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降將,祖大壽和洪承疇為何沒有如吳三桂那樣封王背後啥問題啊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咱先說祖大壽,1629年,他跟著袁崇煥馳援京城,結果好不容易抵達京師城下,卻被崇禎皇帝拒絕入城。皇太極分兵進攻,一路進攻袁崇煥,另一路進攻滿桂。滿桂和袁崇煥本是明軍此時不可多得的猛將,然關係卻極糟糕。更為可怕的是,身為天子的崇禎卻不能公正調解,導致滿桂戰死(甚至有一種說法,滿桂是在和後金軍的血戰中,被袁崇煥部射中五箭,箭瘡迸裂而死)、袁崇煥遭凌遲處死——明軍將士為國浴血奮戰卻遭此下場,實在是令人心寒。崇禎、滿桂、袁崇煥三方誰是誰非,暫且不論,但結果便是,身為袁崇煥部將的祖大壽,對明廷從此深為恐懼——袁崇煥進城之後,崇禎不容分辯就將他下獄,隨行的祖大壽渾身發抖。據此兵部職方司郎中餘大成認為祖大壽必反,並說他三天之內就會反。袁崇煥下獄第三天,果然祖大壽率關寧軍徑直離開京師回師遼東。而此時滿桂已全軍覆沒,為解京師之危,崇禎不得已,只能讓下獄的袁崇煥寫信將祖大壽召回。

同樣是降將,祖大壽和洪承疇為何沒有如吳三桂那樣封王背後啥問題啊

隨後,祖大壽奉命修復大淩河城以便將關寧防線前推,不到半個月,城牆還沒修完時,便被皇太極親率大軍包圍,祖大壽倉促應戰。三個月困守,彈盡糧絕之下,他只能出城投降。

但這一次,其實是詐降。隨後祖大壽便向皇太極建言:自己妻子兒女均在錦州城裡,趁錦州不知自己已投降,願帶一支兵馬去錦州,在城裡當內應,奪取錦州城。皇太極欣然同意,結果祖大壽一入錦州,便組織防禦,抗擊清軍。

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居然也沒有治罪,反而下令提升祖大壽為左都督,只是旋即他又三次下詔,命祖大壽進京覲見,有袁崇煥的先例,祖大壽豈敢重蹈覆轍,他始終堅守在錦州城裡,委婉地拒不入京。

同樣是降將,祖大壽和洪承疇為何沒有如吳三桂那樣封王背後啥問題啊

1638年,皇太極親征,還派使者並釋放明軍俘虜給祖大壽帶話,說:“我在大淩河釋放了你,我的大臣都說我看不清人。現在,將軍應該出城與我相見,證明我沒有看錯你。”1639年,皇太極再次進攻明朝,祖大壽移兵寧遠駐守。皇太極又讓祖大壽的妻子誘導祖大壽投降。祖大壽依舊不理,後金退兵之後,祖大壽又進入錦州駐守。1641年,皇太極再圍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吳三桂等八總兵領兵十三萬來援,駐紮在松山。1642年,松山城破,洪承疇投降清朝。而此時,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的錦州已經糧盡,窮極無奈的祖大壽,也只能在三月初八開城出降。

可以這麼說,祖大壽真是很難,一方面他無法信任崇禎皇帝那一幫昏君奸臣,另一方面他又決心繼承袁崇煥遺志捍衛遼西;一方面他堅決抵抗後金,但另一方面勢力不支的情況之下,他也真的無可奈何。和他的外甥吳三桂以及耿仲明、尚可喜不同的是,祖大壽雖然投降之後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但實際為皇太極效力甚少。應該說,這件事,錯在崇禎,非祖大壽。而既然祖大壽沒有給皇太極做出什麼重大貢獻,不封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同樣是降將,祖大壽和洪承疇為何沒有如吳三桂那樣封王背後啥問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