌子可以炒著吃,也可以煮著吃。煮著吃,就是幾種菌子鍋中薈萃,掐著時間煮,不到時間絕不敢吃,以防和小人一起跳舞。一鍋菌子,外地人根本分不清哪個是哪個,不過也無需記得,只消舀進碗裡,其鮮美滋味不容你多想其他,再來一碗就是了。“

吃菌不吃湯,鮮味少一半

”,連湯帶菌,再配上自調的蘸水,加上靈魂小米辣,幸福即刻便在舌尖蔓延。炒過的菌子一般都裹著一層油亮亮的光澤,清新的香味直衝而來,一口下去,又彈又滑,汁水迸濺,作配菜的五花肉真的只配當小弟,這時候再來一碗米飯拌一拌,就只恨沒有生在雲南了。

外地人在雲南“拼死吃菌”?

雲南有多少種菌呢?據統計,雲南現有野生菌約250種,佔了全世界食用菌的一半還多。據說,

菌子在雲南是有鄙視鏈的

。首先,最底層的是人工菌,什麼平菇、白玉菇、杏鮑菇、蟹味菇,在雲南只配一個簡單粗暴的統稱:人工菌。野生菌才有“菌子”這一名號。這其中,第一階梯,也即鄙視鏈的最頂端,是乾巴菌、松茸、雞樅、牛肝菌等,體型大、口感好。第二階梯是羊肚菌、虎掌菌、竹蓀等,清香酥爽,酥脆易嚼。第三階梯是青頭菌,第四階梯是紅菇、雞油菌、銅綠菌、奶漿菌、谷熟菌等。

外地人在雲南“拼死吃菌”?

好吃過後,我研究了一下野生菌為何在端上餐桌之後身價飛漲的原因。以牛肝菌為例,產地價格皆在每公斤三四十元,但是在出了產地、進入市場以後基本都會漲到八十元以上。原因多半都是因為保鮮運輸成本太高,以及途中不低的折損率,導致城市餐飲市場中的野生菌價格居高不下;同時,菜市場裡的菌子多為散賣及自行採摘後販賣,成本不高,價格呈現整體偏低的態勢,但也存在毒性難辨的問題。但衝著那一份醇美鮮香,“吃菌世界”裡的分裂也在菌子入口那一瞬間被彌合,就為了這,我們都是“拼死吃菌”的“精神雲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