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士兵為何被一箭射中後就倒地而亡,專家說想動卻不敢動

在火藥被髮明之前,中國古代的戰爭都處於冷兵器時代。刀槍劍矢,甚至棍棒之類,都可以作為兩軍交戰的武器。其中有一樣比較特殊,那就是我們常常在古裝劇中看到的弓箭——因為它不是近身交戰使用的。

古人打仗,士兵為何被一箭射中後就倒地而亡,專家說想動卻不敢動

《水滸》裡有個神箭手花榮,箭法極高:或一箭射掉對方簪纓,或一箭取了敵人性命。看多了這樣的畫面,我們很容易相信,弓箭在古代是一種殺傷力極大極厲害的武器,士兵中了一箭,必然倒地不起、喪失作戰能力。它的威力真有這麼大嗎?

弓箭起源於舊石器時代,當時的人要靠狩獵來獲取肉食。一開始,人們用石頭、尖木棒等向獵物投擲,但是這樣的力量十分有限。慢慢地,有人發現長木棒被用力彎曲變形後,又突然恢復原狀時,產生的力量非常大。

古人打仗,士兵為何被一箭射中後就倒地而亡,專家說想動卻不敢動

於是他們挑選彈性強的木材,用堅韌的弦使其固定彎曲,就有了弓;而箭就簡單多了,把木棍竹子劈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再把一端削尖即可。後來,人們又把石塊、骨頭、貝殼磨成尖形,裝在箭桿的一端。這比單單把木棍削尖的箭進步多了。

所以弓箭一開始被髮明,其實是為部落狩獵所用的,後來才開始運用於戰爭。比如商周青銅文明發達,弓箭就是由青銅鑄成的青銅鏃;春秋戰國時出現了三稜式鏃;鐵器的使用普及後,漢朝就用鐵製造弓箭。

古人打仗,士兵為何被一箭射中後就倒地而亡,專家說想動卻不敢動

當時箭桿大多都是竹製或者木製,《考工記》記載,為了讓箭射出去後的飛行速度更快一些,人們又將它的尾端裝上了羽毛。只是,優質的羽毛數量是有限的,所以宋朝慶曆四年(1044),又發明了風羽毛箭。

弓箭看似簡單,但只要古人開動智慧,也能做出不少文章——比如在箭頭上淬毒。中毒箭者,越是行動,毒素在體內就流動得越快,離死不遠;所以電視裡演計程車兵中了一箭就倒地而亡,其實放在現實中可能是怕箭上有毒,為了減少己方損傷,就停下來不再作戰了。

古人打仗,士兵為何被一箭射中後就倒地而亡,專家說想動卻不敢動

現代曾有專家仿製古時的弓箭,一般大約要在100至150米的範圍內才能射穿藤甲,所以基本上兩軍近距離交戰時,弓箭難以發揮作用。當然,它的震懾力是不言而喻的,漫天的箭雨之下,再勇敢的戰士也多少會有些膽怯畏懼心理。

歷史上將弓箭作為戰爭武器發展到巔峰的是蒙古人,當時蒙古發動了舉世皆知的西征,隨著戰爭的推進,弓箭的製造技術不斷改革創新,蒙古人的征戰,也把弓箭傳播到了亞洲各地,讓它的使用越發普及起來。

中國歷史上的元朝便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當時北元弓是主流。之後,隨著封建王朝的逐步隕落、近代科學的發展,弓箭慢慢退出了戰場。但是我們如今在各種競技比賽中依然經常能看到弓箭的影子。

古人打仗,士兵為何被一箭射中後就倒地而亡,專家說想動卻不敢動

總之,弓箭在冷兵器時代確實具備一定程度的殺傷力,但可能並沒有某些古裝劇中表現的那麼誇張,不然,弓箭也不至於從戰爭手段完全變成競技專案了。你認為呢?

古人打仗,士兵為何被一箭射中後就倒地而亡?專家:想動卻不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