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得了“慢性病”而衰亡,沒有強敵侵略,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越國在當年可謂是叱吒一時,但最後卻沒能擠進“戰國七雄”的行列裡邊,對此,很多人都表示沒想明白。

照理說,一個國家的失敗往往是由於軍事上出現了失誤,致使某些大型戰役取得了敗績,從而被別國吞併。當然,若是要舉例的的話就能提到吳越兩國爭霸的事件了,而最終的結局就是越國吞併了吳國。

越國得了“慢性病”而衰亡,沒有強敵侵略,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相應的,也就代表吳國國界從版圖上消失了。在東周的時候,就曾經出現過很多的獨立國家政權,但陸陸續續都被實力強大的國家給“蠶食”了。

要說到越國的失敗原因,是很難將其與戰爭失敗扯上關係的。不否認,越國與齊國開展過戰爭,但規模不大呀,不足以使得越國達到直接毀滅的程度。深究一下會發現,越國猶如得了慢性病一樣,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

其實,越國走向失敗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類:

沒有建立成熟的文化輸出條件

越國得了“慢性病”而衰亡,沒有強敵侵略,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一個國家想要長久的發展,不能單靠強悍的軍事實力,要知道,武力統治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而且在軍事背景下建立的國家,會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狀況,你能推翻上家,下家便能以同樣的方式來打敗你,所以這樣的方法,並不值得采納。

這個所謂的“下家”,可能是國外的敵對勢力,亦可能是國內的某些藏在暗處的軍事團體。但凡這二者某一方的實力佔據了優勢,便會起兵攻擊既有的政權,建立新的王朝。

再來看看位於中原地區延續數百年的一些國家,不難發現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建立了能維持國家政權穩定的文化架構,並藉此才鞏固發展自己的統治地位,催使國家長治久安。

越國得了“慢性病”而衰亡,沒有強敵侵略,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當權者利用統一的政治制度來“教化”人民遵守,就比如被承認的“嫡長子繼承製”, “仁君制”啥的,多不勝數。正因為這些制度文化深深地融入了百姓的思想裡,所以不會在權力更迭之際引發大的變故。

反觀越國,就沒有這方面的四項制度建立。當越王勾踐逝世後,國家便進入了無休止的皇位爭奪戰之中,更是出現了讓人後怕的“越人三弒其君”事件。長此以往,國家國力消耗殆盡,沒有國家凝聚力,逐漸沒落於其他國家。

缺乏必要的經濟支撐

越王勾踐之所以能讓自己的國家在當時稱霸諸侯,源於他採用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方針,不僅刺激了經濟的發展,還歸納總結了一系列的軍事政策。在這之後便一舉消滅了吳國,在中原地區站穩了腳跟。

越國得了“慢性病”而衰亡,沒有強敵侵略,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可勾踐死後,越國就摒棄了這條“富強”之路。若要精確一點來看的話,其實勾踐在滅吳之後,便沒有堅持之前的正確方針了。然後方針裡邊提到的時間是十年,而這也成為了最後的年限,到了時限之後便沒有堅持了。

壓根沒注意到對人才的培養與儲備

勾踐受屈回國之後,便做了兩件看不懂的“大事”。首先是殺害了文種,其次便是逼走了范蠡,而這倆人在越國得以復國一事上,可謂是下足了功夫。設想一下,勾踐身邊若是還有這兩個人,勢必能依靠他們的智慧來讓越國走向富強。

可悲的是,越王沒這麼做。兩個復國的大功臣,落得個一個被殺一個被逼走的結果,對越國造成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越國得了“慢性病”而衰亡,沒有強敵侵略,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其中特別要提及范蠡臨走前說的一句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他透過這句話直接對外界做出了警示,勸解有才之人不要去越國,縱使你做到了很大的官,最後的結局只能是一個字“死”。

加之越國本來也沒有一套招納賢才的規範舉措。後邊的齊國能富強的原因,就在於國家建立了專門用於招納有才之人的稷下學宮;然後燕國強大的原因則在於有“千金買骨”的措施;而秦國的舉措就更棒了,直接是面向的東方六國來吸納人才,而這一點,也對秦國的發展壯大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越國得了“慢性病”而衰亡,沒有強敵侵略,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看完別的國家,再來看越國,非但沒有制定用於招納賢才的舉措,還讓對國家有卓越貢獻的心寒,這樣的一個國家,怎會有人去扶持,亡國是遲早的事。

所以總結來說,越國就像是一位暴發戶,雖然得到了很大的機遇,卻沒能很好的包握住,以至於落得個失敗場面。若是能制定合理的措施,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躋身七雄之位也是大有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