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宇文愷——張小敬心中的神,他賦予長安城以生命和靈魂

在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唐朝“舊曆二十三”年,有一場戰役異常慘烈,被稱之為烽燧堡戰役。第八團軍,作為一隻王牌軍隊,團中的二百多人各個身懷絕技。在後方無援軍、補給,前方敵人不斷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最終僅剩下九人存活。

建築大師宇文愷——張小敬心中的神,他賦予長安城以生命和靈魂

在他們守城的時候,團中的老聞總是給一眾兄弟講述關於長安的故事,這些在前線奮戰的將士們心中都對那座城市都有著好奇,嚮往。他們要活著,到長安去。

張小敬說:

“長安城打隋朝開始建立,那是神仙一般的隋朝工部尚書宇文愷主持設計的。它不單是一座城。長安,是龍首原上俯瞰眾生庇護萬民的帝國之心。待到了我大唐,為了安置江南來的戰亂流民,更是將長安城建成了一座寰宇四海、超前邁古的第一大城,正彰顯我唐之國力強盛,遂有萬國來朝。”

那時候的張小敬說著這些話,眼裡閃爍的是希望。不光是他,還有許多人,都對長安城有著一種嚮往。

建築大師宇文愷——張小敬心中的神,他賦予長安城以生命和靈魂

而這座神奇都城的建造者正是隋代的建築大家宇文愷,他給了這座城市生命,給了它被萬民敬仰,流傳千古的可能。

在中國,建築有著悠久的歷史,甚至是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中國的古代建築以木結構和夯土相結合的建築為主,所以數千年來都有“土木工程”之稱。根據現有的文獻以及可供參考的考古資料來看,春秋時期的吳越地區的高臺建築,在向北方傳播之後。到了戰國時期就已經在中原地區風靡開來。而在大量的出土的文獻當中可以看到,木榫卯已經成為了當時的木建築技術的典型代表。

到了秦漢時期,作為大一統的朝代。中國的建築藝術得到了交流融合,木質建築漸趨成熟,成為體系。而在中國古代的城市、寺觀、陵園等眾多大型的工程建設,其工程繁瑣,規模又極為浩大。所以在朝代的發展過程當中,政府出現了專門的管理部門和人員掌管,並且建立了一套同西方完全不同的營造工程體系。

公元六世紀,在經過了四百多年的混亂局面之後,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在繼承了北周的基礎上,滅掉陳國,統一了南北。使中原大地重新恢復了統一。而在前朝的文化的浸染之下,走向了新的階段,中國的一段盛世也由此展開。而隋朝在中國建築史的發展過程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建築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

在繼承了西漢的基礎上,開拓了隋唐時代的建築發展的新的階段,並呈現了中國的文化以城市建築為代表的獨有特色,其中尤以隋朝的都城為典型代表。

建築大師宇文愷——張小敬心中的神,他賦予長安城以生命和靈魂

宇文愷,字安樂,隋朝的重要建築家。公元555年出生在北朝當時的一個十分顯赫的家族——宇文家族。宇文愷的祖先應當歸屬於鮮卑族的一脈,他的父親宇文賈曾經官至北周的大司徒,是西魏時期十分著名的十二大將軍之一,威高權重。出生在這樣的家族當中,宇文愷的身世也是十分的顯赫了。

在家族當中,宇文愷的長兄宇文善是西魏的大將軍,而他的二兄則是北周的驃騎將軍。十分擅長武術弓箭、在戰場上驍勇善戰。但是宇文愷似乎就好像是這個家族當中的另類,與父親、兩位兄長完全不同,宇文愷不喜舞刀弄槍,他在很早的時候就對書籍、建築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自幼就博覽群書,對於歷代的工匠工藝以及典章制度都十分嫻熟。這些知識的積累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建築大師奠定了基礎。

因為家中父兄的戰功顯著,宇文愷在三歲時就被賜予雙泉伯爵的爵位,等到了七歲之時,又被封為安平郡公。但是好景不長,581年北周的國丈楊堅廢掉了北周的皇帝宇文衍,自己稱帝開創了隋朝。在登基之後,楊堅對於原來的王室成員耿耿於懷,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排除異己。大殺北周宗室,其中就包括擴宇文家族,宇文愷本人也在名單之上。

建築大師宇文愷——張小敬心中的神,他賦予長安城以生命和靈魂

所幸的是,因為他的哥哥有擁戴楊堅的功勞,再加上宇文愷自己有著超高的建築才能,得到了隋文帝的讚賞,所以隋文帝最終放過了宇文愷。隨後隋文帝讓宇文愷擔任營宗廟副監修建楊氏宗廟。修建完工之後隋文帝十分滿意,對宇文愷進行了嘉獎和封賞。宇文愷也在此時開始初露頭角,小有名聲。

從漢到隋的八百多年間,幾度經歷了戰火的長安古城早已經面目全非,又因為長期作為都城的存在,人口聚集在此,密集的人口對城市環境也產生了極大的破壞。城市供水排水不暢,汙水在城中很難向外派出,而城中的生活用水又收到了嚴重的汙染。城市外的幾條河流時而氾濫,洪水災害又時常威脅著都城的安全。

而在城市內部的皇城,因為多年的歷史,宮殿大多出現了木柱腐爛,被侵蝕的情況。當時還有人上奏稱“經今將八百餘年,水皆鹹鹵,不慎宜人。”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都城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遷都的事宜逐漸被提上了日程。

建築大師宇文愷——張小敬心中的神,他賦予長安城以生命和靈魂

在隋文帝逐漸穩定了朝堂的內外局勢之後,就在528年的六月,隋代建國的第二年,隋文帝下詔令要在風景秀麗的龍首原上修建新的都城,也就是後來唐朝的長安城。

隋文帝任命宇文愷為大興城的副監,宰相高穎為正監。宰相只要負責對於大興城的大綱的建設總領,剩下的對於大興城的建築計劃、實施、施工等事務都由宇文愷負責。所以大興城建造的實際上主持者其實是宇文愷。

宇文愷對於這項工程也是十分用心,在對大興城進行設計規劃之前,他對洛陽同鄴城進行了實地考察,充分吸收兩地都城建設的特點。同時又多次踩點龍首原,進行勘探。準確把握這一地區的地理特點,來更好的進行都城設計。

在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之後,宇文愷將都城選在龍首原的南麓,這裡風景十分秀麗,並且南北通暢,地勢開闊,能夠容納大型城市的建設。比之漢長安城的選址要優越許多。同時,在規劃中,將宮殿建築建在東西向的六條坡上,利用地形的因素,使得這些建築看起來更加的高大,帶有一種威嚴。同時還將坡與坡之間的凹陷地帶,用來開闢湖泊,修建了許多名勝風景。將地形充分利用,每一種都發揮到了最大的價值。

大興城的規劃完成之後,於開皇二年(582年)開始動工,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將大興城修建完畢,隋文帝大喜。大興城總面積達83平方公里,它的規模大約是現在的西安城的七倍之大。城內主要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三個部分。有寬直的大街,將城市分為眾多方塊,也就是後來唐代所稱的“坊”,這就是裡坊制度。

裡坊制度使得城市佈局整齊有致,白居易詩稱“百千家似圍棋,十二街如種菜畦”,這正是對這種佈局的最好描述。

除此之外,城中還有依據地形所建造的景區佈置,曲江的芙蓉池正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今天到西安去,曲江仍是不少遊客的選擇。同時針對城市內部的環境美化和排水問題,宇文愷又利用周圍的豐富的水源,引三條大水渠的水進入,滿足城內的用水需求。同時又在城外設計開鑿了廣濟渠,溝通渭河和黃河,便利了城市物資的運輸。

這樣出色的城市建築到了唐代之後被保留下來,除了將大興城更名為長安城,以及區域性進行了擴建之外。基本上保留了隋代大興城的面貌。

建築大師宇文愷——張小敬心中的神,他賦予長安城以生命和靈魂

在唐朝的鼎盛時期,都城長安更成為了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容納了一百多萬的人口,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可惜的是,在唐天覆四年(904年)黃巢起義,起義軍的將領將對唐王朝的怒火放在了這座城池之上,於是曾經繁華一世的帝國都城,幾乎成為了廢墟。今天的我們再難見到那座萬國來朝,眾民敬仰的長安城。真是令人扼腕嘆息!

而隋朝東都洛陽的建造,是宇文愷所建造的另一個都城了。公元604年,楊廣繼承了皇位,廟號隋煬帝。對於都城大興城的佈局建造,隋煬帝都很滿意,但是因為都城地處關中地區,所以交通不是十分便利,同時對於東部地區也不好掌控。所以又萌生了營建東都洛陽的想法。

在隋煬帝登基四個月之後,在巡視洛陽之時便下詔令要營建東都。

宇文愷又一次擔任起了這項任務。這是的宇文愷已經51歲了,同營建長安城時那個28歲的年輕人相比,已經有了更為成熟和更加完善的設計經驗。東都在城市規模上要比大興城要小,此外地勢條件的複雜使得東都與佈局嚴密的大興城不同,皇城同宮城都沒有在城市的中線之上。

東都的核心部分就是宮城了,宮城內極致華麗,奢靡。而在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乾陽殿了。除了修建東都之外,宇文愷還應隋煬帝的要求,從全國各地蒐羅出奇材異石,珍禽野獸等,用來建造裝飾顯仁宮。宮殿極盡奢華,使前來察驗的隋煬帝讚不絕口。

建築大師宇文愷——張小敬心中的神,他賦予長安城以生命和靈魂

除了這兩座都城的建築,宇文愷還有許多傑出的建築成就。在隋煬帝期間,隋朝的國力逐漸增長,隋煬帝喜好大喜功,在大業三年,隋煬帝就在北巡之時,命令宇文愷建造“大帳”,一種能夠活動的建築,帳中能夠容納下幾千人,以此來凸顯自己的尊貴身份和強盛國力。

此外,在607年的夏天,隋煬帝出巡之時特意要求宇文愷同行,就在他們經過秦漢長城遺址之時,隋煬帝命令修建隋代長城,前後兩次建造都由宇文愷一手規劃。

此外,還有多次上書請求修建的明堂,明堂最開始是周朝宮廷的前殿,傳說是由周公所設立的。在明堂中進行頒度量、制禮樂等諸多事宜。後人尊崇周禮,將原有的制度進行了保留並賦予明堂更多的功能,賦予它更多內涵。隋文帝時期,雖然宇文愷建造明堂的方案十分滿意,但是因為當時有許多大臣極力反對,最終只能將宇文愷的規劃作罷。

建築大師宇文愷——張小敬心中的神,他賦予長安城以生命和靈魂

到了隋煬帝時期,雖然宇文愷的關於修建大業明堂的上書已經得到了皇帝的首肯,但是當時因為恰逢遼東戰事起,而被迫擱淺。但是宇文愷留下的圖紙以及他的研究成果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在宇文愷的《明堂議表》當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宇文愷在向隋煬帝奏議的時候,已經有了按照固定比例繪製的圖紙圖樣,同時還有用木頭製作而成的模型。從這些當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隋朝一系列的建築特點和建築設計。

建築大師宇文愷——張小敬心中的神,他賦予長安城以生命和靈魂

除了這些土木工程的設計之外,宇文愷還實施建設了水利工程。

在大興城修建完成不久之後,隋文帝因為渭水多沙,漕運十分不便的原因,下令開鑿廣濟渠。宇文愷在修建當中,親自勘探實地情況,勘察河流以及周邊的地理環境。同時根據勘察的結果制定了周密的計劃。這一專案完工之後,不但能夠進行漕運,而且能夠用來灌溉田野。使得百姓親切的稱之為“富民渠”。

同時,在宇文愷不斷的工程建設的過程當中,積累了豐厚的建築經驗和建築方法技巧。宇文愷將這些內容編纂下來,彙集成書。給後人留下寶貴的資料。不過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書籍著作現今已經失傳,只有《明堂圖議》的部分內容在《隋史》一書當中儲存了下來。

除了這些實際建築成就之外,宇文愷的建築思想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首先,在設計建築之時,首要的就是根植於自然當中,尊重自然。充分考察建築地的地理環境,在設計建造之時能夠柔和各種自然地理因素,達到天人合一的建築效果。這一思想深深的影響到了後來的建造者們,他們總是善於發現、利用大自然的美,將這種美融入自己的創作設計當中去。

此外,宇文愷還將建築賦予人文精神,都城的建造以中軸線為核心,圍繞天地日月等文化因素對城市進行主體設計,使城市具有了人文內涵。同時在城市當中將前朝的遺蹟舊址進行充分的保護,將城市的人文氣息延續下去。

在城市的規劃當中,宇文愷尊重整體的協調。從建築的全域性出發,對建築有著整體的感知。並能通過幾處關鍵的建築來凸顯城市的整體協調。這些思想都對後世的建築師有著不小的啟發和借鑑,是建築界的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

宇文愷的建築水平得到了國內外建築界的廣泛認可,其建築風格對於周邊的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影響。在唐朝時期,渤海國的使者在來到長安城之後看到長安的盛景,仿照長安城建造了渤海城。而當時日本的學者也在到長安參觀之後,將長安“搬”回到日本,在奈良和京都仿照長安的樣式,建造了兩個規模較小的城市。

建築大師宇文愷——張小敬心中的神,他賦予長安城以生命和靈魂

偉大建築家宇文愷的設計建造在中國建築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隋代建築大師宇文愷》——姚遠

《隋代建築學家宇文愷修建長城考證》——王婷婷

《宇文愷-劃時代的營建巨匠》——王樹聲

《宇文愷-依水而盛建新都》——高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