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為什麼又被稱為番薯?它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

現在,一個國家要從另一個國家引進物種,需要經過非常慎重的考慮,尤其是跨越大洋的洲際物種交流更是冒險。因為外來物種不是當地環境的衍生物,由此它在新的環境中可能並不能受到合理的約束,遠離天敵,繁殖失控,氾濫成災,給當地的居民帶來很大的困擾。嚴重的甚至會破壞當地原本的生態平衡,導致其他物種的滅絕,演變成物種入侵。南美引進的水葫蘆和困擾了美國很久的亞洲鯉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跨海貨輪入港時也往往要經過嚴格檢查,避免帶入什麼可疑生物。

紅薯為什麼又被稱為番薯?它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

不過,也不是所有外來物種的進入都會帶來災難。也有很多新物種被人刻意地引進,為人們所用,或是豐富了人們的餐桌,紅薯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紅薯又名“番薯”,顧名思義,這是一種海外“舶來品”。紅薯原產於南美洲,在15世紀大航海的時候被哥倫布帶回西班牙推廣種植。當時,中國正值明萬曆年間,國力強盛。雖然明朝官方從中期開始就放棄了對海洋的探索,但民間的海上貿易還是非常活躍,在豐厚的貿易利潤刺激下,當時一些沿海城鎮下海經商蔚然成風,成為很多海邊的居民增加收入的不二選擇。

紅薯為什麼又被稱為番薯?它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

當時的福建省福州市有一個落第秀才名叫陳振龍,他在考舉人的路上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眼看仕途無望,為了擺脫生存困境,他決定也跟風去海外碰碰運氣。陳振龍跟著船隊來到了呂宋(今菲律賓),當時菲律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紅薯在這裡也廣泛種植。陳振龍不久就發現這種農作物不僅甘甜美味,而且易於耕種,最重要的是產量高,也能適應中國南方比較貧瘠的土地,完全能成為主食,讓更多家鄉人不再捱餓。所以他很想把紅薯的種子帶回家鄉。但是管理當地的西班牙政府卻不同意,“珍其種,不予中國人”。陳振龍想了很多方法把紅薯的種子“偷渡”出來,但每次都會被海關查到,並且還要交罰金。

紅薯為什麼又被稱為番薯?它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

終於有一天,他在當地居民家裡瞭解到,種植紅薯不一定需要種子,只要有藤就可以,並且用藤去種植反而更快。於是他把一根紅薯藤偷偷地混入船上的纜繩中,“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汙泥,果然這次沒有被駐紮在碼頭計程車兵發現,得以矇混過關。

1593年,陳振龍攜帶的這株紅薯藤順利運抵國內。之後,紅薯藤在國內種植效果非常好,在福建廣泛種植,後來還在全國各地得到了大規模的推廣。

紅薯為什麼又被稱為番薯?它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

時至今日,紅薯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已經可以和小麥、水稻媲美,與玉米一起並稱第三大農作物。單從量來看,也算是成功的“物種入侵”了。

在過去的二百多年裡,中國人口從明朝中後期的區區幾千萬增長到清朝道光年間的四億多,紅薯可以說功不可沒。

紅薯為什麼又被稱為番薯?它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

無獨有偶,被稱為“植物活化石”的銀杏原產於中國,是中國引以為傲的植物“國寶”。清代晚期,法國傳教士湯執中偷偷帶了一片銀杏葉回法國,從此銀杏樹開始在歐洲傳播開來。《本草綱目》記載,銀杏有解熱、消毒的功效。而在英國,銀杏葉提取物則被用於擴張血管,降血壓。治病救人,也是造福一方。

紅薯為什麼又被稱為番薯?它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

明朝時,中國的秀才從歐洲把番薯藤偷回了中國,讓中國成千上萬的底層民眾免於饑荒。清朝時,法國的傳教士把中國的銀杏葉偷回歐洲,讓歐洲葉也有了銀杏的點綴,讓歐洲成千上萬的人免於病痛折磨,也帶來了豐厚的藥品買賣收入。冥冥之中,這恰似一種默契的“禮尚往來”,跨越廣闊的太平洋,惠及了亞歐大陸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