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一中年男子長期便血以為是痔瘡,結果是直腸癌晚期

長期便血的人請注意,不要以為只是痔瘡,也有可能是直腸癌。本月,東莞市人民醫院接診了一名把直腸癌誤當痔瘡的患者。

東莞45歲的李先生長期反覆便血,被折磨得苦不堪言。一年前,他曾在當地醫院進行過手術,切掉了痔瘡,但術後便血癥狀並沒有得到有效緩解。

起初,他以為痔瘡沒有切乾淨,便轉到東莞市人民醫院肛腸科,想再治一下。

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醫生檢查後認為,便血不是痔瘡引起的,而是直腸癌!最終,李先生被診斷為直腸腺癌區域性晚期(Ⅲ期)。

針對李先生的病情,肛腸科主任李興謙組織腫瘤內科、腫瘤放療科、放射科等多個科室專家開展多學科診療(MDT)。

考慮李先生的癌腫瘤較大,分期較晚,決定先進行新輔助放療和化療。透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腫瘤成功降期,腫瘤的區域性侵犯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明顯好轉。

李先生的癌腫瘤距肛門邊緣僅5釐米,對系膜組織的侵犯嚴重;而且他之前做過痔瘡手術,腫瘤的下緣距離痔瘡手術縫合口不足3釐米,要完整切除腫瘤,又要避開之前的傷疤,變得很困難。

切少了,可能增加癌腫瘤復發的風險;切多了,將會影響患者正常的肛門排便功能。

經過討論,肛腸外科專家團隊最終制定了“雙鏡聯合”層面優先入路的手術方案。

“雙鏡聯合”,指的是將胃腸鏡和腹腔鏡聯合起來使用,前者是軟鏡,後者是硬鏡。軟鏡在胃腸腔內,硬鏡在胃腸腔外,裡應外合,進行手術。

首先,用胃腸鏡精準定位,然後,用腹腔鏡找到定位點,在精準分離腫瘤的同時,準確評估腫瘤的下切緣,精準切除腫瘤;同時儘可能完整保留肛門的神經及功能。

7月9日,李先生被推入手術室。在肛腸科副主任湯獻忠的指導下,肛腸科主治醫師蘇錦華主刀。

手術全程用時5小時,在雙鏡的輔助下,蘇錦華精準定位系膜間隙和腫瘤下切緣,並進行精準的腸管吻合。

術中僅出血30毫升,術後治療效果良好,術後一週,李先生康復出院。

/ 提醒 /

莫混淆痔瘡和直腸癌

痔瘡和直腸癌都會引起便血,很多人會把便血和“痔瘡”畫上等號,結果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蘇錦華解釋,二者的便血,仔細觀察還是可以分辨的。一般痔瘡便血的顏色以鮮紅色為主,直腸癌的便血則是暗紅色、果醬色,有時甚至還會伴隨部分凝固的血塊。

蘇錦華指出,大腸癌是常見的癌症,主要包括結腸癌與直腸癌兩大類。其發病與飲食習慣、遺傳因素等相關,早期無明顯症狀。很多患者出現大便便血等症狀後並不重視,導致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遷延至癌症晚期。

蘇錦華建議,一旦出現血便、黏液便、肛門下墜、肛門痛、大便變形、多便不盡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進行直腸指診和糞便潛血檢查,或者做腸鏡檢查,早發現、早治療,切莫大意。

文字:李廣

編輯:王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