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康復中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的區別

版權申明

免責宣告: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資訊分享。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絡公眾號後臺。

今天是《運動康復不求人》精講系列的第二課

,凱瑟琳大大要和各位分享的是

運動康復中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的區別

。沒有看到第一課的朋友們,點選這裡就可以看到了。

為什麼透過運動就能實現康復呢?

在大量的康復類書籍當中常常把“運動”視為一種治療方法。運動療法分為兩大類, 即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在主動運動中,人直接收縮並放鬆肌肉,而在被動運動中,肌肉則受外力(例如另一身體部位,機器或另一人)移動。

主動運動是依靠自身肌力進行運動的運動方法。主動運動是最為熟知和有效的運動療法,分為自身重量的主動運動和抗阻力運動。

主動運動可以是運動範圍的運動,也可以是一般的運動,可以使身體運動,並幫助增強與身體交流以執行運動的神經訊號,這個過程稱為皮質可塑性。

主動運動需要勞累才能移動肌肉。這包括進行伸展運動以改善運動範圍,進行阻力訓練以增強肌肉質量以及有氧運動,其中,肌肉運動身體以增加心率。主動運動在康復中很有用,以發展神經通路並使其更易於控制動作。主動鍛鍊比被動鍛鍊提供更多的好處,並且在不受健康狀況或能力限制的情況下,在康復過程中更可取。

運動康復中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的區別

在我們日常活動中的主動運動的例子包括散步,瑜伽和游泳。

人們通常認為主動運動比不運動,完全休息或坐著更有益。它可以保持血液流動,並幫助肌肉從劇烈的運動中恢復和重建。

被動運動,正好與主動運動相反,是一種完全依靠外力幫助來完成的運動,通常是由他人或器械輔助來完成的。被動鍛鍊不需要人的主動鍛鍊,而是依靠助手或機器移動身體以鍛鍊肌肉。被動運動也稱為運動範圍運動或ROM鍛鍊。在康復計劃中,被動運動的目標是增加運動範圍和關節功能,同時防止肌肉僵硬和組織丟失。定期的被動運動還可以減輕某些神經系統損傷患者的肌肉痙攣。對於關節置換術後或中風或癱瘓中恢復的許多患者,被動鍛鍊是康復過程的一部分。

運動康復中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的區別

但是,José Manuel Sanz Meng 在他的書中寫道:“這種運動方式對我們的肌肉系統幾乎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對於嚴重不能活動的人群來說, 這種一般由專業理療師來進行的輔助運動,對於因嚴重缺乏運動而形成的靜脈血栓、淋巴水腫等情況,可以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經。”被動運動的例項包括按摩、藥物療法、手動療法、超 聲波治療,甚至手術治療。作為康復計劃的一部分,被動鍛鍊對於維持和增加運動範圍很有用。雖然被動運動可能非常有用,但它們通常不會持久,任何衍生的益處最終都會消失。

新增知識點:皮質可塑性

運動康復中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的區別

什麼是皮質可塑性?

皮質可塑性,也稱為神經可塑性,是指大腦透過根據個人經驗,生活方式和環境形成新的神經聯絡來重組自身的非凡能力。

大腦成像技術揭示了神經元的連線和皮層圖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以及受傷後透過對活動和行為的經驗和學習不斷進行重塑。例如,在學習新的運動技能的過程中,與用於熟練任務的運動功能相對應的皮質區域可能會在較大的皮質區域上呈現出來。

如果大腦的一部分由於中風或其他原因而受損,那麼健康的周圍組織將承擔受損區域的某些功能。透過任務訓練進行刺激,大腦有能力重組並在完整的神經元之間形成新的連線。根據受傷後數週至數月內個體的經歷,大腦未受損的部分可能會在恢復過程中進行重塑。研究表明,將受累肢體固定超過9天后,運動皮層的表現會減弱。患肢缺乏功能性使用,導致皮質病變周圍的組織進一步喪失功能性表現。皮質層的損傷可以在病變發生後的5天之內開始,透過重新訓練肢體的使用來最大程度地減少皮質損失並促進組織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