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答應不行,虞國即使不借道也會滅國!“唇亡齒寒”歷史典故猜想

唇亡齒寒:沒有的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雙方的關係密切,離開了一方的庇護,另一方也會很快的消亡,雙方是彼此依存,休慼與共的關係。

不答應不行,虞國即使不借道也會滅國!“唇亡齒寒”歷史典故猜想

這個典故出自於《左傳· 僖公五年》

“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 虞 虢 之謂也。”

相傳在公元前655年,晉國準備攻打虢國,但是在他們兩個國家中間還隔著一個虞國,於是晉國的大夫荀息奉晉獻公的命令到虞國去借路,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從你們國家過一下去攻打虢國。

據說是因為虞國的國君非常的貪心,沒有看透晉國的心思,被荀息的花言巧語所迷惑,答應了晉國借路去討伐虢國的要求。

不答應不行,虞國即使不借道也會滅國!“唇亡齒寒”歷史典故猜想

這個時候虞國的大夫宮之奇反對虞國借路給晉國,虢國是虞國的屏障,如果虢國滅亡了,虞國也就隨之會滅亡,俗話說得好“唇亡齒寒” 說的就是我們兩個國家的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我們借路給晉國,勢必會增長晉國的野心。晉國前腳滅了虢國,後腳就會滅了虞國,我們怎麼能夠做這種自取滅亡的事情呢?

但是,虞國的國君並沒有採納宮之奇的建議,非常固執的堅持借道給晉國,宮之奇在晉國軍隊通過後,立刻帶領著自己的家人離開了虞國,並且語言晉國在回師的時候,一定會回來滅掉虞國。

不答應不行,虞國即使不借道也會滅國!“唇亡齒寒”歷史典故猜想

果然晉國在滅掉虢國之後,在班師回國的途中,順手將虞國也給滅掉了。

於是就留下了“唇亡齒寒”的成語,這個歷史典故雖然很明確地揭示了唇亡齒寒的道理,但是其實,當時的虞國國君是不得不借路給晉國,並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

僅僅從三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而言,虞國應該是在晉國和虢國的中間,晉國如果想要攻打虢國必然要從虞國透過。

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其實並不合適,虞國是虢國的屏障還差不多,因為虞國的阻擋,所以晉國並不能直接到達虢國的邊境去攻打虢國。

不答應不行,虞國即使不借道也會滅國!“唇亡齒寒”歷史典故猜想

所以說如果虞國不同意借道給晉國攻打虢國,那麼晉國就有了攻打虞國的藉口,如果借路不能,那就只有自己去搶了,晉國肯定會先進攻虞國,再進攻虢國。

這時候的虞國該怎麼辦呢?

要麼是不借道,聯合虢國抵抗晉國,虢國會不會因為“唇亡齒寒”的道理幫助虞國共同抵抗晉國呢?也不一定,晉國攻打虞國的時候,對虢國來說他不一定會幫助虞國,他可能會想晉國打下虞國來就夠了,自己的實力弱小,何苦去得罪晉國呢。

從歷史上來看,晉國很快就拿下了虢國,然後又迅速地拿下了虞國,所以虞國和虢國肯定是實力弱小的國家,即使是聯合起來也沒有辦法抵抗晉國的征伐。

不答應不行,虞國即使不借道也會滅國!“唇亡齒寒”歷史典故猜想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虞國同意借道給晉國攻打虢國,其實也是沒有辦法,不借路必亡,借路可能會生存下來,“死道友不死貧道”。

虞國國主只能寄希望與晉國能夠遵守協議,拿下虢國後,會放過自己的國家。

但是顯然晉國違背了兩國的協議,最後我要說的是,要想維護自己的國家,首先就是要自己的國家強大,如果虞國的軍事實力足夠強大,不管是借道還是不借道,晉國又怎能輕易的將虞國滅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