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選擇(續17)

《站在喜馬拉雅山上》系列文章

作者|五杏紅

第一篇章-宇宙之中的人類因素

第二論述序列、對於人類的思想哲學以及文化和社會形態的一些討論

四、對於中西方哲學和文化的一些探討(1)

《國家篇》和《理想國》為柏拉圖同一本著作的不同譯法,這裡以商務印書局所出版的《理想國》版本為藍本,去看一看蘇格拉底對於不同國家制度屬性的基本定義。

在《理想國》第五捲開頭部分,蘇格拉底這樣說道:“如果在管理國家和培養個人品質方面,這是一種善的制度,那麼,其餘的各種制度就都是惡的,謬誤的。”在這裡,蘇格拉底將“善的制度”與“惡的制度”的定義和認識絕對化,使得此後的西方思想哲學陷入這樣的一種認識誤區,一種[蘇格拉底式的善惡認識誤區],這種認識誤區的本質是:將善惡的定義與認識獨裁化和絕對化。當一個人或者一群人認定一種制度為“善的制度”時,那麼與之相異的“其餘的各種制度就都是惡的,謬誤的。” 來到現代,這種認識誤區演變並固化成為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當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認定資本主義制度為一種“善的制度”時,那麼與之相異的其他人類社會制度就都是惡的,謬誤的。

同樣的,對於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也曾經一度陷入蘇格拉底式的善惡認識誤區,蘇聯的意識形態認為只有蘇聯式社會主義制度才是“善的制度”,與之相異的其餘的各種社會主義制度就都是“惡的,謬誤的。”。然而,無論是按照馬克思的哲學觀點,還是依照人類社會的自然發展規律,資本主義制度或者社會主義制度都不是人類社會的最終理想制度,資本主義制度或者社會主義制度都只是人類社會制度發展過程當中的過渡性社會制度,只有共產主義制度才是人類社會的理想制度,只有共產主義制度才是在社會財富分配上高度公平的人類社會理想制度。

西方哲學界普遍認為,古代中國不存在哲學,只存在道德倫理說教。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一種世界觀,所表達的是對於世界的一種認識,其中的所謂思辨性也好,邏輯性和辯證性也罷,都是哲學認識當中的一些方法。可以這樣說,因為哲學是一種世界觀,所以只要存在人類族群的地方,就一定存在哲學。西方哲學界認為古代中國不存在哲學的這一觀點是錯誤的,經不起最基本的邏輯推敲。

單單就中國所獨有的成語而言,其中就充滿著極其深刻的,而且是西方古代和現代思想家都難以理解的哲學意義,每一句成語其背後都承載著一些可以發人深省的,充滿哲理性,也就是充滿哲學思辨性的,並且可以啟迪思想與智慧的典故。就拿前面所用過的“緣木求魚”這一成語來說,中西方對其中的哲學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可能會大不相同。緣木求魚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其意思是形容某人為達到目的所使用的方法就如同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做事情如果方向或者方法不對頭,就不可能達到目的。

想想看,爬到樹上可以找到魚嗎?再想想看,魚在水裡生長,找魚應該到水裡去找;最後想明白了,爬到樹上去找魚,其中的找尋方向和找尋方法都是錯誤,除非是有人將魚預先放在樹上,或者是魚跳到了樹上並且恰好被樹枝給卡住了。不過西方哲學對此可能並不這麼認為,如果僅僅從西方哲學的邏輯角度,或者說從思辨性角度去看待“緣木求魚”,其中的認識結論可能是:如果不爬到樹上去找魚,又怎能知道樹上沒有魚呢?進而認為,人們到樹上找魚體現出的是一種探索精神,是實證樹上到底有沒有魚的唯一可行和唯一有效的方法。

對於同樣一件事物,對於同樣一個問題,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會得出不同的認識。我們不去“緣木求魚”,是基於我們的一種經驗性思考和歸納性判斷,因為我們知道魚一旦離開了水就會死亡是帶有普遍意義的一種自然現象,所以我們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去爬樹找魚,我們知道如果要找魚只能在水裡尋找。如果有誰對此不同意,堅持認為不爬到樹上尋找怎能證明樹上沒有魚,那麼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堅持到樹上尋找,當你爬上爬下地在樹上反覆找魚時,當你最終發現樹上確實沒有魚時,我已經在水裡抓到了很多的魚。

這其中的辯證關係在於,如果對於哲學思辨性過於執著,沒有把控好其中的認識和判斷尺度,我們將可能因此失去方向正確的探索精神,失去客觀求實的勇氣。如果一味地否定或者質疑“緣木求魚”其中所蘊藏的辯證哲學思想內涵,那麼將會因此而產生出大量的無效勞動,進而因此浪費大量的寶貴時間,當我們正大步走向追尋目標的正確道路上時,別人卻在固守著一種理念瞎折騰。更有甚者,一堆人圍在一棵大樹下,一起去討論樹上到底有沒有魚,參與討論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眾人為了樹上到底有沒有魚而七嘴八舌爭論不休,其結果是,眾人前前後後在樹下討論了很長時間也沒有得出一個統一認識,也推選不出一個大家公認的代表上樹找魚,因為誰都想由自己去證明樹上到底有沒有魚。

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說,我們爬到樹上查證過,樹上確實沒有魚,這是唯物觀點;我們出於經驗認識,不用爬到樹上查證,我們也知道樹上不會有魚,這是唯心認識。那麼,“樹上不會有魚”,這一認識或者說經驗到底是源自於唯物還是源自於唯心?

歡迎討論評論或私信,期待您的思想觀點分享。

歷史的選擇(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