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畫戟在《三國》中堪稱神器,為何後世少有人用?專家:沒法用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對呂布這樣描寫:“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在呂布手中,拿著的便是一把方天畫戟,這個形象可說是深入人心。《三國演義》中呂布手中這把方天畫戟,其威力堪稱沙場神器。那麼,為何後世少有人使用呢?

在我國傳統武器中,十八般兵器便是其中的代表,與十八般兵器對應的還有十八般武藝,其實這都只是一種總稱,並不是說兵器和武術只有十八種,但一般人們還是會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詞語來描述兵器的種類。這些兵器在歷史發展中不斷產生變化,其中“戈”和“矛”這兩種武器結合在一起,產生了“戟”:一種將勾啄和刺擊兩種功能結合在一起的長兵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戟,有枝兵也。”

方天畫戟在《三國》中堪稱神器,為何後世少有人用?專家:沒法用

在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坑出土的秦朝青銅戟,就是典型的由“戈”和“矛”組合在一起構成的戟。戟這種武器大約在商周時期便已出現,但主要用為儀仗兵器。直到戈和戰車逐漸被淘汰後,在春秋時期戟才開始大量使用於實戰。

但彼時的戟和我們現在常常看到的樣子還有挺大的區別,它的外形還沒有擺脫戈的影響,但是這種造型卻會影響實戰中的殺傷效果。所以,後來戟也在不斷地被改變,西漢時期,戟的外形有了很大改變,其目的是為了增加殺傷範圍並減少刺擊阻力。而此時的冶金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鐵器取代了傳統的青銅器。在秦漢時期,鐵製的戟已經被普遍使用。《漢書·高祖紀》中有這樣的描述:“……秦,形勝之國也,帶河阻山,縣隔千里,持戟百萬……”其中的“持戟”便是指代士兵,意思是說秦國有雄兵百萬。

方天畫戟在《三國》中堪稱神器,為何後世少有人用?專家:沒法用

在三國爭戰時期,戟是當時軍隊中最常用的兵器之一。在陳壽所著《三國志》中提到過很多次。曹操麾下有一名猛將典韋,就被時人贊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三國人物中,呂布跟戟也是關係匪淺,在《三國演義》中,當董卓發現呂布與自己的小妾私通時,隨手從身邊拔出一隻戟就朝呂布扔了過去。還有著名的“轅門射戟”這個故事,公元196年,袁術派了3萬多人去小沛討伐劉備,劉備無可奈何,只能向呂布求援。呂布擔心袁術下一個對付的便是自己,於是發兵救援。呂布到達後提出了一個解決的辦法,他讓人在營門口立起一隻戟,他說如果射中了戟,雙方就退兵。袁術的領軍大將紀靈以為按照這個距離呂布肯定射不中,便答應了。誰知呂布箭法神準,一箭便射中了戟,就這樣化解了這次危機。

方天畫戟在《三國》中堪稱神器,為何後世少有人用?專家:沒法用

說起呂布,大家也一定會想到,在《三國演義》中,呂布的兵器便是大名鼎鼎的方天畫戟,那麼他手中的方天畫戟跟前文中所提到的戟有什麼區別嗎?說到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來看看方天畫戟到底是什麼。

眾所周知,封建社會封建時期的上層社會對於禮儀排場十分注重,所以戟在儀仗隊中被使用極為盛行,三國時期也不例外。隋朝建立後,還有官方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門口要排列戟作為儀仗。

方天畫戟在《三國》中堪稱神器,為何後世少有人用?專家:沒法用

唐朝時,按照官員的品級和地位,對於如何配置戟有了更為詳細的規定,這類裝飾所用的戟被稱為門戟,有專門的部門對之進行管理。在《新唐書·百官志》中有記載,這些門戟不但要按照品級固定數量,還要定期維護,擁有者死了之後要歸還給朝廷:“衣幡壞者,五歲一易之。薨卒者既葬,追還。”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戟才是從單邊叉變成了雙邊叉,為了讓它變得更加美觀,還會用彩布條和塗料加以裝飾,但是這麼多戟放在關門外也不安全,所以這類裝飾用的戟便統一改成了木頭製造,用塗料畫上顏色裝飾外表,這就是——方天畫戟。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之所以後世少有人使用方天畫戟。專家表示,主要是沒法用,且不說方天畫戟的威力如何,拿裝飾品做武器感覺也很奇怪。

方天畫戟在《三國》中堪稱神器,為何後世少有人用?專家:沒法用

其實真正的戟在唐代以前還能用於戰場廝殺,但後面逐漸演變為木頭所制的裝飾品。《後漢書·董卓傳》中有記載,呂布真正使用的武器是矛。在元代之後,方天畫戟才開始成為呂布專屬的武器。《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這麼描寫,主要是為了讓讀者有一個更加形象的概念,只要大家在看書或者聽書時聽到方天畫戟,馬上就能聯想到呂布所使用武器的具體形象,這也是藝術創作一種非常常用的手法。

參考資料:

《三國志》

《說文解字》

《漢書·高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