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成功當上皇帝以後,是怎麼樣對待自己還在世的父親劉太公的!

劉太公這個人不簡單,很多人小看了他,其實他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在一些方面他看的甚至比劉邦更長遠。劉邦能夠有後來那麼高的成就,很可能是受其影響。

劉邦成功當上皇帝以後,是怎麼樣對待自己還在世的父親劉太公的!

劉太公的大智慧

劉太公,其名不詳,雖然有些古籍上說他叫劉煓,但是並非正史,不能採納。

老劉家世代務農,劉太公是一個標準的農民。按理說,他除了種地,應該什麼也不懂,可事實上,劉太公卻是個有大智慧的人。

1

他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中他最看好的是二兒子,原因很簡單,他最會種地,在當時是幾個兒子裡混得最好的。

而他最不喜歡的兒子應該就是劉邦了,畢竟劉邦整天無所事事,總是和一群狐朋狗友到處混吃混喝。為此,劉太公沒少罵劉邦,要他好好去勞動致富,可惜劉邦不聽。

但是,重點來了,在當時,如果換成別人,估計早把劉邦趕出家門了。畢竟對於那時候的人來說,種地就是他們的一切,一家老小就指著種地來維生,像劉邦這種不事勞作的人,就是個吃閒飯的。

但是劉太公不一樣,在劉邦屢教不改後,他既沒有將劉邦趕出家門,也沒有繼續說教,他對劉邦採取的是完全放任的態度,劉邦回來混吃混喝也不阻攔。這完全是默許了劉邦結交江湖人士的行為。

劉太公為何這麼做呢?原因很簡單,當時天下並不算太平。

劉邦成功當上皇帝以後,是怎麼樣對待自己還在世的父親劉太公的!

雖然秦朝滅六國統一天下,但是六國殘餘勢力無時無刻不想著復國,加上秦朝律法的嚴格,一些人對秦朝的統治表示不滿,生活在底層對這些接觸頗多的劉太公明白:這天下,遲早會亂的。

天下太平時,二兒子最有出息,那麼天下大亂的時候,就要指望劉邦這個不務正業的兒子了。他結交了很多江湖人士和地方豪強,人脈廣會做人,而且縣衙中也能說得上話,一旦有變,能指望得上的只有劉邦一人。

果不其然,秦始皇駕崩後,秦二世作死,導致四處起義不斷,劉邦也拉起一支隊伍,不斷壯大,最後竟然奪取了天下。

劉太公雖然看不到這麼遠,但是他知道,老劉家想要在亂世求生存,還是要靠劉邦。如果沒有劉邦,估計老劉家活不到漢朝建立的時候。

2

楚漢爭霸時期,劉邦的家人都落入項羽手中,劉太公也在其中。項羽拿劉太公來威脅劉邦,結果劉邦夠光棍,說他和項羽結拜過,他爹就是項羽的爹,氣得項羽差點殺了劉太公。

劉邦成功當上皇帝以後,是怎麼樣對待自己還在世的父親劉太公的!

後來劉邦項羽和解,劉太公才被放了出來。如果換成其他人,早就對劉邦破口大罵了,但是我們沒有看到相關記載。我可以肯定,劉太公心裡肯定對劉邦的行為不滿的,但是他就是不表露出來。

這麼做的好處有兩點:其一,劉邦現在是劉太公唯一的依靠,和他翻臉沒任何好處。其二,劉邦這麼會做人,肯定知道自己對不起父親,心中有愧之下,必然會加倍地對他好。而事實證明,確實如此,這個後面再細說。

3

劉邦當上皇帝后,大封群臣,老劉家的親戚們或大或小也都封了個一官半職,唯獨他大哥的兒子依然是個平民百姓。

之所以這樣,主要是劉邦的大嫂當年得罪了他。當時劉邦經常帶著一幫兄弟去大哥家蹭飯吃,一次兩次還好,次數多了,其大嫂就開始不滿起來。

一次,劉邦又故技重施,踩著飯點來到大哥家,明擺了又準備蹭飯,結果其大嫂一邊用勺子刮鍋底,一邊說沒飯了。

這正是飯點的時候,怎麼會沒飯呢?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故意為難劉邦的。劉邦的臉這下子丟大了,雖然後來沒人提起這事,但是劉邦卻一直沒忘,實在是太記仇了。

劉邦成功當上皇帝以後,是怎麼樣對待自己還在世的父親劉太公的!

因此,他才遲遲不肯封大哥的兒子官爵。

這事劉太公看不下去了,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劉邦最後不情不願地封了大哥的兒子一個“刮羹候”,翻譯過來就是“刮剩飯侯”的意思。

劉太公這麼做,也是大有深意的。一方面,劉邦出身低微,想要治理整個國家,不能光靠那些功臣,他們畢竟是外人,沒那麼可靠。真正可靠的還是這些老劉家的親戚,劉邦遲遲不封大哥的兒子官爵,容易寒了自家人的心,這是為了老劉家的萬世基業著想。

另一方面,我猜想劉太公也是有私心的。前面不是說了項羽拿他當人質,結果劉邦滿不在乎嘛。劉太公心裡肯定是記仇的,剛好尋找這個機會噁心下劉邦,你不想封官爵,我就非要你這麼做。

但是吧,劉太公這做法,劉邦挑不出一點毛病來,可見劉太公的手段是多麼高明。

劉邦成功當上皇帝以後,是怎麼樣對待自己還在世的父親劉太公的!

劉太公當上太上皇

劉太公這個太上皇,可以說也是他自己爭取來的。

劉邦當上皇帝后,並非立刻封劉太公為太上皇的,有那麼一陣子,其身份叫“皇帝他爸”。其實他這個身份是很尷尬的,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因為沒有明確的官爵,他的日子過得好壞沒有個標準,完全看劉邦的心情。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好歹劉邦對其表現得非常尊敬。每五天便去參見一次劉太公,如同普通人家子女參拜父母一樣,行跪拜之禮。

劉太公的家令(可以理解為管家)勸諫他,劉邦雖然是他的兒子,但是也是皇帝,包括劉太公在內的所有人都是皇帝的臣子,皇帝給臣子下跪,這是不合適的,長久下去,必然會亂了規矩。

劉邦成功當上皇帝以後,是怎麼樣對待自己還在世的父親劉太公的!

劉太公畢竟是個沒文化的人,不懂這些規矩,聽了家令的一席話,才如夢初醒。換成其他人,肯定覺得皇帝又如何,還不是我兒子。

但是劉太公不一樣,他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在:劉邦現在是沒反應過來,才對自己如此恭敬,等他反應過來了,肯定要給自己穿小鞋的。

於是劉太公當機立斷,先下手為強,當劉邦再次來參拜他的時候,他出門相迎,倒退而行,死活不接受劉邦的參拜,

劉邦問何故如此,劉太公便把家令的那番道理又說了一遍。劉邦一聽,覺得言之有理,便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還賞賜了劉太公的家令500兩金子。

看出來了嗎?其實劉邦已經有些厭煩對自己的父親定期行禮了,他需要的是一個臺階。正是因為此事甚合心意,他才封劉太公為太上皇,還賞賜了劉太公的家令。

劉邦成功當上皇帝以後,是怎麼樣對待自己還在世的父親劉太公的!

如果劉太公沒有演這麼一出,或者演晚了,那他的結局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至少,太上皇是沒他的份了。

當上太上皇的劉太公,小日子過得好得不得了。

當上了太上皇的劉太公,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是也得以頤享天年,這日子過得可比劉邦這個皇帝好多了。畢竟,劉邦自從當上皇帝,就不斷地在領兵打仗,根本就沒有享受幾天好日子。

一開始,劉太公住在宮中,高牆大院、亭臺樓閣,到處都是美輪美奐,他住得確實愜意。

但是這宮中住久了,劉太公發現,這地方真沒意思,規矩多就算了,周圍全是下人,連個陪自己聊天打趣的人都沒有。劉邦張念在外征戰,一週能見上一面就不錯了,他這太上皇實在是太孤單了。

他懷念老家的一切,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還有那些街坊領居。宮中雖好,但是孤獨又缺乏自由,還是老家好。

劉邦成功當上皇帝以後,是怎麼樣對待自己還在世的父親劉太公的!

劉邦聽說後,說這個好辦。他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完全複製了一個老家出來,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和老家一模一樣。

更難人可貴的是,劉邦將老家的鄉親們都移民到了這裡,既保證了劉太公的安全,又實現了他的心願,可見劉邦是多麼用心良苦。

從此以後,劉太公每天種種地,遛遛狗,和街坊領居們聊天打趣,好不快活,而且不用為生計發愁,那氣色是一天不一天好,直到壽終正寢。

其實,劉邦此舉,一方面是表現自己是個孝子,另一方面也是給劉太公找些事情做。不然劉太公這太上皇整天無所事事,萬一哪天給自己指手畫腳怎麼辦?

好在劉太公有自知之明,從來不過問政事,只做個掛名的太上皇,這才成了一段佳話。有時候,有自知之明是很難人可貴的。

劉邦成功當上皇帝以後,是怎麼樣對待自己還在世的父親劉太公的!

總結

劉太公作為歷史上起點最低的在世就當上太上皇的人,他的人生令很多人都感到羨慕。人們都以為他能有如此結局純屬好運,其實不然,從歷史中極少對於他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有大智慧的人。

雖然他沒什麼文化,也不懂什麼家國大事,但是他懂人心會做人,有自知之明。這些說起來簡單,但是想做到又談何容易。

一切的成功,都有運氣因素,但是如果說一個人僅僅是因為運氣好就能取得成功,那就大錯特錯了。

事實上,這世界上的規律是“天助自助之人”,你要用心、努力了,才有可能得到老天的眷顧,交上好運,如果你只是一味等著好運到來,那麼你什麼也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