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不打仗也要乾飯,為什麼只要一打仗,會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

存糧如存金,有糧不擔心。——民諺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充分展示出了,在中國古代戰爭中,糧食對於軍隊作戰的重要性。

在冷兵器作戰時代,沒有便利的交通,想要擊敗對手,除了依靠將士勇猛之外,後勤的糧食供應也十分重要。

歷史上由於糧草不足或者糧道被斷導致沒糧食吃,最後導致戰敗的例子實在數不勝數。

士兵不打仗也要乾飯,為什麼只要一打仗,會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和平時期,同樣的人口數量,糧食就沒有出現短缺的情況,而一打仗,往往就會出現糧食不夠的情況呢?

是因為和平時期的老百姓都是自給自足,而一到戰爭時期,勞動力都出去打仗了,沒有人種地,自給自足的平衡被打破。

大軍開拔,補給線也會被拉長,運糧的人口牲畜也需要補給食物,等到運到的時候,相對於和平時期“就地取材”就能滿足生存需求,戰爭時期的糧食消耗實在是巨大。

歷史上很多戰爭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以長平之戰為例,我們來看看糧食對於軍隊的重要性。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秦國奠定“虎狼之國”霸主地位的重要一戰,交戰雙方的將領分別是,秦國“殺神”白起,趙國“紙上談兵”趙括。

士兵不打仗也要乾飯,為什麼只要一打仗,會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

其實從稱號上,就可以看出誰輸誰贏。但是這都是後來者加上的,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秦趙開戰的根本原因是爭奪上黨土地,或者說分贓不均,最後秦趙關係矛盾惡化,導致兩國之間發生了這場僅持續5個月的長平之戰。最後以趙軍戰敗結束。

從而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趙國戰敗,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更是讓六國為之震驚。

震驚於秦國殘忍的同時,也在想著如何在這虎狼之國存在的地方,繼續佔得一席之地。

然更恐怖的是,各國最終得出一個結論,“合縱”抗秦的計劃,“取消”。

長平之戰的戰敗,趙國,六國,乃至現在很多人,都將原因定罪在趙括“紙上談兵”,沒有實際領軍才能上,事實上趙括帶兵不熟練是有的,但是實際情況肯定比這要複雜得多。

比如漢初的韓信,同樣沒領軍打過仗,為何韓信能打的好仗,而趙括打不好呢?

士兵不打仗也要乾飯,為什麼只要一打仗,會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

事實上當趙括領軍四十五萬去與白起的秦軍抗衡的時候,秦出於重視,是把白起硬推上去做鎮的,也就是說秦軍並沒有底可以打贏這場仗。

而白起這個人,之所以能被成為戰神,領軍打仗的才能是一方面,收集整理軍情資訊並加以利用也是一方面。

在跟趙國軍隊多次小衝突發生後,從趙軍降兵最終獲悉,趙軍的糧草供應,逐漸供應不上,雖人數眾多,但是並沒有持續作戰能力。

而白起這時候也知道該怎麼做了。去截斷趙軍的糧道,讓趙軍的潰敗速度更快,讓趙軍狗急跳牆。

而趙軍這邊,趙括也知道糧草是硬傷,但是一方面秦乃虎狼之師,如果兵力不夠,是難以勝過秦軍的。

士兵不打仗也要乾飯,為什麼只要一打仗,會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

而如果兵力足夠而讓兵士們餓著肚子打仗的話,兵士也不會盡全力乃至於會反叛。何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是。

平時和戰時

這時候一個問題又出來了,趙國軍隊顯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長期訓練出來的。

而訓練出來計程車兵,平時也是要吃糧食的,為何打仗時糧食會出現短缺呢?

士兵不打仗也要乾飯,為什麼只要一打仗,會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

很顯然,古代打仗時,大軍是需要經常開拔的,而軍隊開拔,補給線會延長,平時看起來夠吃的糧草在這種消耗下就變得捉襟見肘了。

而大軍中計程車兵,很多都是家裡的頂樑柱,是農民,農民不種地了,自然糧食的根本性問題,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就顯得尤為嚴重了。

古代的道路條件也是崎嶇不平,不利於行走,以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例,其中有兩次都是因為糧草供給問題而失敗,實為可惜。

改進制度

後世的皇帝們為了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也是做了很多改進措施。

士兵不打仗也要乾飯,為什麼只要一打仗,會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

唐朝府兵制,百姓男丁身兼農民和士兵兩職,戰時為兵平時為民。

宋朝湘軍制,令罪犯流民開墾土地為朝廷做工。

後明朝朱元璋首創屯兵制,直接將土地分配給邊關將士們自行耕種,士兵無需問朝廷要口糧便能自給自足,可謂是一舉兩得,省了朝廷的事也滿足了國家軍隊擴張抵禦外敵的需要。

參考文獻:《孫子兵法》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百曉生講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