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虛分不清陰虛和溼熱,誤服六味地黃丸會適得其反,甚至加重病情

當出現腰痠乏力,潮熱盜汗,口乾口渴的症狀後,很多人認為自己是腎陰虛,會自己買點六味地黃丸補補腎,殊不知第一步就做錯了。因為如果辨證錯誤,再好的藥也不能發揮作用,甚至起到相反的副作用,更何況六味地黃丸並不是治療腎虛的首選。

腎虛分不清陰虛和溼熱,誤服六味地黃丸會適得其反,甚至加重病情

那是因為真正的腎虛,服用六味地黃丸的機會並不多,一是病機不對,二是劑量不夠。

古代治療腎虛腰痛用的經典方劑是八味腎氣丸(現代叫桂附地黃丸),是一個真正溫補腎陽的方子。而六味地黃丸是在腎氣丸的基礎上去掉了補陽的附子和肉桂,方子就變成純滋陰的了。說到六味地黃丸的出處,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話說宋代兒科大家錢乙和弟子閻孝忠正在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帶了一個錢乙開的方子來“討教”,他略帶嘲諷地問:“錢太醫,按張仲景八味腎氣丸,有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兩味藥,大概是遺忘了吧?”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益火的藥,製成六味地黃丸,免得孩子吃了過於暴熱而流鼻血,你看對嗎?”這位大夫聽了,連聲道:“錢太醫用藥靈活、酌情變通,佩服佩服!”弟子閻孝忠趕緊把老師的話記載下來,後來又編入《小兒藥證直訣》一書。從此錢乙所創制的“六味地黃丸”流傳下來。

腎虛分不清陰虛和溼熱,誤服六味地黃丸會適得其反,甚至加重病情

因為小兒是純陽之體,所以不宜溫陽,而用滋補腎陰的藥物治療,況且小兒劑量多減半;而成人陽氣漸衰,如果還是單純滋陰只會讓陽氣越來越少,更不用提補腎“壯陽”的事了。

有人會說,我的症狀就是陰虛的症狀啊,你看我有“潮熱,盜汗,口乾口渴,腰痠乏力,小便還短黃”都是陰虛的症狀啊。我說陰虛只是一個“背鍋俠”,真正的病機其實是溼熱。

因為陰虛和溼熱都會出現口乾口渴,潮熱盜汗,腰痠乏力等症狀,單靠這些症狀兩者是很難分辨清的。那麼兩者該如何區分呢?

除了上述共同的症狀以外,陰虛之人往往體型比較瘦,或見兩顴潮紅,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而溼熱之人體型多偏胖,大便多溏洩,粘馬桶,臭不可聞,小便短黃,多伴腥臊味,舌體胖,舌色紅,舌苔黃厚膩,舌面佈滿瘀點瘀斑,脈多弦滑。

陰虛為虛證,溼熱為實證,如果是溼熱證誤服了六味地黃丸只會加重溼熱的症狀,結果自然是越吃越重了。

腎虛分不清陰虛和溼熱,誤服六味地黃丸會適得其反,甚至加重病情

腎虛的發生多因年老體衰,腎精不足;或房事過頻,耗傷腎精;或頻繁手淫,腎精虧虛。這些情況腎陽虛者佔十之七八,另外一部分還要鑑別陰虛和溼熱才行。所謂“虛勞腰痛,小便不利,八味腎氣丸主之”。真正的腎虛,腎氣丸才是“補腎壯陽”的正方,現在多用桂附地黃丸或者金匱腎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