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美食:從汴梁到金陵,皮凍與包子皮,灌湯包的奇幻漂流

|

“其實吃這種包子,其樂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間。”

——梁秋實,《蟹黃湯包》

如今如果你去南京旅遊,很容易留下這樣一個印象:

南京的美食,除了滿大街鹽水鴨、板鴨等“鴨味”,再就是各色灌湯包了。

大的蟹黃湯包猶如飯盆、一屜一個,小的豬肉餡湯包還不如手心大、可以一口一個。

可無論是什麼餡兒,吃的時候都要“先開窗,後喝湯”。先小心翼翼的用門牙叼住一小塊柔韌的包子皮,輕輕磕開一個小口,然後小心翼翼、慢慢地吸吮。

這時候必須動作輕一些,如果細的太急太快,滾燙、鮮甜的肉汁,就會毫不留情的在你的舌尖上,留下一塊連續幾日影響味覺的燙傷。

如果一切順利,一口鮮甜的湯汁就會充盈口腔,給你帶來一種無法言喻的滿足感。緊接著用筷子將兜著餡料的包子皮夾起,蘸料、入口一氣呵成。熱騰騰的鮮美甜鮮翻騰在口中,讓你忍不住把筷子又伸向了下一個灌湯包……

南京美食:從汴梁到金陵,皮凍與包子皮,灌湯包的奇幻漂流

加了肉餡的蟹黃湯包

無論是食用哪種湯包,其食用過程的娛樂性,是其他種類包子無法替代的。就如同蟹黃瓜子固然美味,可少了自己動手剝殼的過程,吃的時候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梁秋實先生曾經在文章中說,無法理解包子裡增加湯汁的做法。想來是他寫這篇文章時,還未在喝湯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樂趣吧。

現在很多主營外賣的湯包店,為了方便顧客在移動時食用,已經開始提供方便喝湯的吸管了從商業化、速食角度來看,這種改進當然不錯,但也少了種獨特的體驗不是。

但好在不少主要提供堂食的湯包店,仍然保持著原來的意趣,讓食客可以多一種選擇,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

交匯、融合,進化的南京湯包

南京一行,因行程規劃和出行時間等原因,我們大多時間都是在旅遊景區和商業街附近遊走。

因此,一路見聞有限的我就對南京湯包產生了一些誤會,比如:南京的蟹黃湯包,主要以一屜一個的大包為主。

這個誤解直至持續到近日,我為了寫這篇文章而開始收集資料的時候。我忽然發現南京本地的蟹黃湯包,源於本地的六合龍袍地區。不僅已有將近一百四十年的歷史,而且相傳曾為朝廷貢品,又有“乾隆湯包”的別稱。最重要的是,六合龍袍正宗的蟹黃湯包是一屜數個的小湯包。

南京美食:從汴梁到金陵,皮凍與包子皮,灌湯包的奇幻漂流

六合龍袍蟹黃湯包,味道不錯

而街面上常見的一屜一個大蟹黃湯包,其實源自同省的靖江。而且這個靖江的蟹黃湯包名頭很大,1999年曾與天津狗不理包子、上海南翔小籠包和揚州富春包子,被中國烹飪協會一同列為中國四大名點。

但如果溯源而去,靖江的蟹黃湯包與南京六合龍袍的蟹黃湯包應該屬於同宗同源,只是在發展過程中外觀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地域差異。

這同時也說明了一些問題,拋開旁的不說,南京本地的湯包技藝也在於周邊地區的湯包技藝互相交流。

這本身是件好事。但還是希望商家能在銷售時標明原產地,既能保留產品特有的文化差異,又能讓消費者多些獲得小知識的樂趣。

南京美食:從汴梁到金陵,皮凍與包子皮,灌湯包的奇幻漂流

|

灌湯包是個“交換生”

其實不僅南京在與周邊交流飲食文化,南都金陵因為歷史地位特殊的原因,南京從古至今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就從未停止過。

乃至於現今深深植根於南京本地的的湯包,也是與東京汴梁飲食交流的結果。

據《南京百科全書》與《飲食文化辭典》描述,在清末時期,南京的一家名叫“春園”的著名湯包店,所賣的湯包餡嫩滷多,十分可口。

而這家春園湯包店,很可能就是南京灌湯包的鼻祖。至於春園湯包店的灌湯包,與被稱作“乾隆湯包”的蟹黃湯包是否有所淵源,因為沒有可做考據的史料記載,所以也就無從得知了。

倒是據《六合縣誌》記載:“龍袍蟹黃湯包清末即負有盛名,以皮薄、餡嫩、味鮮、不膩而著稱,於制蟹油、皮湯、做餡、擀皮、捏包、火蒸等工序均有嚴格要求,看起來似秋菊吐豔,吃起來鮮而不膩。”

對開封灌湯包有所瞭解的你,是不是覺得這段描述有些眼熟呢?

比如“臥如菊花,提似燈籠”,這句在描述開封第一樓灌湯包中反反覆覆出現的話?

南京美食:從汴梁到金陵,皮凍與包子皮,灌湯包的奇幻漂流

開封灌湯包

在討論龍袍蟹黃湯包和開封第一樓灌湯包,誰是“兄”誰是“弟”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一件事:

那就是灌湯包的起源地,是一千年多年前北宋時期的東京汴梁。當時汴梁市場上有種特別的“灌漿饅頭”,或又稱“梅花包子”,包中有湯,滋味奇絕。北宋汴梁的梅花包子是灌湯包的祖源,目前來看在這點上是沒有爭議。

然後再說回“梅花包子”的這兩個後代。

開封的第一樓其前身是1922年開業的“第一樓包子館”,主營灌湯包子在內的多種小吃。因其物美價廉、用料實在而廣受歡迎,進而聲名逐漸超過了同街區賣包子的“德義樓”等飯店。

需要說明的是,現在開封廣為流傳的開封灌湯包,雖是第一樓創始人黃繼善師傅改良後的版本,但在第一樓開業之前,灌湯包這一小吃在開封地區流傳已久。

所以並不能以第一樓的開業的時間,來判斷龍袍蟹黃湯包和開封灌湯包的先後關係。如果僅以流傳久遠端度來看,也僅能判斷兩者出於同源而已。

但為什麼這兩種餡料和口味差距較大灌湯包,外形如此相似呢?

那可能得從第一樓創始人對開封灌湯包做出的改良,尋找線索了。

南京美食:從汴梁到金陵,皮凍與包子皮,灌湯包的奇幻漂流

褶子朝下的南京湯包

第一樓最開始做的灌湯包使用大籠蒸制,並且包子皮由三分之一的發麵和三分之二的死麵混合而成。這很可能也是當時開封灌湯包的普遍做法。

有趣的是,現在南京也有一種半發麵、內有湯汁的包子,被稱為小籠包。

根據1981年出版的《家常點心》總結:小籠包個頭通常比灌湯包更大;因為很少或不加入皮凍而湯汁較少;最重要的是小籠包的褶子朝上,而灌湯包的褶子朝下。

必須說,這種半發麵的小籠包很像最初的灌湯包。而在黃繼善師傅將灌湯包改用死麵做皮、小籠蒸制之後,包子褶綻放似菊花瓣的開封灌湯包,外貌上就與袍蟹黃湯包更加相似了呢。

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推斷:汴梁開封的“梅花包子”在流傳到江蘇一帶時,當地人因地制宜,使用蟹肉、蟹黃和雞汁凍做餡料,因為水分更大的餡料使用半發麵包皮容易灑湯,所以順勢改良了包子皮。在開封第一樓經歷戰火滄桑、再次開業的時候,黃繼善師傅參考了這種做法,對開封的肉餡灌湯包加以改良。

從開封“流”出的灌湯包,在南京被加以改良、形成了新的做法,這種做法又“流”回開封,被開封本地用來參考,想想還真是奇妙呢。

當然了,以上僅僅是個人推斷,僅供開發腦洞。

南京美食:從汴梁到金陵,皮凍與包子皮,灌湯包的奇幻漂流

隨著物聯的速度加快,各地區的飲食文化交匯、融合得也越來越多了。

過去收口朝下的南京灌湯包,如今也有收口朝上的做法了。

可是哪怕人情世故再變,只要風土環境依然如舊,相信哪怕百年之後,口味甜而不齁、雞汁鮮美、清香利口的“菊葉湯包”仍然會在這片土地上屹立不倒。

如果有機會去南京,一定要嚐嚐正宗的南京灌湯包哦。

除了大名鼎鼎的雞鳴湯包,還有徐建萍湯包、小李湯包、尹氏湯包等等本地人推薦的湯包店值得嘗試。

而錯過了一次機會的我,就只有記好美食清單,等待下次再去南京再打卡解饞了。

——————

如果你喜歡,記得點下關注。各種美食攻略、故事,關注“春秋兒絮語”不迷路。

參考文獻:

(1) Hi阜陽·美食。倒過來蒸的南京湯包究竟有多好吃[J]。 潁州晚報。B4-B5。2017。12。07。

(2) 翟羽。 “雞鳴湯包”商標爭奪塵埃落定 追溯南京湯包的前世今生[J]。 金陵晚報。 A09:石頭記。 2018。07。02

(3) 林鼕鼕編。 南京 槳聲燈影裡的金陵舊夢。 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