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場上的摔跤賽-選文狀元還是武狀元?

科舉制是隋朝建立的,這個制度絕對是中國的偉大發明。後代抨擊科舉制,只是因為他的內容沒有與時俱進,並非這個制度怎麼著了。不信你瞧,從隋朝到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除了考試,還有更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機制被髮明出來了嗎?

科舉制發明之前,比如漢朝魏晉,都是什麼察舉制之類的。雖然透過舉孝廉,舉秀才,可以找到一些人才,打破了一些世襲權貴的豪門壟斷,讓一些下層人才入新型地主階級有可能入仕,但規模和效應還是有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情況還是那樣。

而且後來的進行察舉中,有權力的人都儘可能選擇年少能報恩的人,被舉薦的人就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門生故吏為了利祿,以君臣、父子之禮對待舉主,甚至不惜諂附、賄賂以求固結,又結成了一波利益集團。所以這個制度的弊端挺多。

到了隋朝,隋煬帝,這個一般被定性為昏君的皇帝,開創了科舉取士的先河。其實隋煬帝還是個挺想幹事的主,比如征討高句麗,開疆闢土不是好事嗎?漢武帝、唐太宗乾的時候大家不都叫好啊。修大運河,現在還起著內河航運的重大作用,不是利國利民嗎?但隋煬帝的問題是,這麼多的大事別一起幹,老百姓受不了。

科舉場上的摔跤賽-選文狀元還是武狀元?

扯遠了,大業三年,隋煬帝開設進士科,給天下讀書人開啟了的進取之路,也給後世王朝留下了一個招攬人才的好辦法。唐朝襲承隋朝的先進經驗,繼續擴大了這一辦法。所以天可汗李世民同學,站在城門洞子上,看著新科進士們魚貫而入,樂得嘴都合不上了:“天下英雄盡入我吾彀中矣!”

雖然馬上得天下,但趙匡胤知道不能馬上治天下,否則就馬上瘋了。宋朝官家對於招攬人才非常重視,科舉制度雖發明於隋唐,但它的豐富和擴大,是宋朝開始的。宋朝初年的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

科舉場上的摔跤賽-選文狀元還是武狀元?

趙匡胤為了選拔人才,也可能是親眼見了才放心,於開寶六年實行了殿試。自此以後殿試就成了科舉制度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考試製度,傳至後世。殿試以後,就不需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趙匡胤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

不是揣測趙匡胤小心眼,他還是不想這些即將入仕為官的候補幹部,跟原來的官員拉幫結派,希望他們都為皇帝服務的。再比如說趙匡胤對文人的態度,就曾有傳聞說,趙匡胤曾立有三條祖訓讓後代牢記,其中之一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老趙一個武夫,知道自己的不足,希望充分利用讀書人的價值為自己服務。

公元963年,趙匡胤的第一個年號建隆用膩了,想改元,特意跟大臣交代選個以前沒有的年號。宰相們議了半天,選了乾德這個名字,當年就改為乾德元年。乾德三年的某一月的某一天,皇宮裡出現的一塊鏡子,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鑄”字樣。趙匡胤嚇了一跳,把鏡子拿給宰相趙普看:現在是乾德三年,竟然出現一塊刻著“乾德四年”的鏡子,時空穿越了?

趙普一輩子就讀過一部殘缺版的《論語》,他哪知道。後來儒生竇儀來了,竇儀說:“這塊鏡子應該是從蜀地來的。前蜀最後一個君主王衍,用過‘乾德’這個年號,鏡子應該是那個時候鑄的。”原來當年,即趙匡胤的乾德三年,大將王全斌帶領宋軍已攻滅了後蜀,一些後蜀宮人進入大宋宮廷,帶來了蜀地的舊物。“乾德”這個年號,已經被人用過,而且還是個亡國之君用過的年號。趙匡胤不知道是多大的晦氣,連連嘆息:“宰相須用讀書人!”

科舉場上的摔跤賽-選文狀元還是武狀元?

趙匡胤為了江山社稷,需要不斷的發掘人才,他擴大科舉規模,提高了考試級別;讀書人有了上進之路從而為個人崛起而發奮讀書,兩宋有大量的飽腹才學之士透過科舉進入了朝廷。不過話說回來,宋朝官家自打趙匡胤開國,就對文人給予了無限寬容與信任,是想用其才能為自己的江山服務的。趙匡胤一個武將出身的皇帝,猶如漢高祖劉邦,對讀書人的酸腐和賣弄,打心眼裡,還是挺不爽的。

比如北宋的自媒體作者文瑩和尚,在《湘山野錄》記過一件事。有一回趙匡胤視察汴梁的市政建設情況,並親自指導規劃。走到朱雀門,見城門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大字,就指著匾額問身旁的趙普:“何不只寫‘朱雀門’,這個‘之’字,有什麼用?”趙普回答說:“是個語氣助詞。”趙匡胤聽了輕蔑的一笑,以鄙夷的口吻說:“之乎者也,助得甚事!”言語之間,對文人的輕視都掩飾不住。

不信的話還有一回,應該是開寶六年的事,趙匡胤造訪趙普府第。老趙這點不錯,很親民,加之他跟趙普私人感情挺好,經常有事沒事的直接去趙普家。這回來到趙普家,正好趕上吳越國的國王錢俶派人給趙普送來了信函和禮物。送禮的人送完禮留下條子就離開了,禮單上面寫著“海物十瓶”,就放在堂屋的左廊下。

科舉場上的摔跤賽-選文狀元還是武狀元?

趙匡胤看見了就問是什麼東西?趙普順嘴說:”是海貨“。趙匡胤接著說:“錢俶大老遠送來的海物,一定很貴重,咱們開啟搞個海鮮扒吧。”趙普命人打開了瓶子,結果令讓大家很尷尬:十個瓶裡裝的都是瓜子金。Party是開不成了,趙普立馬跪下承認錯誤:“我還沒顧上開啟看,不知道里面是什麼東西。如果知道,一定拒絕掉。”好在趙匡胤大度,笑著說:“儘管收下,不必過慮。外邊還真以為國家大事是由你們這些書生能定的呢。”趙普倒黴,這幾個事都是他趕上了。

最後說說趙匡胤自己開創的殿試的故事。老趙發明的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在大殿之上,當場答題,當場閱卷定名次。開科取士為國選賢,這是國之大事,後代皇帝為表重視,一般都是親自到場當監考官,甭管是裝裝樣子還是真能看懂。趙匡胤這會兒,因為五代亂世剛結束,中原文氣未通,雖然重視了科舉,但制度處於完善期,還不是特別規範。比如,趙匡胤時期,科舉幾乎年年有,但每期取得人不多,只選拔尖的幾個。另外當時規定,只要格式文字不差,誰先交卷誰是狀元。這不有一回,出么蛾子了。

能進入殿試計程車子,肯定都是人精,誰比誰也差不了多少,寫得快的人也不只有一個。宋太祖開寶八年,即公元975年的考場上,兩個棋逢對手的書生碰到一塊了:王嗣宗和陳識幾乎同時完成了作業,率先起來同時交卷。

主考官把考生的試卷和考官們的意見書呈給了趙匡胤,讓皇帝自己定奪。由於兩個高手幾乎同時撞線,在沒有慢動作回放的情況下,隨便判誰第一誰第二很難服眾。趙匡胤心裡惡搞的念頭冒了出來,他把兩人宣上殿,讓他倆角力分勝負。宋朝的角力,就是摔跤,或者叫相撲也行。

科舉場上的摔跤賽-選文狀元還是武狀元?

王嗣宗和陳識都是飽讀聖賢書的文化人,哪會打架啊。忙活了半天,終於王嗣宗佔據了上風,將陳識打趴了。王嗣宗跑到趙匡胤面前喊道:臣贏了。據說趙匡胤大笑,封王嗣宗為狀元郎。王嗣宗作為滿腹才華的文士,最終卻透過一套王八拳當上了狀元,難免會成為某些人奚落物件,被稱為“手搏狀元”。這哥們也倒是個人才,為官頗有政績,後來一直當上了樞密副使。就是“手搏狀元”一事,成為內心最敏感的傷痕,一遇到有人提這事就發飆。估計夜深人靜喝上兩杯以後,自己個兒也搞不清,當年太祖皇帝選我當的到底是文狀元還是武狀元。

話說文無第一,宋太祖趙匡胤讓文化人摔跤定輸贏,也算是空前絕後了。難保不說他作為一個武人,在內心深處的自卑或者說對文化人舞文弄墨有些許的不爽,透過這種戲謔的方式發洩一下。

科舉場上的摔跤賽-選文狀元還是武狀元?

這個故事記錄在宋朝人寫的《玉照新志》上。司馬光在他的《涑水記聞》上也寫了這個事,不過他記的是王嗣宗和趙昌言打得這場架。趙昌言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才中的進士,跟王嗣宗就沒在一個賽道上。

怪不得後世老有人挑戰司馬光,嫌他寫的東西可信度有問題。本朝太祖太宗的事也能記得這麼糊塗,這位史學大家真是夠可以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西門吹又生的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