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二十四:《我們內在的防禦》: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掌控自己的人生?

作者:向上有陽光

被動——拖延是把決定權讓渡給別人

第一次裝修房子的時候,經過思考,我說服老公找一家裝修公司全包整裝,一來節省來回跑的時間,二來節省精力,以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房子裝修好入住進去之後,老公開始了各種挑剔,不是說花了過多的錢裝修導致太浪費,就是說裝的質量不好。

後來得知周圍的鄰居有的自己買材料裝修入住不到一年便出了問題,還有他同事花了更多的錢裝得更差之後,老公才逐漸肯定我們當初選擇全包裝修的質量真的還不錯。

此後無論買什麼傢俱,老公都會叫我選擇,可是買回來後他都要指責一番,我煩不勝煩。後來,家裡要添置什麼東西,他都要我選擇,我直接拒絕他:“你自己做決定,你想買什麼樣的就買什麼樣的。”

現實中其實有很多像我老公這樣的人,他們對一些事情不願意做決定,把決定權讓渡給別人。但是別人做決定之後,他們不滿意就會對做選擇的人各種挑剔和指責。

...篇二十四:《我們內在的防禦》: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掌控自己的人生?

任麗在《我們內在的防禦:日常心理傷害的應對方法》(以下簡稱《我們內在的防禦》)一書裡指出,這其實是他們

一方面想接受別人的照顧,一方面不願意為選擇負責,既不願為自己,也不願為他人負責,同時還保留指責別人的藉口。這是典型的被動型人格特質。

“防禦”從字面意義上來看,就是抵禦來自外界傷害,讓自己。其實我們的一生會面對許許多多的傷害,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作者任麗在《我們內在的防禦》裡指出,

我們會有意或無意地使用一些心理防禦機制讓我們遠離痛苦的情緒,得以繼續過好我們的生活。

我們常見的退行、分裂、貶低、冷漠、迴避等,都是心理防禦機制。有的防禦屬於不成熟的防禦機制,如退行、分裂、貶低;有的屬於成熟的防禦機制,如情感隔離、迴避、合理化、認同、被動等。

當我們的人格逐漸健全的時候,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也會隨之昇華成為更高階的形式,如幽默、藝術性表達等,這種高階防禦不僅使我們更具適應性,還能為他人帶來價值。

作者在書中分別詳細闡述了不同型別的心理防禦機制,為讀者們做自我剖析提供了理論指導,讓我們能更好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篇二十四:《我們內在的防禦》: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掌控自己的人生?

被動型的人喜歡挑剔和指責

前面我提到的裝修房子的例子說到了被動型的人,其實被動型人格的人除了讓渡決定權以外,他們還喜歡挑剔和指責他人。

“自己不做選擇與決定,或者遲遲不行動,實際上就給了自己挑剔別人的時間與空間。”

他們通常在家會經常挑剔妻子飯做得不好吃,家裡衛生搞得不好,認為自己賺錢辛苦,卻體會不到妻子帶孩子做家務的辛苦。他們回到家只希望妻子像理想化的父母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

除此之外,被動型的人喜歡諷刺別人,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點,掩飾自己的無能、無力和脆弱的心理。比如妻子工作忙無法照顧到家裡的時候,他們會諷刺妻子瞎忙還掙不到錢,孩子沒帶好,家裡衛生沒搞好。

部分被動型的人內心自卑。自卑的他們透過這樣的指責、挑剔,將自己的無能投射出去,打擊對方並認同是自己無能,讓對方在自我懷疑中逐漸喪失自信,從而讓對方配得上自己。

被動的型別有哪些?

被動的型別有冷暴力(情感隔離、情感操控、情感勒索)、拖延、控制、被動攻擊、不輕易承諾或承諾後又經常食言等型別。

...篇二十四:《我們內在的防禦》: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掌控自己的人生?

被動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被動——拖延或者無法行動作為一種成熟型的防禦,其形成是有原因的。

任麗在《我們內在的防禦》一書裡提到養育環境、社會原因以及壓力應對模式三個原因。

1。養育環境

父母包辦、給孩子安排好所有事情,比如選擇什麼樣的培訓班、上什麼學校、未來做什麼工作等等,都替孩子安排好,這樣只會讓孩子沒有機會學習時間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寵溺孩子,孩子在憤怒、不安和焦慮時,父母第一時間充當“救火員”,孩子無法學會自我安慰和自我安撫。

在學校裡,孩子聽老師的話,在單位聽領導的話。最後孩子像是個被人操控的木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生活。他們會認為學習是為父母學的,工作是為領導做的。

2。社會觀念

社會對女性的規訓多於男性,女性總被要求聽話、順從,不能太有個性,不能太另類,因為有個性和另類在眾人眼中就是“有病”。這讓女性容易成為被動型的人。

3。應對壓力的模式

在遇到壓力事件時,我們通常會戰鬥、逃跑或者僵住。其中,逃跑和僵住就是一種被動的反應模式。

之所以會選擇逃跑或者僵化,是因為無法在過分激烈的競爭中獲勝,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慾望,以此獲得內心的平衡。

...篇二十四:《我們內在的防禦》: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掌控自己的人生?

如何應對被動與拖延?

作者在《我們內在的防禦》裡給出了應對被動與拖延的方法:

1

.好好管理時間

人與人的差距在於8小時之外。如何利用自主支配時間,決定一個人能達到的高度。

關於管理時間,作者在書裡給出了具體的方法:

(1)做一些讓自己感到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幸福=快樂+意義

這是積極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博士在《幸福的方法》裡提到的快樂公式。

(2)化整為零。將大目標分成小目標,每天完成小目標就變得很容易。

(3)善用拖延。在自己無法開始時,先做一些簡單的、外圍的工作讓自己進入狀態,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先行動起來。

(3)使用時間交替法交替地做有趣和乏味的事情,或者使用番茄鍾等時間管理工具。

2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建立微習慣,從一小步開始,逐漸代替壞習慣。不要一開始就給自己定很大的目標,而是定一個根本不可能失敗的小目標。比如每天看2頁書、每天跑100米、每天寫100字日記、每天少抽一根菸,等等。

這些都很容易完成甚至超額完成,超額完成的部分會讓你更有成就感,同時也會讓你對自己有更高的期待。但是建議你不要把它們加到你的計劃裡,因為保持完成任務更重要。

當你已經對自己任務沒有牴觸感、行動時無須考慮、不再擔心完不成任務,同時對自己有了相應的身份認同時,你的新習慣也就養成了。

寫在最後

被動——拖延作為一種心理防禦,雖然可以保護自己免受一些傷害,但是同時也把決定權讓渡給了別人。

在挑剔和指責他人的同時也暴露了我們的性格缺陷。

被動型人格的形成是養育環境、社會觀念和壓力應對模式共同作用導致的。但是我們可以透過管理自己的時間、培養微習慣來改變被動型人格,從而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