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

這裡“養個孩子吊起來”,其中有個孩子叫努爾哈赤

從赫圖阿拉古城的東門進去,往北走上不遠,就有一個院落,這就是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故居,也是努爾哈赤出生的地方。

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

這是一張在努爾哈赤出生地拍的照片,照片中吊起來的東西叫“悠車”,這是滿族的搖籃。所謂的“關東三大怪”,其中有一怪,那就是“養個孩子吊起來”,說的就是這種東西。

據《關東舊風俗》記載:小兒睡悠車源於滿族。早期滿族人遊獵尚未定居時,因山林中毒蛇野獸出沒,把不會走路的小孩放在地上不安全,於是他們便想出“吊起來”的辦法:用獸皮製成兜狀的吊袋,兩端掛在林中大樹上,後來逐漸演變成吊在房樑上的悠車。

公元 1559 年的一天 , 一聲嬰兒的啼哭 , 響徹在赫圖阿拉一座普通四合院的茅草房裡 。 塔克世家中 , 新得一子 ,取名愛新覺羅 · 努爾哈赤 。

孩子的母親在屋裡做著針線活,偶爾推一下悠車,她做夢也沒有想到,悠車裡的嬰兒,20多年後,會成為一代梟雄,並改變了女真人乃至中華民族未來的歷史。

現在位於赫圖阿拉城景區內的努爾哈赤出生地遺址,文物管理部門已經根據史料並參照滿族民居對該故居進行了復原。

塔克世故居分作東西兩院,其中西邊是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居住,東邊是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的居所。

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

咋一看,這不是東北農村滿族的普通人家嗎?

準確一點說,塔克世的家庭在當時的女真族中算是一箇中產之家。

努爾哈赤出生的時候,赫圖阿拉並不是城鎮,頂多算作一個山寨。努爾哈赤的祖上原是女真奴隸主中的顯赫家庭,但到了努爾哈赤童年的時候,已經家道中衰,他的祖父僅僅是建州女真一個小部落的酋長而已。

努爾哈赤的少年時代生活比較坎坷。他10歲的時候,生母便離世,後媽對其非常刻薄,並在他們父子之間挑撥是非。後來,努爾哈赤和弟弟舒爾哈齊被逼出去另居,完全靠自己謀生。

努爾哈赤和村裡的小夥伴們到深林裡挖人參、採松子、摘榛子、撿蘑菇,然後到撫順馬市上去同漢人、蒙古人進行貿易。

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

馬市貿易這段經歷對努爾哈赤後來的政治生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他不僅學會了漢語和蒙古語,更重要的是,他受到了漢文化的薰陶,也對明朝的政治與軍事有了充分的瞭解。

努爾哈赤喜歡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崇尚書裡邊講的謀略。

自16世紀末開始,明朝的統治走向腐敗衰落,為滿族的崛起提供了契機,作為這個民族的一位傑出人物,努爾哈赤青少年時代的艱苦奮鬥和豐富閱歷的燧石,敲打著他的膽略和智慧的火花。

萬曆十一年(1583年),愛新覺羅家族慘遭一場悲劇,努爾哈赤為報家仇,含恨起兵,從此走上波瀾壯闊的歷史舞臺。

那麼,努爾哈赤的家仇是怎麼回事呢?

努爾哈赤的外祖父叫王杲,是當時建州女真的一位著名部落首領。王杲依仗力量雄厚,便無視朝廷邊將的政令,常常擾邊作亂。萬曆二年(1574年),明遼東總兵官李成梁率軍數萬,攻破王杲的營寨,王杲及部落一千多人都被殺掉。

王杲之子阿臺為父報仇,屢襲明軍。這可激怒了明朝總兵李成梁, 他決意發兵攻殺阿臺,要將其斬草除根。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二月,李成梁兵圍阿臺的駐地古勒城。

阿臺的妻子與努爾哈赤是堂兄妹,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為使孫女免遭兵火,便與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入城勸說阿臺投降。

就在這個時間點,李成梁扶持的女真傀儡、圖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在城下趁亂喊道:“李太師有令,誰殺死阿臺,誰就做古勒城的城主”。阿臺部下信以為真,便殺了阿臺投降。

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

李成梁在誘降後,對城中的男女老幼大肆殺戮,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與父親塔克世也被明軍所殺。

努爾哈赤驚聞父、祖蒙難的噩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他椎牛祭天,以其父“十三副遺甲”起兵復仇。

從塔克世故居到汗宮大衙門,是努爾哈赤鐵血生涯的縮影

努爾哈赤起兵時,身邊不過百人,他知道,這時與明王朝交鋒等於是以卵擊石,於是他把矛頭對準了同是女真族的圖倫城主尼堪外蘭,表面上遷怒於尼堪外蘭:“害我祖、父者,尼堪外蘭唆使之也”,內心卻埋藏著對明王朝的怒火。

努爾哈赤的意思:明朝軍隊我不怪你們,但我打尼堪外蘭,你們可別攔著。

明王朝也採取了兩面手法:一方面撫慰努爾哈赤,歸還其祖、父遺體,並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一方面幫著尼堪外蘭在甲板築城,扶持他做“建州主”。

明王朝的意思:我就喜歡看你們外族人窩裡鬥。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向尼堪外蘭的駐地圖倫城發動進攻。最後,圖倫城被攻破,尼堪外蘭攜妻棄城而逃,努爾哈赤首戰告捷,邁出了輝煌事業的第一步。

此後,努爾哈赤採取“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策略,用5年時間,先後征服了女真族蘇克素護河部、董鄂部、渾河部、哲陳部、完顏部,尤其是萬曆十四年7月,他的仇敵尼堪外蘭被斬首,標誌著統一建州女真戰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

當時生活在東北的女真族,除了建州女真,還有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努爾哈赤知道,最後要和大明王朝叫板,必須使自己更強大,而這首先要把整個女真歸為一統。

從萬曆十九年(1591年)正月開始,努爾哈赤揮師東向。到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他先後又將長白山三部(珠舍裡部、訥殷部、鴨綠江部)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努爾哈赤的崛起,讓勢力強大的海西女真感到挑戰,他們想讓努爾哈赤臣服,於是便主動出擊。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布齋糾集烏拉、輝發、哈達及蒙古科爾沁等九部十一名首領,率兵三萬,分三路大軍向建州發動進攻。

努爾哈赤佈陣於古勒山險要之處,集中兵力,攻其主力,射殺頭目布齋,九部聯軍土崩瓦解,大敗虧輸。

這場歷史上著名的“古勒山大戰”,是女真各部落統一戰爭史的轉折點,改變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力量對比。自此,努爾哈赤軍威大振,遠邇懾服。

此後,努爾哈赤乘勝對海西女真大肆征伐,先後破哈達,滅輝發,砍伐烏拉,鯨吞葉赫,接著又以“徵撫並用,以撫為主”的策略,吞併了野人女真,基本上完成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的統一。

羽翼已經豐滿,努爾哈赤開始向大明王朝攤牌。

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的“汗宮大衙門”(俗稱金鑾殿) 稱汗建國,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

努爾哈赤正式樹起後金大旗,意味著一個新的封建政權的誕生,同時也表明他——努爾哈赤將不再是明朝的臣下,而是一國之君了,並與明朝正式分庭抗禮。

在赫圖阿拉古城,從努爾哈赤的出生地(塔克世故居)到他上位稱汗的汗宮大衙門,距離不過幾百米,但這卻是其幾十年的鐵血生涯鋪就的一段歷程。

一口“神井”,奠定了這座山城的歷史地位

兵馬越來越多,努爾哈赤需要在根據地建立城堡了。

早在萬曆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就在“建州老營”的廢址上建築起城郭宮室,這就是佛阿拉城。

到了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努爾哈赤把大本營從佛阿拉遷至他的出生地赫圖阿拉,在他登基後,這裡又成為後金正式建國的第一個國都。

那麼,努爾哈赤為什麼要將都城動遷呢?

一是佛阿拉城比較小,擴充套件空間餘地不大,難以承載努爾哈赤越來越多的人馬;二是佛阿拉城位於嘉哈河及碩裡河之間,出入不便,沒有太大的戰略迴旋空間。

其實,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徹底解決水源問題。

佛阿拉城地下水位非常低, 城中泉井源流不長,城中之人只好到城外幾里地的蘇子河挑水。數以萬計的人馬吃水成了大問題,必須另找個水源好的地方安營紮寨。

到哪裡去建城呢?努爾哈赤把目光放到了赫圖阿拉,他對老家的每個犄角旮旮兒都瞭然在胸。

赫圖阿拉城坐落在羊鼻山半山腰的橫崗上,它兩面靠山,兩面環水,城池之外,有廣闊的蘇水平原;城池後面,是松柏連天、峰巒疊嶂的群山,堪稱是一處攻守皆宜的軍事要地。

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

在赫圖阿拉城內中部的正白旗衙門門外坡下的西南方,有一口神奇的水井,這就是著名的“罕王井”。

這口水井有何神奇之處?

幾百年來,這口井一直水源充沛,從來沒有乾涸過。

井水離地面並不深,清澈見底,用水勺俯身可取,無論多少人取水,隨取隨滿,自赫圖阿拉建城後,城內軍民皆用此水,被譽為“千軍萬馬飲不幹”。

戰爭年代,對於千軍萬馬駐紮的城池,如果沒有水源,那是無法想象的。

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這口水井,改變了一個民族的命運,成為一個王朝的源頭。

關於罕王井,有很多傳說。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努爾哈赤親自帶領士兵尋找水源,突然在草叢中躥出了一隻野兔,士兵們搭上弓箭準備射殺,努爾哈赤一擺手攔下,他認為野兔生存的地方周圍一定有水。

於是,他命令士兵跟上野兔。野兔跑到了一棵大榆樹下突然不見了,努爾哈赤立即讓士兵在此挖井,不一會兒井水就噴湧而出。

還有一個傳說,當年在赫圖阿拉尋找水源沒有進展,人們對此一籌莫展。

這天晚上,努爾哈赤夢見一隻烏鴉在一塊石板下喝水。第二天,他出門不遠,真就見到一隻烏鴉。努爾哈赤隨著烏鴉來到一棵大榆樹下,烏鴉不飛了。罕王叫人在此挖井,結果撬開一塊石板,底下果然是清甜可口的泉水。

據說,努爾哈赤曾寫過這樣的詩句:老營缺水最堪憐,兒受摧殘母煎熬。榆樹下面有水井,石板底下湧甘泉。

不管怎麼說,這口神井的出現與老罕王努爾哈赤密不可分,所以叫“罕王井”也算是名副其實。

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

有人說,如果幾百年前這口水井不曾被開鑿,那麼統 治中國近300年的清王朝就可能不會出現,中國的歷史也就可能是另一種模樣。

這樣的說法顯然太誇張,不過大清朝廷對這口水井倒是崇敬有加。據史料記載,康熙、乾隆、 嘉慶、道光皇帝東尋祭祖時,曾先後九次到罕王井飲水思源。

從八旗衙門、關帝廟到文廟,看努爾哈赤的大智慧

自努爾哈赤起兵後,滿族何以能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由小變大,由由弱變強,由割據到統一,由落後到反超,完成了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飛躍?它又何能以偏於東北一隅的少數民族征服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泱泱大國?

從赫圖阿拉古城的歷史遺蹟中,我們似乎就能找到諸多答案。作為大清王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有著遠見卓識的大智慧。

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

在赫圖阿拉城,有八旗衙門多處遺址,其中正白旗衙門,是至今儲存較好的原始建築。

建立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的一項重大創舉。

女真族原來作戰採取部落狩獵組織形式,氏族成員自由組合,紀律性差,戰鬥力低。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對建州部民進行整編,將原來的狩獵式組織牛錄編為黃、白、紅、藍四旗。

1615年,努爾哈赤在登基稱汗之前,又在原有四旗基礎上再增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為八旗。於是,一個威風八面、且令後人耳熟能詳的“八旗”誕生了。

八旗不僅僅是八面領兵打仗的旗幟,而且還是一個融生產、政權、軍事為一體的軍政組織。八旗“以旗統人,以旗統兵”、“出則備戰,入則務農”。

由於兵民一體,戰時全民皆兵,沒有百姓和輜重的拖累,雷厲風行,機動靈活;平時軍民共同生產,百姓沒有提供軍餉的負擔,無形中避免了許多轉輸之苦,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正是有這樣一支軍隊,後金以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可以說,努爾哈赤率領的這支八旗勁旅,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隊伍。八旗建制為進軍明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

在赫圖阿拉古城,有兩座建築,似乎不大引人注意,那就是文廟和關帝廟。

這兩座廟宇在全國太多了,人們已經司空見慣。

然而,建在赫圖阿拉古城的文廟和關帝廟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歷史意義,它們隱含著滿族崛起的文化密碼。

努爾哈赤雖然能征善戰,但他絕不是單純的一介武夫。他清醒地認識到本民族的文化遠遠低於漢族,要想成就一番大業,必須全面學習和接受先進的漢文化,這正是努爾哈赤的智慧之處和過人之處。

1615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內城東南隅高阜上,修建起了大清的第一座文廟,開創了大清“尊孔重儒”之先例。

當年的文廟規模宏大,孔子聖像前香菸燎繞,善男信女拜謁不絕。

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

頂禮膜拜是無聲的引導力量,文廟為滿族吸收漢文化立下了不朽功勞。愛新覺羅家族子弟在這個背景薰陶下,尊孔讀經逐漸形成了風氣。“尊孔重儒”也成為了 大清王朝歷代皇帝所遵循的“基本國策”。

皇太極從小在父親的教育與薰陶下長大,在十多個弟兄之中是唯一識字的。史稱皇太極“樂觀古來典籍”,“欲以歷代帝王得失為鑑”,“雖于軍旅之際,手不釋卷”。皇太極對漢族古詩典故瞭如指掌,天聰八年,皇太極宣諭中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句。

當然,努爾哈赤祭孔尊儒有著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用儒家的君臣之道及仁義道德觀念來做思想統治工具,讓臣民忠君事上。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還加了“雙保險”:修建文廟的同時,又在汗宮大衙門不遠處建起了關帝廟。

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

努爾哈赤喜歡讀《三國》,他對兩個人物多有評點,一位是諸葛亮,另一位就是關羽。

關公是漢民族中的“武聖”,他的忠貞、 守義、勇猛及高超的武藝,歷來深受中原兵家的推崇。八旗子弟,不 缺乏戰鬥精神,但女真族長時間的割據,另立山頭的比比皆是,“忠君”的思想比較淡漠。

努爾哈赤需要部下像關公那樣的忠貞和守義。於是,一個“偶像”被豎起來了,讓人們把關羽作為忠君的最高典範來崇拜。

從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到8年後多爾袞率兵入關,順治皇帝定都北京,這時的滿族人不再是當初的女真,他們已經精通漢文化,實現了對馬背文明的超越,對掌控泱泱大國充滿信心。

入主中原,老罕王努爾哈赤早已經為子孫們做好了鋪墊。

在赫圖阿拉古城,尋覓大清王朝奠基人的歷史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