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任洋縣縣長與雞腦殼

說起漿水雞腦殼這個農家飯,不由地不佩服我們的祖先們的智慧,它們用簡單的食材和簡單的方法就能做成一頓美味。不論你是在外的遊子,不論你是一方大員,或你是腰纏萬貫的商賈。永遠忘不了那一碗漿水雞腦殼。因為那是媽媽的味道,那味道是從家的方向飄來,那一碗簡單的飯裡有我們的根脈。

新中國第一任洋縣縣長與雞腦殼

漿水雞腦殼實在是上不了大雅的飯,但那清香酸爽中有生活的艱辛。在生活艱難的那個年代,漿水雞腦殼是度饑荒救命的飯,這個飯在農村最節省時間,最節省糧食,還能讓人吃飽。所以農家就常常做雞腦殼來過日子。雞腦殼有好多種做法,可以應四季蔬菜而做。在陝南的冬天和春天就用漿水做,夏天用茄子西紅柿做,秋天就用紅薯切成片做白菜做。

新中國第一任洋縣縣長與雞腦殼

關於雞腦殼還有一個故事,說新中國成立後洋縣第一任縣長薛郎夫他家住在現在的磨子橋鎮楊灣村,那時候薛郎夫父親去世早,所以他每天從私塾回家母親沒有多餘的糧食給他做好吃的,上頓不是漿水拌湯下頓就是漿水攪團,因為楊家灣在江壩只收小麥和蔬菜,要吃大米就要去城裡將菜賣了來換米吃,那時窮人家連飯都吃不上那裡有用來賣的菜和麥。小時的薛郎夫就很懂事,雖然天天吃菜和拌湯他知道母親也盡力了,儘管心裡不高興也要這樣天天吃著。他不想讓母親很為難。有一天他放學出私塾看見母親在地裡幹活,他急忙跑去幫母親,母親知道兒子上了一早晨學堂也餓了,就讓他回家吃飯,母親幹完剩下的一點活就回家,其實母親也想讓兒子先吃飽肚子後自己再吃,那時候生活艱難誰家都是那樣,先讓孩子們吃飽後大人再吃。

新中國第一任洋縣縣長與雞腦殼

薛郎夫隨口問母親做的啥飯,母親想給孩子一個驚奇,看見在地裡正尋吃小蟲的大公雞就說,早晨做的雞腦殼,這一聽薛郎夫高興了,今天終於有肉吃了,他高興地把書包往後面一甩高喊著,走!回家吃雞腦殼了。

新中國第一任洋縣縣長與雞腦殼

他回家揭開鍋蓋傻眼了,原來是一鍋麵疙瘩呀。也好,麵疙瘩總比天天拌湯和攪團耐事不是。儘管缺油少鹽的雞腦殼不怎麼好吃,但總比伴湯好吃多了。後來薛郎夫當了縣長到書記知道全縣還很窮,為了帶頭節省糧食他要求每週機關灶中午吃三頓雞腦殼。

新中國第一任洋縣縣長與雞腦殼

雞腦殼的做法很簡單,首先準備漿水菜,把漿水菜切碎備用,再放油,油熱後放入幹辣椒和蔥薑蒜炒香,再放入漿水炒。漿水炒好備用。再另起一鍋燒水,燒水時做麵糊,用適量的麵粉打入一個雞蛋,放少許鹽和調和麵,再在麵粉里加水用筷子朝一個方向攪,水不要加多,攪到筷子能把麵糊提起為好。這時水也開了,用筷子把麵糊倒入燒開的水中,再煮開。再放入炒好的漿水。一碗清香酸爽的漿水雞腦殼就做好了,白白的雞腦殼配上綠綠的漿水菜,清清白白,酸酸爽爽。

新中國第一任洋縣縣長與雞腦殼

用茄子和西紅柿炒配菜或白菜或用切片的紅薯炒配菜,調在雞腦殼裡都很好吃。在生活困難時,農家飯雞腦殼是我們祖先們為度過饑荒年代的智慧結晶。現在想來有一句話用在這裡最適合,那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由於先輩們的智慧也給我們今天帶來了美味可口的農家飯,不是嗎?

新中國第一任洋縣縣長與雞腦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