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變“憫農”, 斯人變“是人”, 語文課本改版的背後有何貓膩?

關於教材改版的事情,學生和家長已經不陌生了,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每隔一段時間學生使用的教材就會進行改版,裡面的內容或刪或改,總之不同時代的學生用到的教材版本可能都是不同的。

可能以前家長對教育部門有著極高的信任,對教材的問題並不怎麼在意,

但是經歷了人教版數學“毒插圖”事件後,家長就變得很敏感,對於教材的內容格外重視

,尤其是經常輔導作業的家長總能發現一些顛覆自己認知的事情。

鋤禾變“憫農”, 斯人變“是人”, 語文課本改版的背後有何貓膩?

比如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斯人與是人”風波

,就讓很多人開始對自己所學的知識感到懷疑,明明自己學的是“斯人”,卻被告知從未有過這個版本,

正當人們還沉浸在所謂的“曼德拉效應”的解釋中時,又有家長髮現了語文課本和自己記憶出現偏差的內容

,再一次將語文課本改版的問題推上風口浪尖。

鋤禾變“憫農”,斯人變“是人”,難道真的是記憶出現偏差?

人們總說畢了業之後知識都還給老師了,

但是對於那些爛熟於心的古文,相信很多人已經形成了肌肉記憶

,簡單起個頭就能背下來,

尤其是那些名言警句更是張嘴就來。

鋤禾變“憫農”, 斯人變“是人”, 語文課本改版的背後有何貓膩?

記得小時候背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時候,

對其中那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記得很清楚,但現在卻被告訴說一直都是“是人也”

,不相信的人回頭翻看課本發現確實如此,有人就開始懷疑難道真的是記憶偏差了?

這件事情的探討還在繼續,

就又有家長髮現以前背誦的“鋤禾”現在也改叫了“憫農”,難道又是所謂的“曼德拉效應”造成的嗎?

畢竟這首古詩可是學生們最先學習的那一批,而且幾乎人人都能做到張口就來。

鋤禾變“憫農”, 斯人變“是人”, 語文課本改版的背後有何貓膩?

有些家長在第一次聽到孩子背誦“憫農”的時候都有些錯愕,還覺得是不是孩子背錯了名字,

但看到課本後就只能無奈嘆息“看來以後語文也輔導不了了”。

但是難道真的是人們的記憶出現偏差了嗎?實際不然,

斯人版本確實存在,也有很多人找到了對應的課本,只不過是一些地方版本

,而人教版確實沒有用過“斯人”字樣。

鋤禾變“憫農”, 斯人變“是人”, 語文課本改版的背後有何貓膩?

而“鋤禾”變“憫農”其實是很好理解的,

在流傳下來的古詩中,憫農有兩首詩,為了便於學生區分才會改成“鋤禾”

,而現在強調尊重原作者,

那麼教育部門就在研討後將其改回了“憫農”,然後用“其一”“其二”來進行區分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教材版本的不同,才造成了這些“誤會”。

教材版本不同的背後,有很多現實原因,家長也不要太過糾結

很多人覺得教材版本變來變去

,豈不是給家長輔導作業添麻煩嗎?

難道以前的版本就不能用嗎?

其實這背後有很多現實的原因。

鋤禾變“憫農”, 斯人變“是人”, 語文課本改版的背後有何貓膩?

以前受到時代背景和教育資源的限制,

很多教材內容並不是很嚴謹

,而現在教育資源逐漸豐富,

學生們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教材自然也要與時俱進

,對於一些學生無法理解或者是與時代脫節的內容就要進行更改,這樣也是為了確保學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當然家長肯定會有些不理解,但是也不用太過糾結

,很多知識都不是一概而論的,家長也要能夠求同存異,不要過於敏感,畢竟時代不同,學生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

不能總用舊觀念去處理問題。

鋤禾變“憫農”, 斯人變“是人”, 語文課本改版的背後有何貓膩?

但是教材改版的時候,

也不能光顧著創新,那些經典且很好的作品還是應該保留的

,尤其是不能以一些荒誕的理由進行刪改。

教材版本更新換代,家長要如何輔導,才能不帶歪孩子呢?

雖說現在語文教材已經達到統一版本,

但是其他教材還會存在地方差異

,那麼必然會出現知識點的細微差別,那麼家長在面對這些差異的時候,

就要守好一個原則,那就是一切以學生所學書本為準。

鋤禾變“憫農”, 斯人變“是人”, 語文課本改版的背後有何貓膩?

當發現孩子學的知識和自己不一樣的時候,家長不要一意孤行,可

以去翻看書本,必要的時候可以和老師取得聯絡,詢問正確的知識點

,在得到確切的答覆後再教孩子,千萬不要“死鴨子嘴硬”。

另外家長要知道現在的知識點和以前有很大的區別,

在帶領孩子預習和學習之前,家長自己要先簡單學習一下

,因為第一印象很重要,

如果家長教錯了的話,再更改就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因此第一遍所學知識一定要嚴謹且正確。

鋤禾變“憫農”, 斯人變“是人”, 語文課本改版的背後有何貓膩?

【筆者寄語】

每個時代學生所學的知識整體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但在很多細節方面還是會有區別的,

尤其使用不同版本的地區更是差距明顯,那麼家長也要合理看待這些差別

,不要過於糾結,

尊重課本和老師的講解

,有不同意見可以提出來一起研討,但教孩子還是以課本為主,以免給學生帶來困惑。

話題:你小時候學的是哪個版本的教材?歡迎留言分享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