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古詩詞,品盡端午節味道

十首古詩詞,品盡端午節味道

空氣裡瀰漫著艾葉清苦的味道,煙火裡氤氳著糯米粽子的清香,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了!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等,源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如今被稱為“詩人節”。“端午節”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被歷代文人墨客吟誦詠歎。眾多千古流芳的名詩佳詞,讓我們品盡端陽的味道。

十首古詩詞,品盡端午節味道

唐朝詩人殷堯藩的《同州端午》是最能引人共鳴的:

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白髮垂到了肩膀,有一尺之長,已經在異鄉過了三十五個端陽。小孩子不認識我,見到我這個白髮老人非常驚訝,問我:哪裡是你的故鄉?

殷堯藩性好山水,長期離鄉背井,但不管走多遠,鄉愁始終像一縷扯不斷的白月光,從他的心頭一直照到家鄉。在這傳統佳節來臨之際,對家鄉的思念更是如五月艾草般,在心中瘋長。他歸心似箭地趕回家鄉,而“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讓人平添更多感傷。

十首古詩詞,品盡端午節味道

殷堯藩還有一首《七律·端午》: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年少時,每逢佳節總愛生出許多情感,現在老了,誰還有心思平白無故去感慨萬千。不想效仿插艾草、掛驅邪符的習俗,只能借一杯蒲酒,祈願天下昇平。

此時心情與之前不一樣,年更老體更衰,憂國憂民的情懷更加濃烈。安史之亂雖然過去,但宦官與藩鎮衝必然衝突,端午節儘管熱鬧,但熱鬧背後,為自己再無能力深感無奈。

十首古詩詞,品盡端午節味道

江南詩僧文秀,在《全唐詩》裡留存了一首詩:

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因何而來,都說是為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可笑汩羅江空自浩浩蕩蕩,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公元前278年5月5日,偉大的詩人屈原投江自盡,人們划著船在汨羅江搜救。為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人們把粽子投入江中;為了驅走水中的妖怪,把屈原打撈上來,人們又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於是,有了每年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風俗,活動和祭祀的場面十分隆重。而文秀喟然而嘆:即使後人百般歌頌、祭祀,屈原的冤屈就能洗刷了嗎?

十首古詩詞,品盡端午節味道

宋朝文學家、“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為文秀的《端午》寫了一首《和端午》: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龍舟競賽確實是為了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國破身死後現在還有什麼呢?只留下千古絕唱《離騷》在人世間了。

文秀感概:後人怎樣歌頌、祭祀,屈原的冤屈也洗刷不清。但張耒說,雖然“國亡身殞”,含冤莫白,但屈原那彪炳千秋的絕唱《離騷》和光照後人的愛國精神卻永垂青史,被世人傳唱,這不是最永久的活著嗎?

十首古詩詞,品盡端午節味道

同是唐朝詩人,杜甫卻一改別家的悲悲切切,把端午節寫得快快樂樂。

端午日賜衣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端午佳節,皇上賜了我名貴的宮衣,對我恩寵有加。潔白的香羅衣輕柔得像雪,穿上它清涼無比。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自此,終身承載皇上的盛情。這是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遺時所作,做官後的喜氣洋洋溢滿字裡行間。

能像杜甫這樣端陽佳節被恩寵的人,畢竟不多。

十首古詩詞,品盡端午節味道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端午即事》是在受到扣押和誣陷後,為了表明心志憤然而寫: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你贈了我一枝艾草。故去的人已看不見,新結交的朋友又在萬里之外。往日一心只想為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髮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裡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遼海阻隔,太遙遠了。

文天祥二十歲那年參加科舉考試,被宋理宗趙昀欽點為頭名狀元。一生殫力竭謀,忠君愛國,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端午節歡愉的背後是深深的無奈。

十首古詩詞,品盡端午節味道

愛國詩人陸游,滿懷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在端陽佳節這天,暫時放下滿腹的憂憤,隨著風俗吃兩個角的粽子、帽子上插艾草,融到了節日的歡快氣氛之中:

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十首古詩詞,品盡端午節味道

大文豪蘇軾的《浣溪沙·端午》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端午節: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微微的汗水溼透了碧綠的薄綢,明天端午節要用芳蘭草沐浴。參與者人山人海,香粉胭脂飄滿河面。你將那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手臂上,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髮髻上,祈願與相愛的人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端午時值仲夏,是面板病多發季節,古人有用蘭草湯沐浴去汙的風俗,所以端午節又叫“浴蘭節”。

1095年,蘇軾被貶惠州已經兩年了,其他侍妾都早已各奔前程,只有朝雲矢志不渝,生死相依。朝雲不僅對蘇軾忠敬有加,還懂得他的“一肚子不合時宜”。在這個團聚的日子裡,蘇軾做此詞送給愛妾朝雲。端午節的習俗和朝雲的美麗,在大文豪的筆下萬古流芳。

十首古詩詞,品盡端午節味道

元代詩人貝瓊在風雨交加的端陽去祭拜屈原,整個汨羅江上空空蕩蕩,沒有一處可以憑弔屈原的地方,不由得心生悲痛:

已酉端午

風雨端陽生晦冥,淚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元朝末世,科舉考試被廢,貝瓊和當時大多數的漢族文人一樣,深受歧視和壓迫,有志無時。千年之前,屈原忠心為國卻屢遭貶謫,也是懷才不遇,不被重用。還有陶淵明,他和屈原一樣鐵骨錚錚,不與時同流,是真正的文人,是中華民族的脊樑。而自己身處風雨飄搖的亂世,前途不知道在何方。風雨端陽,讓人滿腹感傷!

十首古詩詞,品盡端午節味道

舉不勝舉的“端午詩”,不僅出自默默無聞的布衣、傲骨嶙嶙的雅士,還有氣吞山河的帝王將相。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端午節接近夏天的中間,白天的時間漸漸變長。

鹽和梅己經在鼎裡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傾倒。

這是古人就留下的習俗,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

靠著欄杆看到木槿長得茂盛,走到水邊聞到蘆草很香。

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長久,各位大臣共保國家昌盛。

大家對國家的忠貞如果能始終如一,這種美德一定也會在後世子孫中傳揚。

端午佳節,暢飲美酒,心情愉快的唐明皇祝願天下安康長壽,以示皇恩浩蕩。皇上的格調果然不一樣,心繫百姓、謳歌太平盛世的同時不忘警示群臣百官。

十首古詩詞,品盡端午節味道

有人藉端午抒發鄉愁,有人借屈原感時傷事,有人吟頌端午節的樂樂陶陶,有人趣談端午節的民風民俗……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對端午的感悟不同,詩的意境不同,每個人的筆下都有一個不一樣的端午。幾千年、幾百年後的我們,總愛在浩浩詩河詞海中拾取古人的幽情雅趣,充實端午節的杯酒言歡,讓這個傳統文化節日更富有內涵,讓多彩端陽韻味更濃。

作者:陳玲

圖片來源:網路

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