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時查出胃息肉是怎麼回事?查出胃息肉,需要手術切除嗎?

息肉是近幾年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的字眼,而且,大多數人在聽到息肉兩個字之後,大多都會感到隱隱的擔憂,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息肉或都與癌症息息相關。

可其實,息肉作為人體多餘的一種贅生物,是近幾年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症狀,而且根據臨床經驗來看,大多數的息肉其實都屬於良性的,只有小部分息肉,可能會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發生惡化,進而轉變成癌症。

那麼,在體檢時查出患有胃息肉是怎麼回事呢?引發胃息肉的常見因素有哪些呢?若是體檢查出了胃息肉,需要進行息肉切除手術嗎?

體檢時查出胃息肉是怎麼回事?查出胃息肉,需要手術切除嗎?

一、常見的引發胃息肉的因素

1。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眾所周知,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會嚴重損傷人體腸胃黏膜的常見病菌,而且近年來,幽門螺旋桿菌也是容易引發胃癌的常見因素。

人體一旦沾染上了幽門螺旋桿菌,不僅容易引發胃黏膜水腫及其他胃部炎症,而且在炎症疾病的反覆刺激之下,胃黏膜的上皮組織可能就會發生增生性反應,從而使得胃部增生一些胃息肉。

2。返流性疾病

當然,除了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以外,膽汁反流性胃炎,也是導致人體容易出現胃息肉的另一個疾病因素。

因為膽汁反流不僅會擾亂人體胃部的酸性環境,而且膽汁反流,在一定程度上還會降低胃黏膜的屏障功能,當胃黏膜受到膽汁的持續性刺激後,也就容易產生一些贅生物,從而使得胃部出現胃息肉。

體檢時查出胃息肉是怎麼回事?查出胃息肉,需要手術切除嗎?

3。飲食因素

俗話說:“病從口入”,除了疾病因素以外,飲食因素也是導致胃部容易出現息肉的一大主要因素。

一般來說,若是人們經常在生活中吃太燙或者太涼,以及具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都可能會直接作用於胃黏膜,對人體的胃黏膜產生傷害和刺激,從而引發一些胃黏膜炎症,進而導致胃部容易出現息肉。

二、體檢時若查出胃息肉,需不需要做手術切除?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胃息肉都是良性的,不過也有一小部分胃息肉,可能會發生癌變。

而在體檢時查出胃息肉後,到底需不需要做息肉切除手術,還得根據息肉的型別來判斷。

體檢時查出胃息肉是怎麼回事?查出胃息肉,需要手術切除嗎?

一般來說,若是體檢時查出的胃息肉,屬於增生性息肉,或是腺瘤性胃息肉,由於這兩種型別的息肉發生惡變的可能性較大,而且其增長速度比較快,所以為了降低息肉癌變的風險,建議查出這兩種型別息肉的患者,最好透過手術的方式將其切除。

尤其是當息肉的直徑超出正常範圍後,必須透過手術切除的方式來把息肉癌變的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