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上的小團體,不是所有人都是兄弟!

梁山上的小團體,不是所有人都是兄弟!

《水滸傳》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不僅深受國人喜愛,在國外也有聲名顯赫。在上世紀30年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人賽珍珠就曾經將《水滸傳》翻譯為英文,並將其名翻譯成“All Men Are Brothers”,取自“四海之內,皆兄弟”之意,這個名字看上去很符合《水滸》中好漢們所奉行的“義”。按說這樣的取名挺好,但是魯迅先生在看到這個譯本後就表示不同 意見,他認為:“近布克夫人譯《水滸傳》,聞頗好,但其書名,取‘皆兄弟也’之意,便不確,因為山泊中人,是並不將一切人們都作兄弟看的。”雖然不排除魯迅本就不喜歡賽珍珠這一因素,但魯迅說的話也並非無道理。

梁山上的小團體,不是所有人都是兄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時候都不能夠單看字面意思,魯迅先生對《水滸》的瞭解頗深,從字裡看到字外,《水滸》中要表達的都看透了。“四海之內皆兄弟”,在很多時候,有很多人提及,但是真正能夠落實這句話的能有幾人?大多數時候只能是說說的口號罷了。梁山好漢們能夠稱為兄弟的就只能是梁山以內的人,梁山以外的都是敵人,打擊、掠奪的物件。那麼,那些稱之為兄弟的人,真的是兄友弟恭,其樂融融嗎?

梁山上的小團體,不是所有人都是兄弟!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梁山也不例外,表面上108個結義兄弟。但仔細看梁山內部的人員構成,就會發現其中的端倪。梁山是由多個部分構成,粗略劃分一下,就有二龍山、清風山、桃花山、黃門山等多個山頭,還有不斷零散加入的人。這些人來自不同的地方,家世、身體素質、理想等等千差萬別,加之在權力分配的過程中也很難讓所有人滿意,108個人很難做到想法一致。

梁山上的小團體,不是所有人都是兄弟!

行走江湖的好漢們,都習慣把“義”字擺在首位,為人處世都“不要傷了義氣”。晁蓋就是這樣講究義氣的人,對於騙他上當的兩個和尚都不加懷疑,從而送了卿卿性命;而宋江登上帶頭大哥的寶座後,一面高舉“義”字大旗,一面也加以權術,因此無往而不利。宋江領導下的梁山,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梁山的實力大增,但隨之而來的是,梁山出現了多個小團體。

從宋江上山開始,這些小團體大致分成:

以晁蓋為中心,核心成員是當初一起智取生辰綱的劉唐和阮氏三兄弟、白勝。

以盧俊義為中心,核心成員只有燕青。

以魯智深為中心,核心成員是武松等二龍山人馬。

桃花山、黃門山等,實力相對弱小,牆頭草。

自成派系的有林沖、朱仝等。

梁山上的小團體,不是所有人都是兄弟!

這些小團體內部,都有自己的領袖。領袖的地位都是透過一系列過程形成的,要麼本身能力突出、要麼同甘共苦。小團體的成員都是強烈服從這個領袖,甚至為他賣命。晁蓋在曾頭市中了毒箭,拼死上前救他的就是阮氏三兄弟、劉唐、白勝五人,而其他人只顧著自己逃跑。燕青在征討方臘後決心退隱,首先也只能告訴的人是盧俊義。

梁山上的小團體,不是所有人都是兄弟!

宋江也知道這些小團體的存在,但宋江透過自己的權術使這些小團體服從自己的領導地位。雖然梁山好漢們都稱呼宋江為大哥,宋江也一律稱呼他們為兄弟,但這種兄弟也是有親疏之別。比如宋江提議招安時,遭到了很多好漢的反對,武松第一個跳出來說“冷了弟兄們的心!”李逵也跟著起鬨“招甚鳥安!”這時宋江的區別對待就體現出來了,對李逵大喝道:“這黑廝怎敢如此無禮!左右與我推去,斬訖報來!”而對武松卻是細心、和藹,“兄弟,你也是個曉事的人”。雖然態度一個嚴厲一個和藹,但誰都能看出來宋江內心的情感還是偏向李逵,他大罵李逵,是因為把李逵當成自己團體成員。

在對下面兄弟的使用上,宋江也是做了一番功夫,他知道小團體的存在,因此在執行一些任務安排時,也儘量將小團體的人安排在一起。這樣做,能夠達到效率的最最佳化,人盡其才。

梁山上的小團體,不是所有人都是兄弟!

這樣的小團體存在,對於宋江的集權有一定程度上的阻礙,為什麼宋江沒有去解決這個問題,而是任其發展?我認為原因是多樣的:首先,宋江打著“義”字的招牌,和梁山好漢們稱兄道弟,好漢們也沒有什麼逾矩的行為,宋江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其次,宋江有自己的權術,他能夠憑此讓梁山的各個團體之間達成平衡,為己所用。第三,梁山是由多個小團體組成的,如果宋江花心思來消滅這些小團體,無異於自斷雙臂,削弱自己的力量。等到消滅完了這些小團體,只剩下他以他為中心的團體,他有什麼能力能夠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