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自然規律,醫生教你這麼“捂”

2019-03-26 13:09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 王一 通訊員 周麗平

順應自然規律,醫生教你這麼“捂”

最近的天氣可謂陰晴不定,時而豔陽高照氣溫高達20攝氏度以上,時而又陰雨綿綿氣溫跌到10攝氏度以下。這就在大街上有了“亂穿衣”的現象:既有穿棉衣外套的人,也有早早換上單薄春裝的。為此,桐鄉市中醫醫院副主任中醫師褚忠毅提醒大家:就算天氣轉暖,但是“春捂秋凍”不能忘。

那麼“春捂”怎麼“捂”,“捂”到什麼程度?讓我們來聽聽專家為您詳細介紹“春捂”的那些事兒。

A 為什麼要“春捂”?

“春捂”應該怎麼捂?

四季輪轉,是一個陰陽交替的迴圈過程,春季是由冬寒轉向夏熱的過渡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

因此“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髮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

“冬季轉入春季,雖然看似空氣中的溫度挺暖和的,但是地氣還是處於冬天的寒冷狀態,當地氣上升,人體就會感到寒意,而人體在冬天已經習慣了多穿衣服,如果一轉暖就一下子減衣,會讓機體不適應氣候變化,導致抵抗力下降,從而使病菌乘虛而入,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褚忠毅建議市民,在氣候多變的春季,不要急於減衣,而要順應自然規律,適當地“捂”一點,對身體是有一定好處的。

那該如何“捂”呢?面對“孩兒臉”似的春季,褚忠毅提醒,“春捂”並非是全身上下捂得嚴嚴實實,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要為了順應“春捂”而“捂”。“千萬不要捂得身體燥熱出汗,還不減衣,如果被‘捂’出汗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褚忠毅表示,具體情況要具體處理,“比如你在太陽底下,就可以適當減衣,但是如果從太陽底下回到陰涼的室內,就應當加衣,避免受涼致病。正確‘捂’的方式要根據自己身體反應和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捂’的程度應以自身感覺溫暖且又不出汗為宜。”

“春捂”要“捂”到什麼時候呢?褚建忠建議,要掌握兩個溫度,一個是8℃,一個是15℃。“意思就是當晝夜溫差大於8℃時,就該‘捂’起來,而15℃則是一個‘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根據桐鄉往年的情況,基本要‘捂’到清明以後。”總的來說,當晝夜溫差較大,且氣溫還沒有持續穩定在15℃以上時,還是需要適當“捂一捂”。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學理論認為,“春捂”要注重“下厚上薄”。所謂下厚上薄,是指下半身要比上半身更需要“捂”。“我們都知道寒氣大都是由下而上侵入體內,並且身體下部血液迴圈比上部要差一些,所以在春季要重點做好雙腳和腿部的保暖,厚襪子和棉毛褲不能過早脫掉,如果有必要可以睡前常泡泡腳。”褚忠毅表示,尤其是年輕女性,常常天氣一轉暖就只要風度不要溫度,過早的穿春裝,露出雙腿、腳踝。“從醫生角度並不建議這麼穿,因為很容易寒氣入侵。如若長期如此,會導致關節痠痛等症狀。”

B 哪些人最該“春捂”?

該“捂”哪些地方?

“春捂”要不要“捂”,既要看氣溫,也要看個人體質,不同人群“春捂”各有側重。“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褚忠毅表示,老年人、兒童、女性、體質偏寒的這幾類人群可以多“捂”幾天,相反,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

除此以外,腹部、四肢部、背腰部是“春捂”的關鍵部位。“胃腸道對溫度刺激特別敏感,所以腹部保暖很重要,如果保暖措施不做好會引起消化不良、腹瀉、腹痛,女性甚至容易造成痛經症狀;四肢尤其是下半身,女性容易感染寒氣,增加婦科病的發病率,傷及子宮,所以在春季,女性儘量下半身多穿一些,特別不要露大腿、穿超短裙;背腰部則是陽氣聚集的地方,感受風寒面積比較大,有的人穿著短裝腰部護不著,也容易出現腰部的病變,尤其是頸椎病患者在受涼後,容易出現肩頸部疼痛僵硬的症狀。”褚忠毅說,“春捂”主要適應體弱、機體自身調節能力差、適應能力不強的人群,這類人群對外界的變化不能作出恰當調整,因此需要適當程度地“春捂”。

不光是保暖,褚忠毅表示,春季也要注重飲食和適當鍛鍊,來增強自身的抵抗力。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因此,不宜多進大辛大熱之品,如參、茸、烈酒等,以免助熱生火,應多吃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豐富的食品,特別是各種黃綠色蔬菜,如瘦肉、豆製品、蛋類、胡蘿蔔、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儘量少吃西瓜、梨子、冬瓜等寒性蔬果,注意合理的飲食搭配。

俗話說,“要想小兒安,常受三分飢和寒。”如果孩子整天處於“春捂”,保暖過度的情況下,又不加以鍛鍊,會影響身體耐受力的形成,抗寒能力下降,不能適應天氣變化,也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所以適當的體育鍛煉也要跟著“春捂”提上日程。市民可根據自己年齡與體質狀況選擇戶外活動,如太極拳、慢跑、放風箏、春遊踏青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