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的人生髮展軌跡是怎麼樣的?歷史評價如何?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是明朝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時期湧現的最傑出的將領。按題主的提問,讓我們縱觀他的人生,我們會發現他的一生是意氣風發、功成名就的;更是孤獨痛苦,妥協矛盾的。

戚繼光的人生髮展軌跡是怎麼樣的?歷史評價如何?

軍人世家的優秀子弟

明朝建立時,明太祖朱元璋創立了兩種制度,一是衛所制度,即仿照隋唐的府兵制藏兵於民,屯守結合,平時屯田,戰時出兵。因此朱元璋曾得意的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二是軍戶制度,就是政府指定世代從軍或服兵役的家庭。明朝軍戶的來源主要是元末留下的軍戶和現役軍人中指定。

戚繼光就是出生在這樣的世襲衛所軍戶家庭,而且還是世襲軍官家庭,戚繼光的先祖戚祥是朱元璋的親兵,跟隨朱元璋多年,後來隨傅友德、藍玉遠征雲南時陣亡。戚祥的犧牲換來了他的子孫可以世襲明威將軍。

但是到了戚繼光生活的明朝中期,這樣的衛所軍戶已經不是什麼高貴的象徵,許多軍戶紛紛逃亡,衛所缺額嚴重。即使像戚繼光這樣世襲軍官家庭也已經不是很富裕了。《明史戚繼光列傳》中就直接點明戚繼光少時家貧。但是戚家顯然沒有和其他軍戶家庭那樣不願再從軍,據記載他的父親、弟弟都在明軍中服役,而戚繼光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也自然而然的走上了從軍的道路。1544年,16歲的戚繼光就繼承了明威將軍的勳職,當然這只是一個榮譽官銜,更關鍵的是他同時還出任了登州衛指揮僉事,這可是一個實職官位。16歲的戚繼光在實職官位還武階散官上都以正四品官員的身份在大明朝登場亮相!

戚繼光的人生髮展軌跡是怎麼樣的?歷史評價如何?

初入仕途的有志青年

“封侯非我志,但願海波平”這是在山東任職期間戚繼光寫下的詩句。初入官場的戚繼光雖然有能力也有才氣,但是畢竟年紀輕輕又初出茅廬。史書中記載的他第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在登州衛負責屯田備戰。當時的戚繼光立志要剿滅倭寇,維護海疆。

年輕的戚繼光很快在1553年升任都指揮僉事(正三品)。負責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並在1555年轉任浙江都司僉事,並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郡。出任參將也代表戚繼光開始脫離衛所防禦體系,開始進入野戰部隊系列。調入倭寇猖獗的浙江也代表明廷對戚繼光的重視和青睞。

初登沙場小有戰績,宦海沉浮危險更勝疆場

1557年,倭寇進犯樂清、瑞安等地;戚繼光率兵救援,但因道路阻隔,沒有趕上,但是明廷沒有因此降罪。隨後戚繼光和另一抗倭名將俞大猷合兵攻打倭寇的基地岑港,但是久攻不克。朝廷震怒,將戚繼光和俞大猷一併免職並讓他們帶罪殺敵。1558年被圍多時的倭寇終於抵擋不住,於是駕船逃跑,戚繼光和俞大猷乘機進攻,擊沉倭寇的大船,但是仍有部分倭寇逃到閩南臺州等地燒殺搶掠。於是朝廷就有言官彈劾戚繼光故意放走倭寇,並有通敵嫌疑,本來按規定要將戚繼光停職查問,幸好朝廷因為戚繼光在平定倭寇汪直的功勞將其恢復官職,並調往守衛台州、金華、嚴州三郡。

這一段時期戚繼光開始率兵倭寇正面交鋒,雖然取得了一些戰績,但是也有諸如救援不及、久攻不克和未能全殲等等不盡如人意之處。一度被罷官待罪殺敵,隨後又被言官彈劾,險些被緝拿問罪。這一階段的經歷應該說在戚繼光的人生中非常重要,他的很多思考都在這一時期成熟,並對他今後的人生影響很深。

戚繼光的人生髮展軌跡是怎麼樣的?歷史評價如何?

戚繼光的兩點思考:

為什麼大明朝被一些倭寇海盜打的如此狼狽?

大明朝疆域廣闊,國力比日本不知高几個檔次,而且日本正處割據時代,連個強有力的統一政府都沒有。大明號稱養兵百萬,倭寇只不過是一些海盜,按理說正規軍去攻打這些海盜流寇往往都是輕而易舉的,但為什麼大明朝就是被這些人數不多的海盜倭寇弄得狼狽不堪呢?

1558年的戚繼光30歲,剛剛步入而立之年,但是他已經研究倭寇十幾年時間(從在山東屯田備倭時立志平定倭寇就可以看出戚繼光當時就已經研究思考如何平定倭寇),親自帶兵和倭寇正面交鋒也有兩三年時間。長期的衛所屯田練兵,加上在戰場和倭寇正面交鋒的經歷,使戚繼光深刻認識到大明衛所軍隊的羸弱。

明初以來的衛所制度是大明國防體系的支柱,也是大明軍隊的支柱,但到了戚繼光所處嘉靖時期,衛所軍戶已經弊病重重,軍戶的地位已比明初下降許多,衛所的屯田有的都被軍戶賣掉,大部分衛所都缺額嚴重,嚴重的衛所實際兵員並應有兵員少了三分之二;加上長期沒有戰事,衛所計程車兵缺乏訓練,和普通農戶沒有什麼區別;軍官多由類似戚繼光這樣的世襲軍官家庭選任,但是選拔的標準基本是個人武力(文官集團認為這是遏制武官勢力的好方法);軍隊的武器裝備等等也保障不力,常常是地方州縣自行打造供應,不僅時斷時續(和平時期很難想象文官政府會盡心盡力)而且品質奇劣,有計程車兵的護甲都是紙做的。

反觀倭寇雖然是海盜性質,但是他們的骨幹大多是武士和浪人,長期過著刀頭舔血的生活,戰鬥力不弱於一般的職業軍人,同時少量而固定的人數(往往是一艘或數艘海船)使得他們訓練成了穩固的戰鬥小組,在和明軍對壘的過程中,他們的小組戰術比明軍一窩蜂列陣有效的多,同時他們人數少也更能採取靈活機動的策略。最後他們的裝備也比明軍強力不少(因為這些都是他們活命吃飯的傢伙)。

這樣綜合來看,明軍倒更像是農民流寇,而倭寇倒更像是職業軍人。因此戚繼光認識到必須練出一隻強有力的軍隊才能徹底的解決擊敗倭寇,而且這支軍隊必須脫離衛所軍戶制度的限制。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支軍隊就是威名赫赫的戚家軍。

為什麼做大明朝的武將那麼難?

做大明朝的武將的確很難,戚繼光的條件已經非常優越了,他不僅根正苗紅、武力出眾,飽讀詩書因而可稱文武雙全,長期的軍旅生活也讓他既善於練兵又善於統兵作戰。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他都應該是政府求之不得的人才。但是大明朝卻偏偏不是這樣。

明朝的體制,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後期,基本上是文官集團控制政府,宦官集團只是藉助皇權才能控制政府權力,即使宦官集團把持朝政時期也不得不利用文官集團才能有效的控制政府權力。這種文官政府體制就天然的防備武官勢力的強大,因而在制度上他們就不斷的限制武官。

首先武官可以有高貴的勳爵,但是基本難有政府的高階權力。除了明初開國的武官們,其後很少有武官能進入政府擔任高階職務,尤其是土木堡之變後,明初的開國勳貴集團幾乎全軍覆滅,武官在大明朝就更加沒有發言權了。

限制武官的權力超越一省範圍。正常武官的最高職位就是總兵,也就是一省的最高武官,嚴格限制武官的權力跨越數省(萬曆初年,戚繼光曾有這樣的任職,但很快就被文官政府內的反對力量攪和掉了)。凡是跨越數省的軍事任職一律由文官擔任,同時中央管理軍務的兵部也一律由文官擔任(武官出任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五軍都督府因為土木堡之變武勳集團的覆滅早已形同虛設)。

即使在一省之內的軍事,也設定了眾多文官來限制和監視武官的權力。

戰爭後勤事宜完全由文官控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把持,武官完全沒有插手的餘地。更加導致武官在文官面前低人一等,只能希望和自己配合的文官能夠好相處、好配合。

最後一點,也是大明朝尤其是中晚期的大明朝一大毒瘤——言官制度對武官的苛刻(當然這些言官不僅僅針對武官,他們是針對所有人)。在這些人的放大鏡下,如果心理脆弱的人估計都要被逼瘋了。如果你當機立斷,指揮部隊迅速投入戰鬥,那麼他們會彈劾你貪功冒進,好勇嗜殺;如果你暫時按兵不動,等待有利戰機,那麼他們會說你畏縮不前,養寇自重。反正你怎麼做,都能被他們彈劾。戚繼光在岑港之戰中明明打贏了,只是沒有全殲倭寇都被彈劾通倭,這可是叛國殺頭的罪!你說大明的武官難做嗎?

16歲就進入官場的戚繼光顯然也是深刻認識到了這些武官的難處,因此他敏銳的意識到,要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消滅倭寇保衛海疆的抱負,他就不得不依靠文官集團,只有在文官集團中尋求靠山他才能做他想做的事,否則他就會像和他同時期的其他將領一樣,不僅要在沙場上流血,還可能要在官場的傾軋中掉腦袋(事實證明,同時代的明朝其他武將大多都遭遇悲慘的命運,戚繼光是他們中少數的比較幸運的,雖然他的晚境也不太好)

依附文官集團,編練新軍,放手實現人生抱負

正是因為戚繼光對這兩個問題的成熟思考,他的人生開始進入快車道。他首先在文官集團中尋求自己的靠山和伯樂,他放棄了成為一名純粹的軍人,因為他知道在大明朝做一名純粹的軍人就意味著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很快他找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個靠山譚綸,譚綸是進士文官出身,但是頗懂軍事,他出任台州知府後,和戚繼光配合默契,也非常認可戚繼光的能力,不僅積極支援戚繼光編練新軍,同時還在後來的平定倭寇的戰爭中和戚繼光多次並肩作戰。第二個靠山是當時的直浙總督胡宗憲,他是當時倭寇肆虐的浙江、福建、南直隸的最高軍事指揮官,更重要的是他帶有“嚴黨”的標籤(不管算不算他是嚴黨,但是他的確和嚴嵩集團的關係較好),這也就使得當時東南抗倭戰場能夠得到文官政府中最有權勢的嚴嵩的支援,也就成了戚繼光等人在當時最大的靠山。

解決了後顧之憂的戚繼光,果斷拋棄衛所軍戶制度的束縛,在浙江義烏、金華等地招募士兵編練新軍。三年後威震天下的戚家軍訓練完成,開啟了彪悍的征戰過程。這裡就簡略為大家梳理了:

1561年,戚繼光率戚家軍在桃渚、台州、仙居等地大勝倭寇,取得台州大捷。戚繼光官升三級。

1562年,福建倭寇肆虐,戚繼光奉命進入福建作戰,先後在橫嶼、樂清、牛田等地大敗倭寇,並一路狂追,又搗毀倭寇據點六十餘營,斬首無數。基本消滅了福建和廣東的倭寇。

1563年,倭寇偷襲攻陷興化,名將劉顯和俞大猷久攻不克,戚繼光奉命馳援,又在平海衛斬殺倭寇五千餘人,協助劉顯等人收復興化。

1564年,倭寇糾集一萬餘人攻擊仙遊,戚繼光率兵救援,擊退倭寇。

1565年,倭寇兩萬餘人襲擾潮州,並據險而守,戚繼光會同俞大猷攻破倭寇的營寨。

經過幾年的血戰,戚繼光等人基本平定東南的倭寇,實現了當年在山東屯田時立下的志願。

戚繼光的人生髮展軌跡是怎麼樣的?歷史評價如何?

鎮守薊州,北御韃靼

1567年,明穆宗登基,戚繼光的第一個靠山譚綸向朝廷建議調戚繼光到薊州,訓練當地計程車兵,以加強明朝首都附近的防禦能力,解決韃靼寇邊的威脅。從此戚繼光開始了他在薊州長達十幾年的任期。

在此期間,戚繼光不僅完成了編練新軍的任務,還沉重打擊了北方的韃靼,使這些經常寇邊的遊牧民族不敢再到北京附近襲擾,只好轉而跑去東北找李成梁的麻煩。

同時因為這一時期戚繼光的另一個重要靠山張居正的出現,使得戚繼光幾乎可以做一個純粹的職業軍人,凡是阻撓和不利於戚繼光在薊州開展工作的不管是武官還是文官,都被後來的兵部尚書譚綸和首輔大人張居正輕易的調離和解職。使得戚繼光能夠心無旁騖的整頓軍備和完善自己的軍事思想。

失去靠山,淒涼晚境

1582年,張居正病逝(早前譚綸已經先去世),戚繼光的最大靠山倒臺。而且明朝政府開始醞釀和掀起一場針對張居正的清洗風暴。和張居正關係密切的戚繼光當然深受影響。很快有人彈劾戚繼光和張居正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時的萬曆皇帝還是顧念戚繼光的軍功,只是將戚繼光調任廣東,類似貶謫外放的處理。

1585年,朝廷內再次有人彈劾戚繼光和張居正的關係,這次萬曆皇帝將戚繼光革職,同時革職的還有他的弟弟在貴州任職的戚繼美和他的一些部將,戚繼光黯然退出官場。

本來還打算和多年未見的弟弟一起回鄉的戚繼光忽然得知弟弟戚繼美在路上就已病故,傷心不已的戚繼光回到家鄉又遭到妻子的拋棄,晚境淒涼的一代名將三年後(1588年)在貧苦中去世。

小結

戚繼光從世襲軍戶家族中成長,自由好學,風采氣質出眾,16歲步入軍界,逐步成長,但因當時明朝的制度和環境所迫,為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不得不依附文官集團,從而不可避免的捲入政治鬥爭,但是戚繼光也在這種妥協矛盾中立下了剿滅倭寇,重創韃靼的不世之功;同時他編練的戚家軍,編寫的《紀效新書》等兵書和發明和改良的新式武器都為後人所敬仰。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戚繼光不得不符合和順應當時明朝官場的主流,於是關於他貪腐送禮等私德問題都被明確的記錄在了明史之中。但是結合他的晚境,他其實並沒有私蓄多少家產,他的錢大部分都為了取得文官政府的支援用作送禮之用和接濟分賞給了部下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