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稱帝后,為何會大興文字獄呢?

明太祖朱元璋生於安徽鳳陽一貧苦農家。元末淮北大旱,瘟疫流行,朱元璋的父母和長兄病餓而死,17歲的朱元璋為了活命出家當和尚,後來他投入農民起義軍的行列,風雲際會,顯出雄豪本色,41歲稱帝建國,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基之主,小編本次要講的就是朱元璋的一些事。

明太祖雖然不是儒士出身,但開初頗重儒文,即位以前就招聚了一群士人為自己效力。即位後連頒詔旨,徵辟大批士人興禮樂、定製度,授以官職,充實各級政權機構。由於自家有過不榮耀的門庭,自身有過不光彩的歷史,明太祖在士大夫面前不免覺得矮人一截,心靈深處被無法擺脫的自卑感所壓抑。據說他曾經想認朱熹為祖先,借點光彩,無意中被人提醒而罷。

朱元璋稱帝后,為何會大興文字獄呢?

士大夫對於這位當過和尚、做“盜賊”起家的“暴發戶”皇帝,有相當多的人從心底不敬服,不承認他是得天命的君主,懷疑新王朝的前途。加上“恥事二姓”的傳統觀念和對新王朝嚴刑峻法的恐懼,所以明初士大夫多不願出仕。當時徵辟士人如捕罪犯,由地方官監押上路,有的徵而不至,有的至而不仕,對於這些抗徵拒仕的頑固士人,太祖一般是不講情面的。

朱元璋稱帝后,為何會大興文字獄呢?

大名府士人秦裕伯避亂寓居上海,兩次徵召不出,太祖親筆寫信威脅他說:“海濱居民好鬥,裕伯身為智謀之士而堅留其地,將來恐有後悔。”秦裕伯不得已應徵赴京。臨海縣文士陶凱獲知使者將至,隱避不出。太祖對使者說:“陶凱如果不來,把他九族以內親黨的腦袋割來。”陶凱只得乖乖上路。貴溪儒士夏伯啟叔侄為了避徵,各自截去左手拇指以示殘廢,蘇州文人姚潤、王漠被徵而推託不至,結果都被斬首示眾,家產籍沒。

朱元璋稱帝后,為何會大興文字獄呢?

浦江文士戴良應徵入京不願做官,一個晚上不明不白突然死亡。為了對付這些“不召之臣”,太祖還特地在刑書《大誥》中設定科條,規定:“寰中士夫不為君用”,則“誅其身而沒其家”。明太祖的門第出身和發跡歷史使之與士大夫之間產生了難以彌合的裂痕,而土大夫的不合作態度則加深了這道裂痕,這是明初文禍繁興的重要原因。其次,勳貴對士大夫的嫌忌與排斥,在明初文禍中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朱元璋稱帝后,為何會大興文字獄呢?

明太祖大張旗鼓地闢士徵儒,興科舉,辦學校,銳意文治,以軍功發跡的勳貴武臣不免看著不舒服,覺得便宜了讀書人。勳貴武臣多系準北人,在朝士大夫多系江浙人,一北一南,鄉籍意識越發促成了宗派集團,準北勳貴集團的排文情緒不能對太祖沒有影響。

朱元璋稱帝后,為何會大興文字獄呢?

有人在他跟前挑撥說:

“文人善於譏訕,往往讓人受了譏訕還渾然不知。張九四讓身邊的文人給他起個雅名,於是取名士誠。他哪裡知道這個名號是從《孟子》中‘士誠小人也’這句話擷取來的,可笑他被人罵了一輩子還矇在鼓裡。”

太祖檢視《孟子》,果然不假(語見《孟子滕文公下》,斷句為:“士,誠小人也”。他從此多了副心眼,留意推敲臣下各類文字,從中尋找“譏訕”字句,猜疑興獄。

小編認為朱元璋重視儒士固然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是後來卻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故,而他斷章取義,因隻言片語便大殺四方著實不是一位明君應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