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中國的“軍迷”自古以來就有夢想有追求,在我們這個向來崇尚“家國大義”的古老國度裡,時時刻刻都有那麼一群人或出於安邦定國的抱負,或出於經世致用的信念,或出於樂在其中的興趣,而去鑽研軍事韜略,琢磨武備手段。在當今的時代裡,發達的網路文化為萬千軍迷準備了享用不盡的饕餮盛宴,那麼在古時候,廣大軍迷們又是如何追求理想,實現抱負的呢?今天我們就選取幾個典型的人物,來看看古代的軍迷是如何設計營造自己的人生的。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一. 喜歡談兵論戰的鄧艾

三國時期的鄧艾是一位為人們所熟知的著名軍事家,在魏滅蜀之戰中,鄧艾率軍偷渡陰

平,直攻川中腹地,一舉拿下成都,滅亡了蜀漢政權。此戰已成為中國軍事史上迂迴奇襲作戰的經典戰例。鄧艾未成名前一直是一個鐵桿軍迷,據史料記載,但凡路過名山大川,鄧艾便會就著當地的地形地貌發出一番宏論,指出哪裡可以屯紮兵馬,哪裡可以積聚糧草,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訓練自己的地緣思想,積累自己的戰術智慧。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鄧艾

鄧艾喜歡談兵論戰的行為常常被人們所譏笑,但他本人並不介意,並始終保持著這樣的習慣。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次鄧艾受命去洛陽出差辦公,並在這個過程中見到了曹魏重臣司馬懿。鄧艾卓越的才識深深打動了司馬懿,於是司馬懿便將鄧艾留在中央任職。此後鄧艾在仕途上如魚得水,屢屢高升,在內政和軍事上都頗有建樹,並最終在滅蜀之戰中建立了不世奇勳,從而成為了中國名將群體中的傳奇人物。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

鄧艾率軍在陰平道行軍的劇照

不過可惜的是鄧艾雖具備傑出的軍事才能,但在滅蜀之後卻因政治上的失誤而最終丟掉了性命。鄧艾攻滅蜀國經常誇耀自己的功勳,並在當地擅封官爵,漸漸引起了當時魏國事實上的一把手司馬昭的猜忌,與鄧艾一起伐蜀的野心家鍾會趁機汙衊鄧艾要謀反,於是鄧艾被司馬昭下令緝捕,並和其子鄧忠一起被送往京師洛陽。後來伐蜀部隊的監軍衛灌派人將鄧艾父子殺害於錦竹(今四川德陽)附近。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鄧艾之墓

鄧艾憑藉自己的不懈堅持和踏實努力,完成了從軍迷到軍事家的逆襲,用自己的興趣愛好創造了永載史冊的輝煌事功。他的事蹟堪稱是一部勵志的史詩,堪稱是一段永恆的傳奇。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雖然功勳卓著,但鄧艾最終還是死在了殘酷的政治鬥爭之中。血的教訓告誡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理智、清醒和謙遜,功勳越卓著,聲名越隆盛,越是要保持低調為人的作風,唯有如此方才能善始善終。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鄧艾

二. 善造堅城的工程師——冉氏兄弟

生活在南宋中後期的冉璡、冉璞兄弟是當時遠近聞名的奇人異士,兄弟二人是播州綏陽(今遵義市綏陽縣)人。冉氏兄弟自幼聰穎勤奮、好學不倦,在軍事領域造詣尤為精深。為了實現報國安民的理想,兄弟二人稍及年長便一起攜手出遊,訪遍名山大川、關隘重地,並在此基礎之上時時切磋戰守之計,以為日後為國效力做準備。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冉璡(左)、冉璞(右)兄弟

1234年,新興的蒙古汗國滅掉了金朝,隨即蒙古大軍揮師南下,對南宋展開了猛烈的攻勢,曠日持久的宋蒙戰爭就此爆發。當時處在南宋控制下的四川是蒙古軍隊攻擊的重點區域,很多地方因此而慘受蹂躪,生靈塗炭。面對這一危局,胸懷報國之志的冉氏兄弟決定投效到四川安撫制置使餘玠麾下,為抗蒙戰爭獻計出力。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蒙古軍隊

透過對山川形勢的認真研究,冉氏兄弟向餘玠建議道:“我們覺得現在守蜀的大計在於遷徙合州城”,餘玠聞言大喜便說道:“這正是我的想法,但卻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冉氏兄弟隨即又說道:“蜀口形勝之地莫過於釣魚山,如果把合州城遷到那裡,並任用有才能的人駐守,積蓄糧食、彈藥,勝過十萬大軍,巴蜀之地就守住了”。餘玠當即採納了冉氏兄弟的建議,並密奏朝廷請授冉氏兄弟官職,由其全權負責遷城之事。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地勢險要的釣魚城

在餘玠的全力支援之下,冉氏兄弟指揮南宋軍民根據山川之勢建造了青居、大獲、釣魚、雲頂、天生等十餘座城池,並在這些城中積糧屯兵,以作持久抗戰之準備。冉氏兄弟所築的上述諸城中,最堅固最出名的當屬釣魚城。該城位於釣魚山的山頂,地處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水交匯之處,居高臨江,據崖負險,足以在未來的戰爭中抵禦氣勢洶洶地蒙古大軍。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釣魚城憑藉險峻的地勢擋住了擅長野戰的蒙古鐵騎

釣魚城建好之後,餘玠便將合州州治遷到了城中,從此以後釣魚城便成為了巴蜀地區的軍事重鎮,並在此後的抗蒙戰爭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御駕親征進攻四川,直抵釣魚城之下。面對兇悍至極的蒙古人,釣魚城守軍沉著應戰,屢挫兇鋒。戰至次年,眼見大軍在釣魚城下裹足不前,蒙哥汗決定集中兵力,對釣魚城展開亡命一擊。不過蒙古人的這次進攻最終還是未能奏效,不僅如此,蒙哥汗也在戰鬥中被宋軍擊傷,並在不久之後死於軍中。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宋蒙釣魚城之戰

蒙哥汗死掉了以後,各路侵宋蒙軍被迫停戰北返。為了爭奪大汗之位,當時已經打到敘利亞的蒙哥之弟旭烈兀趕緊停下了征戰的步伐,匆忙率西征軍主力東歸,蒙哥的另外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則帶著各自的人馬大打出手。蒙古汗國內部的政局動盪不僅延續了南宋的國祚,同時更牽制了蒙古鐵蹄向西侵略的腳步,從而極大的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走向,釣魚城也因此而名垂青史。當然這一切成績的取得與冉氏兄弟當初的精心運籌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有了這兄弟二人的非凡智慧,方才成就了釣魚城在抗蒙戰爭中的輝煌與傳奇。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蒙哥汗

不過可惜的是冉氏兄弟的豐功偉績並未能拯救南宋的江山社稷。由於朝中左丞相謝方叔的陷害,餘玠於1253年7月在激憤中服毒自盡。餘玠去世之後,冉氏兄弟也被罷官,並於此後幾年相繼卒於家中。1279年,南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在崖山海戰中覆亡,南宋的歷史至此畫上了句號。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崖山古戰場

每次讀宋末這段歷史時,我們都不禁為南宋的不幸而慨嘆,但這種不幸又恰恰是南宋朝廷自己所造成的。由於昏君主政,奸佞當權,南宋朝廷把自己手裡的一副好牌給白白糟蹋了。細翻宋末的史冊,像冉氏兄弟那樣的有志於為國效命的人中豪傑不可謂不多,可由於朝廷的腐朽昏庸,這些人大都未能發揮出自己的全部光熱。倘若南宋朝廷朝綱清正,努力振作,積極進取,又何至於被蒙古軍隊逼到崖山的海隅,又何至於被時代洪流趕到命運的牆角?總之,南宋與其說是亡於蒙古人的殘暴,倒不如說是亡於自己的無道。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滾滾東逝的江水承載著無數興亡的慨嘆

圖為宋軍使用的投石機模型

三. 一心鑽研火器的愛國者——趙士禎

趙士禎是明代著名的火器發明家,用今天的話來說,趙士禎可算得上是一個純粹軍事裝

備迷。趙士禎是浙江樂清人,出生於1544年。趙士禎少年時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倭寇肆虐,趙士禎目睹倭寇的殘忍暴行,從此便立下了報效國家的志向,這正是趙士禎一生致力於火器研發的重要精神驅動力。用趙士禎自己的話說,他窮盡畢生之力研發火器就是為了“振國威、彰天討、裕國用”,短短的九個字彰顯了趙士禎發自肺腑的愛國之情。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趙士禎

趙士禎綜合古今中外的火器製造經驗,根據當時明朝軍隊的軍事需要,研製出了多款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火藥武器。趙士禎透過對魯密銃和佛朗機這兩種外來火器的改進,研發出了更為先進的掣電銃,這種新式火銃應用了佛朗機的子母銃分離原理,具有精度好、射速高、使用便利等優點。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掣電銃的簡介和使用說明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掣電銃復原圖

迅雷銃是趙士禎發明的一種多管火繩槍,它吸收了鳥銃和三眼銃這兩種武器的優勢和長處,在交戰中可以實現持續的火力輸出。另外迅雷銃帶有矛頭的槍桿和起支架作用的小斧還可以在近戰中被用於白刃格鬥。可以說迅雷銃既擁有熱兵器的優勢,同時又兼具冷兵器的長處,是一款理念先進、功用完備、設計思路新穎的先進軍事裝備。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迅雷銃的構造說明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今人復原的迅雷銃

趙士禎是一位具有廣闊視野的武器發明家,他在研製新式火器的過程中時刻不忘關注國外火器的發展動態。例如,趙士禎曾獲知當時的日本出現了一種名叫大鳥銃的新式火器,這種火器不僅精度好,而且威力也相當大。為了趕超日本人,趙士禎對大鳥銃進行了認真細緻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效能更優異、火力更強勁的鷹揚炮。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日本火槍手

趙士禎在火器領域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用兵八害》、《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備邊屯田車銃議》等書之中,這些書籍均是趙士禎的殫精竭慮之作,充分彰顯了他本人在軍工領域的天分和創造力。作為一代火器大師,趙士禎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產,同時也為後人樹立了科技報國的光輝榜樣。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趙士禎的著作《神器譜》

四. 名垂後世的軍事地理學大師——顧祖禹

顧祖禹是明清之際的著名軍事地理學者,他於1631年出生於江蘇無錫,其家族長期以

來一直致力于軍事地理學的研究,進而積累了豐富的書籍資料,積澱了厚重的學術底蘊。在家風的薰陶影響之下,顧祖禹對軍事地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顧祖禹之父顧柔謙畢生致力於軍事地理學的研究,想完成“舉一朝之典故,討論成書”的目標,但無奈天不假年,顧柔謙尚未完成自己的志向便抱憾離世了。顧柔謙臨終前叮囑兒子顧祖禹要繼承其遺志,完成其未盡的使命。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顧祖禹的畫像及其生平介紹

顧柔謙去世之後,顧祖禹便踏上了完成父親遺願的奮鬥之路。面對浩如煙海的典籍、輿圖、書卷,顧祖禹竭自己畢生之精力,在學海中埋首苦讀,反覆披覽,最終完成了《讀史方輿記要》一書的寫作工作。這部書被後世兵家稱為“千古絕作”,“古今之龜鑑,治平之藥石”,晚清名臣左宗棠更是因為這本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最終成就一番永載史冊的不世功業。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顧祖禹的《讀史方輿記要》

《讀史方輿記要》全書共計130卷,約280萬字,並附有35份沿革表,44份地圖,可謂是體裁宏大,卷帙浩繁。該書的第一至第九卷記載的是歷代州域形勢;第十卷至第一百二十三卷記載的是各省的方輿形勢,主要包括疆域、山川、險隘等內容;第一百二十四至第一百二十九卷介紹了國內主要江河的情況,並著力研究了漕運和海運之事;第一百三十卷則單獨敘述了天文分野方面的內容。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讀史方輿記要》序言

《讀史方輿記要》不僅是顧祖禹一生汗水的結晶,同時更是顧氏家族數代人致力於軍事地理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顧祖禹在《讀史方輿記要》這部書中根據山川形勢,認真研討戰守之理,詳細考究軍爭之道,從而使這部書成為了中國軍事地理學發展史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鉅著。梁啟超曾指出:“景範(顧祖禹的字)之書實為極具別裁的軍事地理學”,“這部書的組織及其研究方法,真算的治地理學之最好模範”。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讀史方輿記要》插圖

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顧祖禹當被歸屬到軍迷群體之中,只不過他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裝備迷或戰史迷,而是屬於那種獨具地緣戰略眼光的軍事地理迷。顧祖禹為了創作《讀史方輿記要》一書不惜用盡了自己一生的光陰與心血,這不僅僅是興趣愛好之所致,同時更是為了完成家族使命之使然,當然更重要的因素則是作為一個擁有安邦濟世理想的知識分子,顧祖禹明白自己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故而他才會在孤單中踽踽獨行,最終為後世有志於安邦定國的經世之士點亮了一盞璀璨耀眼的指路明燈。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讀史方輿記要》的正文

五. 不世出的火器天才——戴梓

戴梓是清代著名火器專家,他於1649年生於浙江杭州的一個軍人家庭。戴梓自幼聰穎

好學,對火器技術尤為感興趣,據史料記載,戴梓“少有機悟,自制火器,能擊百步外”。戴梓非常喜歡鑽研軍事問題,無論是兵法韜略,還是軍械裝備,都是他刻苦研究的物件。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1674年,三藩之亂爆發,戴梓的一肚子學問很快獲得了用武之地。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今人繪製的戴梓畫像

為了響應吳三桂發起的叛亂,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宣佈起兵反清。面對嚴峻的形勢,康熙皇帝下令康親王傑書帶兵赴閩平叛。1674年8月,傑書抵達浙江之後,聽聞戴梓在當地名聲顯赫,便派人禮聘戴梓來見。戴梓欣然應召,來到軍營與傑書暢論天下大勢,並向傑書進獻了新式武器連珠火銃的製造方法。傑書對戴梓的出色才能深為佩服,便將戴梓留在身邊參贊軍機。三藩之亂被平定之後,傑書將戴梓推薦給了康熙皇帝,這樣戴梓便獲得了在中央供職的機會。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康熙皇帝

康熙曾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一種名叫沖天炮的新式火炮,但南懷仁前前後後忙活了一年也沒能製造出來。後來康熙將這項任務轉給了戴梓,令人吃驚的是戴梓僅用八天便造出了沖天炮。後來在清朝與準葛爾部的戰爭中,沖天炮發揮了巨大威力,成為了清軍克敵制勝的有力武器。例如,在1696年的清準昭莫多戰役中,清軍以沖天炮轟擊準格爾軍大營,結果收到了“以三炮墜其營,遂捷”的巨大戰果,一舉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沖天炮

1686年,荷蘭使團來華訪問,並向康熙進獻了一種名為蟠腸鳥槍的先進西式火器。康熙隨後便命令戴梓仿製蟠腸鳥槍,戴梓領受了這項任務後,僅用了五天便造出了十支蟠腸鳥槍。康熙隨後便將由戴梓仿製的蟠腸鳥槍作為禮物回贈給了荷蘭使者,以示中國的火器技術不輸於西方,進而起到宣揚國威之效。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清代火槍

戴梓發明的火器中最出名的當屬連珠火銃,這種火銃一次可裝彈二十八個彈丸,其擊發裝置由兩個相互扣合的輪式銃機組成。射手在射擊時,先勾動第一個輪機,則彈丸和發射藥便會落入到銃筒之中,緊接著第二個輪機就會隨第一個輪機轉動,從而摩擦燧石,引燃發射藥,進而射出彈丸。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今人根據記載仿製的連珠火銃

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連珠火銃並不屬於機關槍式的自動火器,但是在當時的工藝技術水平下,連珠火銃可算得上是同類武器中的佼佼者。不過可惜的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所限,連珠火銃最終沒有大規模裝備清軍,未能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發揮出它應有的威力。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有清一代,中國的火器技術逐漸落後於西方,這為日後清軍在鴉片戰爭中失利埋下了重要誘因。圖為反映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法聯軍激戰的油畫,從圖中可見清軍將士的裝備是何其之簡陋

戴梓性格耿直,剛正不阿,對他人的過失敢於直言不諱,因此在朝廷中沒少得罪人。特別是戴梓才思敏捷,心靈手巧,引起了很多倚仗科技才藝在清廷供職的西方人的嫉妒。尤其是在鑄造沖天炮一事上,戴梓僅用了八天就做成了南懷仁用了一年都沒辦成的事,更是深深的刺痛了南懷仁。在嫉妒心和權力慾的驅使之下,南懷仁在康熙面前誣告戴梓私通日本,聽信了南懷仁讒言的康熙遂將戴梓流放到了遼東,這之後戴梓在關外苦寒之地度過了整整35年的苦難時光。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客觀的來講,南懷仁的確曾為中國的科技事業做出過很大的貢獻,但是在陷害戴梓這件事上,南懷仁卻做了一回不折不扣的小人

戴梓在流放地以出售字畫維持生計,日子過的十分艱辛,“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踏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飢”是那時戴梓真實的生活寫照。直到七十八歲那年,戴梓才被朝廷赦免,但由於年老多病,戴梓還沒回到家鄉就在返鄉的路上去世了。一個在火器製造領域有著非凡造詣的天才人物最後竟落得這樣的結局,不禁讓人傷感萬分,唏噓扼腕。康熙帝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屬於少有的聖明君主,在他的治下尚且會出現像戴梓這樣的悲劇,那麼我們不禁要想,在那些平庸君主當政的時代裡,被埋沒的人才又會有多少呢?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在關外苦難之地的流放生活

嚴重摧殘了戴梓的身心健康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圖為18世紀晚期的中國士兵和18世紀中期的英國士兵,從中可清楚地看出兩者在裝備上的差距。長期以來,清政府一方面對外閉關鎖國,視西洋科技為奇淫技巧;另一方面對內又嚴防漢人,以至於很多像戴梓這樣的出色人才都得不到重用。這種“外拒內壓”的統治政策嚴重挫傷了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直接導致了近代中國國力的下降和國勢的衰落,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武備的廢弛和軍力的衰微。

六. 獨闢蹊徑的火炮專家——龔振麟

龔振麟是生活在清代中晚期的一位知識分子,他是江蘇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在進入

官場之前曾長期是一名監生。龔振麟喜歡研究西學,對近代西方火器製造技術興趣頗濃。1839年,龔振麟被任命為浙江嘉興縣縣丞。次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戰火很快波及到了浙江沿海地區,龔振麟在軍事科技領域的專長很快便有了用武之地。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龔振麟

1840年夏,龔振麟被調到寧波,負責監督軍中的軍械製造工作。龔振麟在任職期間曾研發過新式明輪戰船和新型炮架等軍事裝備。其中新式明輪戰船是龔振麟受英軍蒸汽火輪船的啟發而研製的,不過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這種新式明輪戰船未能實現蒸汽驅動,依舊只能靠人力在水中航行。新式炮架是龔振麟的另一項發明,同以往的舊式炮架相比,這種新式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調整射擊的方位與角度,從而提高了岸防火炮在戰場上的靈活性。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清軍火炮炮架的復原品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清軍的明輪戰船

龔振麟的諸多成就中最令人稱道的還是鐵模鑄炮法。當時在英軍的屢屢進犯之下,沿海各地防務吃緊,這就要求鑄炮速度必須加快,而傳統的泥模鑄炮法卻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因為用泥模鑄炮必須要等到泥質模具被完全烘乾才可以進行,否則的話鑄出的火炮炮身將帶有蜂窩狀孔穴,這種空穴會導致火炮的射擊時出現炸膛事故。而一具鑄炮泥模從製作成型到完全烘乾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並且每一具泥模只能鑄造一門炮,無法重複利用。這使得當時的清軍迫切需要一種新的鑄炮方法以替代費時費料的泥模鑄炮法。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傳統的泥模鑄炮法示意圖

經過了反覆的探索求證,龔振麟在中國傳統的鐵範鑄造工藝的基礎上發明了鐵模鑄炮法。同泥模鑄炮法相比,鐵模鑄炮法工藝更為簡單,成本更為低廉,鑄炮週期進一步縮短。更可貴的是,鐵模鑄炮法解決了泥制模具鑄炮易於出現蜂窩狀孔穴的難題,從而使火炮的安全性和質量大為提高。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鐵模鑄炮法所使用的鐵製模具(左)

泥制炮芯(右)

龔振麟發明的鐵模鑄炮法在中國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該鑄炮法領先於同時代的西方30年,是近代中國少有的居於世界前沿的先進科技成就。鐵模鑄炮法在當時獲得了很高的社會評價,時人曾稱讚道:“其法至簡,其用最便,一工收數百工之利,一炮省數十倍之資。且旋鑄旋出,不延時日,無瑕無疵,自然光滑,事半功倍,利用無窮,闢眾論之導軌,開千古之法門,其有裨於國家武備者,豈淺鮮哉!”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廈門胡裡山炮臺的鐵模火炮

由於晚清在國防軍備領域的全方位落後,龔振麟的鐵模鑄炮法最終未能改變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命運。不過龔振麟的事蹟依舊向世人昭示了中國人卓越的才智,從而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垂範意義。同那個時代的很多中國人一樣,龔振麟的個人命運就像時代洪流中的小船一樣無法被掌握。1861年,太平軍進攻浙江,時任台州知府的龔振麟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不幸陣亡。在國家多難、外患不斷的緊要之際,一代火炮大家就這樣做了內戰的犧牲品,其結局不禁令人悲嘆,令人扼腕。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太平軍

“軍迷”二字是一個神聖的徽號,是一種高貴的象徵,同時更是責任之所繫,使命之所在。對於每一個軍迷來說,從我們喜歡上軍事那一刻起,“國家社稷”這四個字就已經在我們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當別人在這個硝煙遠去、承平日久的時代裡風花雪月、夜夜笙歌、紙醉金迷的時候,吾輩軍迷用自己的堅守與付出為民族延續著尚武的血脈,為國家傳承著亮劍的精神,這正是吾輩軍迷的最大的道義與擔當,這正是吾輩軍迷的最高的追求與嚮往。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軍武組織的戰爭重演活動

回望文中的七位豪傑,他們的千秋功業令我們感動振奮,他們中很多人的人生境遇讓我們悲憤慨嘆。一個真正有希望有前途的國家應該是讓賢者盡其才、智者至其慮、勇者竭其力,應該是讓奸者亡其身,佞者失其生,惡者喪其命,絕不能讓有志報國之士因愛國而遺恨終生,絕不能讓投機鑽營之徒因諂媚而滾滾當道,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大治,只有這樣萬眾才能歸心。願今後有著一日,當國家需要時,我們每一個愛國者都能夠盡展其才,都能夠盡施其能,都能夠義無反顧地效命疆場,都能夠全心全意的為國盡忠。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鐵血網

微口網

網易新聞

搜狐歷史

中華冷兵器

今日合川網

孔夫子舊書網

360doc個人圖書館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