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皇帝皆稱自己為“朕”?學者:你將“朕”字拆開就知道了

大家好,我們的澤宇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引言

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充裕富足的物質生活是無數人趨之若鶩的生活,每個人都想追求更好的生活,但在很多時候你所想要爭取處的位置和承受的壓力與你渴望的東西都是成正比的。自古高處不勝寒,登高望遠,就必須要站在頂峰直面那些來自於山腳下人的虎視眈眈。人往高處走,只有水才會往低處流。儘管前路未知曲折,只要足夠堅毅我相信我們仍然能夠踏上更高更遠的路。

為何古代皇帝皆稱自己為“朕”?學者:你將“朕”字拆開就知道了

01

若談論到地位的崇高性,不得不提首當其衝值得討論的便是我國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各代君王。君主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領導者,擁有著不容他人置喙的權利。但在其得到天下人的敬仰之時,也承擔著所統治的整個社會百姓的期待。歷史是公平的,只有明君才能得百姓擁護在史書上流傳千古,史冊記載將君王的生平功過都盡書於筆上。最開始皇帝這個名詞的來源是在秦始皇時期。秦始皇后開始成為了天子的最高尊號,在中國漫長的帝王制度社會中,皇帝是國家的最高領導者也是專制統治的權力的象徵與代表。

為何古代皇帝皆稱自己為“朕”?學者:你將“朕”字拆開就知道了

我國曆代王朝無數君王,基於他們特殊的身份象徵。他們對自己都有著獨特的稱謂,總結下來,我國曆史上君王對於自己的稱謂大致有朕、孤、寡人等。尤其是朕這個詞在秦朝之前僅僅只是一個代稱,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中說:\“朕,身也。\”在這裡朕單單表達我的意思,而直至秦始皇滅六國後才將這個詞作為皇帝的專有稱呼使用。在先秦時代時,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為朕。屈原曾在離騷中寫到:\“朕皇考曰伯庸\”先秦詞義裡的解釋較為複雜,雖然朕這個詞作為一個第一人稱代詞,但這並不與後世的吾,我等這一類第一人稱代詞相同。

為何古代皇帝皆稱自己為“朕”?學者:你將“朕”字拆開就知道了

02

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就建議將朕這個詞作為皇帝專用詞,這也取自於天下皆朕,皇權獨尊的意思。這代表著君王至高無上的權威,這也是一個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朝廷議事之時,也常常被國君使用。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稱,從黃河流域起源發展的華夏文明,豐富的水產讓黃河流域的我們能夠用船隻獲得豐富的食物,有了食物才能夠更好地生存延續下去。舟,在這時候也意味她追求著無法替代的重要性,同時也暗合了君主與人民的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王和百姓的關係就如同水和舟,因此一個負責人,君主對國民的作用是十分關鍵的,很多時候,因著這份關鍵性,君主的壓力和你就會越來越嚴重。

因此,朕這個自稱其實在某些時刻也能夠體現出帝王的孤單,雖然位高權重但外人之巔,無人之境只有自己。在我國現代翻拍的中毒歷史劇中,透過現代的鏡頭和演員的演繹其實也能夠反映出帝王的不易。

為何古代皇帝皆稱自己為“朕”?學者:你將“朕”字拆開就知道了

都說最是帝王無情,但其實身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無論是在情感上還是在政治上承受的都要比別人多得多,荒淫無道的君主或者只會為當下的享樂和美色所迷惑。反而感受不到更多孤獨。而我國曆史上那些賢明的君主就要在政治上做出一番成效,就難免會在情感上失去平衡。就是也許你會說,後宮佳麗三千但這之中真正能夠設身處地地考慮到他的思想和理解他的處境的人並沒有多少。

更為可笑的是,看似否定人風光的背後。也暗藏著許多黑暗和隱晦的一面,正是因為他們所處的這個地位,反而會喪失很多親情本該有的平凡溫暖。我國曆史上爭奪王位的例子數不勝數,兄弟反目,手足相殘也大有人在。那在這一方面,身為君主,真正的能感受到作為一個平凡百姓所能感受到的溫暖嗎?對於他們來說,擁有一個平凡的家庭和所謂一生一世一雙人都是妄想。在做出每一個決策和舉動之時,都要考慮自己的舉動給國家所帶來的影響和後果,因此萬人之境今晚也自是十分孤獨。

為何古代皇帝皆稱自己為“朕”?學者:你將“朕”字拆開就知道了

結語

朕,寡人,孤都是我國曆史君王對自己的自稱,這些稱謂一方面象徵著他們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暗含著他們內心的情感發洩。朕也多用於官方場合和書面表達,在政治朝堂上使用的比較多,而孤寡人則多是君王在後宮或者寢殿休息時的自稱。那高高的紫禁城之內,那些看似。堅強高貴的君主,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表達。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