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

廣東潮汕地區的夏季

有一種地道的解暑小吃

——草粿

“豆花、草粿、凍草粿”

這一句盤旋在城市

大街小巷裡的吆喝聲

相信生活在潮汕的朋友們

再熟悉不過

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

草粿,是潮汕地區一款頗具地方特色的大眾化小食。

每當立夏之後,潮汕地區的大路旁、小巷口,便有賣草粿的小販,或推著小車,或擺著小攤檔,一手執瓷碗,一手拿剷草粿的金屬片,不停地“叮叮咚咚”敲著,以招徠生意,那聲音十分清脆動聽。

遠遠聽到鐵勺敲擊瓷碗的鏘鏘聲,頭都不用扭,就知道有賣草粿的啦!

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

草粿是一種極親民極草根的食品,價錢很便宜,一塊錢就能賣上一碗,清暑解渴。同時也因為這種食品在製作上並無太大的技術要求,故而進入市場的門檻並不高,或許住對面門做針線活的老婆婆明天就能挑著草粿擔子上街去。

或許正因為如此,才使草粿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

在潮汕,凡是“粿”都是以大米為原材料做出來的,“粿”這種東西,可以入俗,是日常果腹充飢物;可以超凡,作祭祖用。所以,“粿”字在潮汕有不一樣的意義。而以“粿”字來禮讚這種不是用大米做出來的消夏食品,足以見大夥兒對它的款款深情了。

草粿是用仙人草(仙人草也叫草粿草,是潮汕一帶地區的特產)製作。將仙人草煎取藥液,濾汁去渣,加入適量澱粉(通常是用薯粉),充分攪拌均勻,加熱煮滾之後,盛於容器(傳統是用陶缽、瓷缸)冷凝成膏狀,即成為黑色晶瑩的草粿。

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

食用時,用專用銅勺切成一片片裝進小食碗裡,邊撒上紅糖(今多新增白砂糖),便可啜飲。草粿軟軟滑滑,也有人在路旁小攤買後,裝入塑膠袋,帶回家中和家人一起享用。

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

賣草粿的阿伯用一把薄薄的銅勺有力地舀起一片片草粿,兩三下橫豎切開;

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

再均勻地撒上一層糖粉;

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

接過這一碗草粿,站在小攤旁,三兩口囫圇下肚,滋味無窮。

潮汕俗語:“南畔浮烏雲,草粿賣有存”,這大概是賣草粿的老伯最怕聽到的。因為潮汕暑熱溼氣交蒸,環境溼熱,氣候多變,而草粿的原料是澱粉,當氣候炎熱賣不完時便容易產酸腐敗變質。偏偏有一群小孩兒不懂事,在草粿檔前大大聲聲地叨唸著“南畔浮烏雲,草粿賣有存”。草粿老伯雖然很生氣,後果卻不太嚴重,撒給小孩的蔗糖沫依然要比大人多,而且吃完了還能再舀點。

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

在粵東地區,草粿這款藥療小吃從宋元時期已出現了。中醫藥學認為,仙人草屬唇形科——一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根、莖、葉均可入藥,性味甘涼,具有清暑解渴除熱毒之功效,是夏令祛暑熱常用藥。

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

古代,潮汕夏令氣候悶熱,梅雨霏霏,環境潮溼,容易中暑。在缺醫少藥的古代,人們採用仙人草煎後加工製成的草粿藥膳,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起到預防中暑之功。

因為草粿具有清熱解毒、退腸火的功效,且價錢低廉,所以潮汕草粿這小食十分惹人喜愛,世代相傳,千百年來在潮汕地區盛夏酷暑中暢銷不衰,每當人們經過賣草粿的小攤時,都喜歡停下來,站在路旁吃一碗黑溜溜而爽滑清甘的草粿。

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

炎炎夏日裡想要消暑

來一碗爽滑清甜的草粿吧~

原標題:《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