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已入秋,聽懂4句話,秋冬少生病!

入秋後自然界進入了“陽消陰長”的階段,餘熱未消,秋涼夜半乍現!

1、入秋後,少吃瓜多吃果

夏季人們對西瓜情有獨鍾,特別是涼爽可口的冰鎮西瓜,幾乎成為人們消解暑熱的必備品。尤其現在西瓜即將退市,不少人都搶在這最後的西瓜時節,努力吃瓜。

但可能大家還不知道,其實西瓜還有一個外號,叫“寒瓜”。西瓜性寒解熱,食之冰涼,因此才有了這個稱呼。

天已入秋,聽懂4句話,秋冬少生病!

西瓜本來性寒,若這“寒瓜”再在冰箱裡一放,簡直就是“雪上加霜”,儘管其清熱解暑的效果較好,吃上去很過癮,但多食對脾胃的傷害卻是很大的。有些人西瓜吃多了會拉肚子,甚至出現頭昏乏力、身體困重等現象,就是因為溼邪困脾所致。

其實不只是西瓜,甜瓜、黃瓜、冬瓜、苦瓜等瓜字輩的食物都屬於寒涼食物。這個時候脾胃本就虛弱,若過食寒涼之物只會“火上澆油”,引起腹瀉也就是在所難免的了。所以過了夏天,西瓜基本上也該退出“歷史舞臺”了。

入秋以後,瓜不宜多吃,秋果卻是可以吃些的。秋梨就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秋梨又被稱為“果宗”、“玉乳”,有“百果之宗”的美譽。中醫認為梨性涼味甘,能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對於燥邪猖獗的秋季來說,是去燥的最佳選擇。

天已入秋,聽懂4句話,秋冬少生病!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入秋以後炎熱的夏天已經過去,秋天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

秋天在五行屬金,在五臟屬肺,外界燥邪傷肺多發生在秋季,故又稱秋燥。秋燥分溫、涼兩種,初秋時節以溫燥為主,有面板乾燥、乾咳少痰、咽乾咽痛、便秘等症狀。

《飲膳正要》記載:“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也就是說,秋季容易傷陰燥液,可以適當服食滋陰潤肺的食物。吃梨正好能夠緩解燥氣,推薦1個梨的吃法:

川貝燉雪梨:取雪梨一個,洗淨削皮切開,去核掏空,放入川貝粉10克、冰糖20克,蓋上梨蓋,用牙籤固定,放入碗中隔水蒸30分鐘即可。

2、每天堅持10分鐘梳頭,通經絡

中國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認為:“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也就是中醫一直強調的“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如果經絡受阻,氣血不暢,身體就會出現病變。

而梳頭,就是通經絡的一個有效方式。因此,不少保健和養生專家認為:通經絡,勤梳頭。

天已入秋,聽懂4句話,秋冬少生病!

運用梳頭養生保健,是中醫養生的一絕。對於平時壓力比較大的都市白領來說,經常梳頭可以緩解壓力,暢通經氣,改善血液迴圈,滋養頭髮、防止脫髮,並能夠緩解頭痛、減輕疲勞。

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容易產生悶熱不安和睏倦煩躁。

《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也指出:“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秋季精氣神進行調攝,原則是神氣收斂,思維趨於平靜,精神內斂。多在秋高氣爽、陽光燦爛之日外出,保持心情愉悅,從而養生長壽。

中醫經絡理論認為,頭部為“諸陽之首、百脈之宗”,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於頭部。梳頭正是緩解情緒的一個好方法。

按摩百會穴和四神聰:

梳齒向下放在百會穴處,前後按壓梳子兩端20次,再旋轉90°,左右按壓梳子20次。

按摩神庭穴和本神穴:

以神庭穴為中心,左右按壓梳子20下

這種按摩方法力度會大一點,如果感覺疼痛不耐受,可以用更簡單的方法,就是以能耐受的力度沿著前中線向後梳頭20下,每天多梳幾次。

3、食肉潤體,以鴨肉為最好

對於身體弱的人而言,應該吃些肉類補一補的。但進補之前最好先把脾胃調理好。平時可以多喝一些綠豆湯或是薏米粥之類的食品,因為夏秋之際溼邪熱邪較重,這樣可以促進溼熱之邪的排出,有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

在肉類的選擇上,以鴨肉為最好。因為秋天的鴨子是最肥嫩的,而且還有一定的醫療功效。秋天燥邪嚴重,吃些涼性的鴨肉,對於體內有熱、愛上火的人而言,便可起到祛火除燥的作用。

天已入秋,聽懂4句話,秋冬少生病!

吃鴨最好是燉湯,再加上一小把枸杞,最是滋養身體。枸杞性味甘、平,有潤肺養肝、滋補腎精的功效。腎精是人的根本和原動力,腎精充足,則骨骼健壯,活動矯健;腎精不足則骨軟無力,畏寒疲軟,腎精會逐漸消耗,所以滋補很重要。

枸杞是同源的典型代表,是滋補腎精的佳品,但是並不是人人適合。痰溼體質人群、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症、腹瀉的人都不能吃。

比如,一個體熱痰溼的人,面板、頭髮油膩,舌苔厚膩,說明體內溼熱很重,如果再食用枸杞,則會“雪上加霜”,增加體內溼邪。此時應該先“洩”再“補”,就是先食用菊花等藥食同源的藥材泡水清除體內溼邪之氣,再補足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