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丨沉沉綠已肥 薰風帶暑來

立夏丨沉沉綠已肥 薰風帶暑來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每年5月5日或6日迎來立夏。

我國習慣將立夏作為夏天的開始,氣象學上的夏季要推遲到立夏後25天左右。古人把農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曆6、7、8三個月當作“夏天”。科學的劃分方法是平均溫度22℃以上為“夏天”。

“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

立夏,是頗為重要的農時。古漢語中,“夏”有大的意思,春日播種的植物至此已直立長大,夏季的早間空氣清和,適宜晨起勞作,早稻插秧、茶樹採摘,都已排上農家人的日程。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農耕。

《禮記·月令》中說:“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返,行賞、封諸侯,慶賜遂行,無不歡悅。”在民間有著“立夏看夏”的說法,意思是說到了立夏節氣,夏收農作物的收成好壞,都能夠有個大致的瞭解了。

立夏丨沉沉綠已肥 薰風帶暑來

立夏,也是新鮮果蔬上市的時候,“立夏見三新”、“九葷十三素”,不少地方有“嚐鮮”的傳統,櫻桃紅了,梅子青了,枇杷黃了,桃子熟了,享受清爽的夏天,就從享受立夏時的美味開始。

在民間,立夏日人們也喝冷飲來消暑,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有俗語“立夏吃蛋,石頭都踩爛”。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

古人認為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逐漸變暖,小孩子通常會四肢乏力,食慾減退,這在中醫上叫“疰夏”。為了防止“疰夏”,大人們給小孩食用“立夏蛋”來增強體力。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

立夏丨沉沉綠已肥 薰風帶暑來

過去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裡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這個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已回孃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立夏”後,陽氣生髮,陰氣減退,人們要順應這一轉變,做好自身的養生保健工作。立夏節氣常常衣單被薄,即使身體強健的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感冒注意不要使用發汗的藥劑,以免汗多傷心。這個時節,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