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天安門廣場改造前模樣,佈局錯落有致,如今再也見不到了

【明清時期天安門廣場的平面圖】

天安門,原名名承天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直到清順治八年(1651年)才改稱為天安門。從圖片中很容易看出,當年的天安門只是一個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正南方是大明門,兩側是千步廊,正北是金水河和天安門,整體呈現出沿中軸線對稱的特點,面積雖小,卻佈局嚴謹。

【1901年慈禧、光緒從西安回到紫禁城】

從這張珍貴的老照片可以看出,當年慈禧和光緒的排場還是相當大的,絲毫沒有落魄而逃的感覺,此時他們正在進入大清門(即大明門,後又被改名為中華門),不遠處就是天安門。

【在天安門城樓上遠眺天安門廣場】

金水橋,位於故宮內太和門前廣場內金水河上,是一座五座並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於1690年進行過重修,十分精美。那時候的故宮,平民百姓是不可能進入的,

【民國時期的天安門城樓】

這張照片拍攝於民國時期,一群身著制服的學生正從天安門城樓前走過,從圖片中不難看出,此時的牆壁已經十分斑駁,散發出歷史的陳舊感。

【1950年國慶節】

圖為1950年10月1日,慶典中的少年兒童隊方陣,這些可愛的孩子們穿著白色襯衫,黑色西裝褲,胸前是鮮紅的紅領巾,手上拿著鮮花,走在長安街上,塵土飛揚。

【1958年正在擴建的天安門】

1958年,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新中國成立10週年的日子,天安門廣場開始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擴建,在此期間,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戶部刑部等衙署、以及倉庫棋盤街和廣場上的紅牆等建築均被拆毀,天安門廣場總面積達到44公頃。

雖然建築被拆毀有些可惜,但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當年的天安門廣場著實破敗不堪,金水河裡甚至滿是淤泥穢物,散發出陣陣臭味;天安門廣場上更是雜草叢生,電線凌亂不堪,改造過後的廣場,煥然一新。

【1959年開國大典】

由於拆掉了中華門等建築,天安門廣場終於可以容納更多人,並使得原本封閉的廣場,從此可以向民眾們開放,這讓大家無比激動,紛紛趕來這裡遊覽參觀,現場著實是人山人海。

待到大典正式開始,天安門廣場頓時變成“紅色的海洋”,人們的心情一定是相當激動。

【1976年天安門廣場最後一次大規模改建】

這是天安門廣場第3次擴建,並形成了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中心作輻射狀的整個建築群,而這次改建工程,僅僅用了6個多月,因為所有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都是24小時晝夜加班,力求早日完成任務。

1988年1月1日,北京國際旅遊年的第一天,天安門城樓正式開放,4位年輕的姑娘正開心地走在改建完畢的天安門廣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