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十三朝古都終結的原因

關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想了很久。下面談下個人的一點粗淺看法,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多聽到一些有見地的觀點。原創不易,請多多指教。

西安,古稱長安,是歷史上的十三朝古都,最後一朝就是唐朝。唐朝之後上千年的歷史長河裡長安都與國都絕緣,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基礎設施遭破壞,拆遷容易安置難

唐朝末年,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黃巢手下大將朱溫歸附唐朝,改名朱全忠,屢建軍功,被封梁王,逐漸控制了中央政權。隨後用武力逼迫唐昭宗遷往洛陽,肆意拆掉了長安城,將拆下來的木料順渭水漂黃河入洛陽,最後一把火將長安城燒得乾乾淨淨。千年國都就此淪為廢墟。隨後透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建立了“後梁”政權。從後梁開始的五代十國曆史政權更替頻繁、戰亂不斷,因此不再有實力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入主一片焦土的長安城。此後,很少有傾國家之力對長安城進行營建的機會出現。現在長安城(西安)現在最為顯眼的,也是全國儲存最完整的古城牆也是明洪武年間所建,此時的政治地位已有所恢復,但也只是作為西北重鎮對待。

西安十三朝古都終結的原因

西安十三朝古都終結的原因

二、運河開通跨紀元,流量跟著平臺走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後世透過浙東運河延伸至會稽(今紹興)、寧波。雖然溝通黃河和長安的廣通渠也屬於大運河的組成部分,但由於這一河段水流湍急、從黃河逆流而上進入長安難度很大,風險很高,再加之經常出現淤塞的情況,唐玄宗、文宗時期曾兩度修復,唐朝衰亡後,廣通渠逐漸廢置

西安十三朝古都終結的原因

大運河的開通的對大一統封建王朝的重要性絕不亞於鐵路對於中國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是源源不斷供給帝都各種物資的命脈所在。但長安的地理位置卻遠離大運河主流。雖說渭水、黃河也能發揮一些運輸的作用,但限制條件還是太多。這是對於古代城市發展而言,絕對是個致命傷。門口不通高鐵,經濟咋個發展嘛,隨著國家經濟中心的南移、政治中心東進,大運河作用日益彰顯。長安不光失去了國都資格,和一線城市梯隊也漸行漸遠了。相較之下,洛陽、開封等中原城市開始享受到王朝更替、國家發展的新一輪紅利。

西安十三朝古都終結的原因

三、少數民族政權的崛起

從先秦開始,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主要集中在北方。由於少數民族政權發展遠落後於內地,面對飄忽不定、索掠無度的遊牧騎兵,歷朝歷代不管是被動防禦,如派軍隊戍邊、修長城、直道,還是出使塞外或主動出擊,問題倒還都不大。比較嚴峻的是漢武帝時期面臨的匈奴威脅,但即便如此也不足以對王朝產生顛覆性的威脅。大秦帝國能夠由弱到強、一路堅挺的合縱連橫、橫掃六國,建立中國歷史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絕對是一個關鍵因素。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言的“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意指秦人只要做好東方的防護就可以國祚永存。即便日後亡了,劉邦、項羽也都來自東方。而帝國西部則多是人煙稀少、經濟孱弱的蠻荒之地,不用太在意。

西安十三朝古都終結的原因

可能有人要說開封不也無險可守,最後不也釀成“靖康之變”了嘛。我想說的是國都的確定是根據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發展水平各種因素綜合影響確定的,北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倉促用兵北征契丹,引來契丹大軍來犯,損失慘重,但國都由於位於國家腹地,有足夠的戰略縱深,能夠保持相對的安全。而“靖康之變”基本上就是北宋滅亡之戰,國家都要亡了,國都自然不保。

西安十三朝古都終結的原因

四、中國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

北宋、遼、金以後,國都開封也成了過去式。政治中心不離南北二京(抗戰時期陪都不算),經濟中心持續南移。按照蔣廷黻老先生的觀點,如果沒有西方殖民者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那麼相信中國的政治、經濟影響力絕對會跨海到東南亞很多區域。

結語

當世界歷史發展的浪潮由大河文明、農業文明轉向海洋文明、工業文明之後,內陸城市的發展與沿海相比明顯滯後了。但相信藉助網際網路、軌道交通和厚重的文化積澱,西安這座讓人難以別離的城市還會帶給國人新的驚喜……

西安十三朝古都終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