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名字上帶“瓷”,工藝用的是琺琅彩,但它還真不是瓷器

我們常說的琺琅彩一般是指“瓷胎畫琺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這種洋味十足的彩料在中式瓷器上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

但今天給各位藏友介紹的,它雖然有著“洋瓷”之稱,用的也是琺琅彩的工藝,卻並非我們所說的琺琅彩瓷,而是另一種琺琅器——“銅胎畫琺琅”。銅胎畫琺琅一般簡稱為“畫琺琅”,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是一種在銅質胎體上塗敷釉料,經燒結、彩繪、拋光、鍍金而製成的金屬工藝品。

雖然名字上帶“瓷”,工藝用的是琺琅彩,但它還真不是瓷器

清代康熙年間,歐洲彩繪琺琅工藝品傳入宮廷,旋即受到皇室們的喜愛。康熙五十七年,宮廷在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設琺琅處,逐漸把我國的燒瓷製作推向高潮。銅胎畫琺琅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

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裡摩居,以製作琺琅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琅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基督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作成裝飾性的工藝品。隨著東西貿易的發展,西洋製品開始湧入。因廣州在清代屬於我國唯一對外開放門戶,西洋琺琅由此先傳入廣州。

西洋琺琅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州琺琅。當時,廣州的產品多保留著西方文化的韻味,由於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法蘭西畫琺琅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琅處指導燒造畫琺琅器。其式樣、圖案主要是中國風格,少有西方畫琺琅的特點。後來,畫琺琅工藝約於雍正年間傳入蘇州地區,從而形成了內廷琺琅處和廣州、蘇州三大畫琺琅生產中心,產品各有特點。

早期的畫琺琅作品因為技術不是很成熟,胎體與掐絲琺琅一樣都是比較厚重的,器物體積也大都很小,多以實用的碗、盤、壺、瓶、盒等日常用具為主。釉色也少,並且顏色不純淨,釉色灰暗無光,色彩互相浸染滲透,畫面模糊。

雖然名字上帶“瓷”,工藝用的是琺琅彩,但它還真不是瓷器

作品多以灰白色琺琅為地(也兼有黃色地),並用紅、黃、藍、白、綠、赭、紫等幾種顏色的琺琅釉作畫,顏色品種不甚豐富。表面光澤度差,釉料施用濃厚,砂眼較多,反映出琺琅釉料質地尚不精細。

雖然名字上帶“瓷”,工藝用的是琺琅彩,但它還真不是瓷器

康熙晚期的畫琺琅器,充分顯示出了畫琺琅器本身所具有的薄、平、光、豔、雅的特點。琺琅釉料質地細膩,塗施均勻,表面光潔平滑,基本無砂眼,色澤豔麗明快,顏色品種也日趨豐富。

作品地色除白色以外,盛行以黃色琺琅為地,皇家生活色彩濃重。胎壁的製造較早期輕薄,器型規整,種類也有所增加,出現了一些新的造型,諸如盞託等。畫面用筆工緻,一絲不苟,有如工筆重彩畫,更具圖案性效果,早期那種飄逸、灑脫的用筆方法已銷聲匿跡。作為圖案花紋裝飾用的琺琅釉料,顏色品種日益豐富,由早期的紅、藍,綠、白、黃、紫、赭等六七種,增加到紅、藍、綠、白、黃、黑、雪青、赭、紫、粉等,達至12種之多。

雖然名字上帶“瓷”,工藝用的是琺琅彩,但它還真不是瓷器

琺琅釉料質地細膩、潔淨,表面打磨平整、光滑,色彩豔麗,圖案佈局對稱、規整,用筆工緻,畫風寫實。圖案內容題材以表現富貴吉祥的寫生花卉為主,並多采用暈染技法繪製。康熙晚期成熟、規範的畫琺琅器,確立了其開創中國畫琺琅器規模化生產,並沿著這種基本的工藝製作方法方向發展的重要地位。

現全球藝術品市場對明清瓷器青睞有加,瓷器的絢爛美豔早已征服了每一個愛好瓷器的收藏家。但也由於這兩代瓷器的火爆,藝術品交易市場也誕生了大批次的投機造假商人,各位藏家如對明清瓷器感興趣,需謹慎決定後再出手收藏。如手中有此類瓷器需要出手或者鑑定,要認準合法正規、資質齊全的拍賣機構進行合作,才能在保證自身權益的情況下達成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