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天下文才,獨佔八斗,為何說“辭賦小道”,他輕視辭賦嗎?

被謝靈運盛讚為“天下文才,獨佔八斗”的曹植,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寫下了昂揚靈動的《與楊德祖書》一文,表達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

但其中“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榆揚大義,彰示來世”一句,竟引得後來者多把它當作曹植輕視辭賦(文學)的依據。

“辭賦小道”一說,是否說曹植輕視辭賦呢?恐怕並非如此。

曹植:天下文才,獨佔八斗,為何說“辭賦小道”,他輕視辭賦嗎?

“辭賦小道”一說只是曹植文學價值觀的體現,而他的文學價值觀是以其人生政治理想為價值前提的;他的文學價值取向,取決於他政治理想的價值選擇。

在《與楊德祖書》一文中,曹植將辭賦與功名抑揚付比,意在表明其理想不在於辭賦,他所追求的乃是從事大業,在政治事業上立功揚名。

他的“辭賦小道”一說,是相對於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而言,並不說明他否定文學本身的價值。

我將從“辭賦小道”一說提出的背景、真實用意、曹植對辭賦的價值認定標準等方面,說說這個問題。

01 曹植提出“辭賦小道”的背景

曹植寫《與楊德祖書》時,正為臨淄侯。這一年也正是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爭奪太子之位的劍拔弩張之時。而且,曹植在與曹丕爭儲的競爭中大佔上風,處於政治上相當得志的時候。

曹植:天下文才,獨佔八斗,為何說“辭賦小道”,他輕視辭賦嗎?

曹氏三父子塑像

《三國志·魏志》卷十九《陳思王傳》注引《典略》中的一段話,對曹植與楊修(字德祖)的書信往答情況有很好的說明:

“又是時臨淄侯植以才捷愛幸,來意投修,數與修書,修答曰……其相往來如此甚數。”

這裡所說的“數與修書”,即指包括這封《與楊德祖書》在內的幾次與楊修的通訊,這則材料證明,此時的曹植正處於以“才捷愛幸”的得意之時。

又據《三國志·魏志》中《王粲傳》注引《魏略》記載,赤壁之戰後,曹操身邊的紅人邯鄲淳來到鄴城,曹丕、曹植都欲與邯鄲淳結交。但此時曹操正偏愛曹植,遂命邯鄲淳往見曹植。

曹植:天下文才,獨佔八斗,為何說“辭賦小道”,他輕視辭賦嗎?

這次會面,史料有著極為精彩的敘述:

曹植先是請邯鄲淳入座,且沒有與他交談,而是叫侍從打水來洗澡、搽粉,跳起胡舞,又作了一套五禽戲、耍了一手技跳丸擊劍、朗誦藝人的臺詞和小說幾千言。之後,曹植整理衣冠,儀容端莊地與邯鄲評說宇宙起源,萬物區別的意義;然後再評論伏羲以來聖賢、名臣和志士的優劣之別;接著又誦讀古今以來的文章、賦、誄以及討論當官理政的輕重緩急;隨後再論述用兵、行軍、打仗的配合變化。這番暢談之後,才設宴款待邯鄲,舉座默然無語。

因曹植的這番表現,引得邯鄲淳對曹植大加讚賞

“嘆植之材,謂之‘天人’”,“於時世子未立,太祖俄有意於植,而淳屢稱植材,由是五官將頗不悅。”

這段記載,較全面地反映出曹植當時政治方面的情況,從中可以看出,他在邯鄲淳面前的這些表現,其目的是要給曹操所派來的使臣一展他多方面的才能,而由邯鄲淳在曹操面前稱讚曹植,竟引起了曹丕的“不悅”,說明曹植此時的政治生涯正值旺勢。

曹植此時正得到曹操的寵愛,被曹操認為是“兒中最可定大事”者,因而曹操有意廢長立幼,在政治事業上寄曹植以厚望。

可以說,曹植寫《與楊德祖書》時,正是他政治生命最輝煌的時期。他身處於政治形勢對他十分有利的情況下,對理想功名的追求欲和政治表現欲便顯得格外強烈。

曹植:天下文才,獨佔八斗,為何說“辭賦小道”,他輕視辭賦嗎?

曹植塑像

曹植對邯鄲淳的那番表現,無疑帶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即便是在《與楊德祖書》中所說的“辭賦小道”,也是同他的政治理想作以對比之後才道及的,結合特定的身世背景,我們也可以理會到其中寓有某種程度的政治用意。

曹植自幼在兄弟當中表現得最有才華,他最初被父親所矚目並寵愛,也是由於他的辭賦寫得好。建安十五年,十九歲的曹植隨父登“銅雀臺”時作賦,“援筆立成,可觀”,受到父親的讚賞。

此後的曹植不但在曹操面前“以才見異”,而且在世人的心目中,他也被視為一個“辭采華茂”的文士。人們所稱道曹植的“才”,主要是指他的文學才華及通古曉今,具有淵博的學識和極強的理論才能等。

凡此,都使本人極為愛好詩文辭賦,並在用人上主張“唯才是舉”的曹操,自然對曹植賞愛有加,並欲在政治大業上委以重任。

曹植雖然在文學才華方面獲得大名,然而他卻不甘徒以文人的名份立身於世,而是以在政治方面一顯身手作為其人生的最高理想。

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將辭賦與功名一抑一揚的加以對比,也意在向他的好友楊修表明他的理想並不在雕蟲小技的辭賦上面:

“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榆揚大義,彰示來世也。昔揚子云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則將採庶官之實錄,辨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雖未能藏之於名山,將以傳之於同好。”

如果說曹植在此是有意貶低辭賦的作用,還不如說他是有意迴避自身的文人形象更為準確。

聯絡前述建安二十一年的政治背景,對曹植提出“辭賦小道”的真正原因就可以作這樣的解釋:

曹植是一個政治色彩十分濃厚的人物,一生以建功立業為他的人生理想當他處於政治上十分得志的時候,以為理想功名即可實現,永世之業的政治遠景似乎為他鋪設出一條理想的橋樑,他不禁高揚政治功名理想而小視“壯夫不為”的辭賦。

曹植:天下文才,獨佔八斗,為何說“辭賦小道”,他輕視辭賦嗎?

曹植《洛神賦》

曹植有意貶低自己所擅長的辭賦,旨在向人們表明寫辭賦只不過是他能力中的“小道”,他還有更大的能力可以從事大業,即在政治事業上立功揚名。

如此,曹植提出“辭賦小道”一說的真實用意,也就凸顯出來了。

02 “辭賦小道”只是曹植對辭賦的社會政治功能的價值否定,而不是對其文學價值的否定

根據前文所述,曹植的文學價值思想只是其人生價值理想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對文學作品地位、作用的認識,是以文學作品對實現人生政治價值的功用如何來作為立論標準的。

可以說,曹植的文學價值取向,取決於他人生政治理想的價值選擇,他評價文學的價值,實質上是評價文學對實現人生政治理想所具有的價值。

曹植的人生價值理想簡單明瞭,而且終生未渝,那就是建功立業,揚名後世。在上文所引的《與楊德祖書》一段言論中,可以看出,曹植在此並不是對文學價值問題作自覺的理論闡述。

他所談的辭賦觀,實則是他人生價值觀中的一個附屬部分,從曹植將辭賦與政治功名對舉,並持一抑一揚的態度,就可以說明辭賦在他人生價值選擇中並沒佔有一席之地。

曹植說了他的人生理想,第一是建功立業,第二是著子書,第三是寫作辭賦,或許寫作辭賦,在曹植看來恐怕連第三個等級也不算,因為他根本就沒設想要以辭賦家的身份立身於世。

曹植:天下文才,獨佔八斗,為何說“辭賦小道”,他輕視辭賦嗎?

他對人生理想的設計,完全取法於傳統儒家理想的人格價值標準,即“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謂“三不朽”。

“立德”只有聖賢之人才能做到,曹植不敢僭稱,故爾只標舉“立功”、“立言”兩項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

曹植在此所追求的“立言”,即是要“採庶官之實錄,辨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顯然是指著述容載社會政治內容的子書,並不包括辭賦作品在內。

曹植說“辭斌小道”,是同他宏大的政治理想相對比而言的,它只表明曹植對辭賦價值選擇上的否定,而不是價值的否定判斷。

從《與楊德祖書》裡面,並未看出曹植有否定辭賦本身價值的意思,說它是“小道”,乃是因為它對曹植自己博取政治功名作用甚微,至於辭賦是否還有其它方面的價值,曹植並未論及。

因而,曹植輕視辭賦,只是否定它的社會政治功能,而曹植的人生最高目標恰恰是在政治方面一顯身手,所以此時的曹植,並沒有把寫作辭賦編織在他的人生藍圖之中。

但有意思的是,曹植被後人們熟知並讚揚的,恰恰是他的文學成就,而非他的政治武功。

曹植:天下文才,獨佔八斗,為何說“辭賦小道”,他輕視辭賦嗎?

或許,他能在建安文壇上卓立不群,並不是由於他自覺地認識到文學的巨大價值,而有意識地欲以文章之事立身揚名,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命運讓曹植這個充滿政治豪情的人,恰恰在政治上不得意,使他的作品充滿慷慨之氣和磊落之情,由此才將他一步步地推上了文學的高峰。

他在文學創作上寫出了包括辭賦在內的許多優秀作品,

但是他卻沒有把文章著述事業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

於此,可以說曹植提出的“辭賦小道”一說,原本道出了他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真實想法。

而且,隨著政治地位的變化,曹植的文學價值觀念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早期的曹植深得父王寵愛,幾乎被立為王位的繼承者,因而他大倡功名,小視辭賦。

後來曹植在文帝、明帝父子的猜忌和壓制之下,自知立功無望,便退一步地以自己能夠在文學上留名後世為安慰他在《燕露行》一詩中先是說:

“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

前兩句表現了詩人對功名的嚮往和對朝庭的顧盼之情,後兩句則自嘆懷才不遇卻又不甘偶同眾庶,詩人在此仍然在呼喚著自己的政治理想。

本詩的結尾又說道“孔氏姍詩書,王業粲已分,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芬”,這四句已道出了曹植欲以文章之事揚名於世的願望,看出曹植至此已修改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追求,他在這裡強調文章具有載人不朽的價值,這同曹丕在《典論·論文》所說的文章乃“不朽之盛事”的觀點大致相同。

曹植:天下文才,獨佔八斗,為何說“辭賦小道”,他輕視辭賦嗎?

曹植前後期文學價值觀的轉變,是他特定的身世命運變化的產物,從這一個角度,又可以說明曹植的文學價值取向,取決於他的政治價值選擇他對文學事業的看重,是在政治功名不得實現的情況下精神追求的轉移。

黃節《曹子建詩注》對“孔氏刪詩書”幾句詩解釋說:

“言自孔子刪詩書以來,帝王之業已粲然分寄於文章矣,故我今日懷王佐之才,而不能展其功勤,亦欲馳騁寸翰,以垂芬於後世耳。”

黃節的解說道出了曹植的本意,曹植一方面將文章之事作為自己政治理想失落後的精神補償,另一方面他仍然將文學的價值攀附到孔子“素王之業”的政治價值上來。

可見,曹植的“辭賦小道”一說,並非完全是基於文學的獨立價值來立論的,它仍然以政治事功價值為前提,表現為以人生政治理想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他的文學價值觀,是一種政治功利主義的文學觀;他的“辭賦小道”說,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他對文學持有政治功利的價值期待。

曹植身處於“文學自覺”的建安時代,雖然他本人十分熱衷於詩賦的創作,也認識到文學具有美學價值,但他的文學觀,是以他人生政治理想為核心的,追求社會功利目的的文學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