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有3種,哪種需要切除?會不會癌變?一文統統告訴你

小劉是一個大學生,因為大學平時的課業比較鬆散,因此小劉也多了不少空餘時間,沒事的時候,小劉就喜歡和幾個朋友一起去吃海底撈,搓燒烤,日子過得非常“愜意”。

但好景不長,小劉最近幾天上廁所,發現自己大便總是不成形,並且在排便的時候,會有滲血和刺痛的感覺。沒有辦法,小劉只有去醫院求診。

經過醫院的一番檢查以後,醫生確診小劉為腺瘤性腸息肉。並且醫生告訴小劉,需要根據後續的檢查報告判斷,可能有需要手術開刀的必要。這一番話下來,著實把小劉嚇個不輕:“咋來趟醫院,自己就要去做手術了?”

其實類似小劉這樣的腸息肉患者,不在少數,日常生活中不注重飲食和生活的均衡,身體內分泌紊亂,腸道組織刺激,息肉的誘發風險會很高。並且很多人對息肉瞭解不深,因此極易延誤病情,造成更嚴重的健康影響。息肉的種類也非常多,不同的息肉,所需求的治療方法也不同,情況允許的話,甚至有進行手術切除的必要。

腸息肉有3種,哪種需要切除?會不會癌變?一文統統告訴你

腸息肉共有3種,哪種需要手術切除?

第一種: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息肉,通常分佈位置在遠端大腸,因此對於生理健康的影響範圍最小。

且增生性息肉較小,直徑基本上不超過1cm,表面光滑,底部較寬,本身不具備惡化的條件。因此,對於增生性息肉而言,更多的是採用保守治療的方案和計劃。

第二種:炎症性息肉

顧名思義,是因為炎症而誘發的息肉,例如因為長期飲食過於寒涼刺激等,長期持續地刺激腸道黏膜,形成傷口和潰瘍,就容易誘發炎症性息肉的產生。

炎症性息肉的主要特徵:窄,長,多為不規則形狀,且和黏膜有炎症牽連。不僅如此,炎症性息肉多不會單獨存在,可能併發一些其他的腸道消化疾病,還請各位患者能夠適當注意。

腸息肉有3種,哪種需要切除?會不會癌變?一文統統告訴你

第三種:腺瘤性息肉

這是腸息肉中,最為複雜的一個種類,小劉的病症也屬於腺瘤性息肉的一種。

腺瘤性息肉,本質上大腸的良性上皮腫瘤,但是根據不同的腸道黏膜位置和組織特性。其本身也可以分成3種細分型別。

管狀性腺瘤:呈現出橢圓形或者不規則圓形。直徑大多在一釐米以下,是最為常見的腺瘤性息肉。

絨毛型腺瘤:相對少見,直徑較大,大多超過1cm。

混合性腺瘤:具有上述兩種腺瘤息肉的特徵,情況相對複雜,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和診治。

還有鋸齒形息肉,幼年性息肉等,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那麼,上述三種,哪種需要透過手術切除?

一般來說,手術切除的標準,大多取決於息肉是否阻礙了腸道或者其他身體器官的正常運轉。例如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等,多為單發,且存在一定的疾病併發症,因此可以考慮透過手術切除。

而增生性息肉發病率較高,且息肉分佈位置廣,病灶較小,手術切除並不具備臨床價值,因此更多地採用保守治療的方法。

另外,有一些朋友認為,息肉和腫瘤的情況非常相似,因此得了腸息肉,就相當於存在癌症的隱患,事實真的如此嗎?

腸息肉有3種,哪種需要切除?會不會癌變?一文統統告訴你

得了腸息肉,癌變的可能性大嗎?

其實就腸息肉的總體情況而言,基本上都屬於良性病症,並不存在什麼致癌性。

但是部分腺瘤性息肉,因為病症組織的緣故,如果不及時治療,惡化的風險還是存在的:

比如管狀腺瘤息肉,其癌變的機率大約在1%到5%左右。而絨毛狀腺瘤的癌變風險,是管狀腺瘤的十倍以上。

雖然總體看起來癌變機率不高,但我們仍然需要謹慎,出現腸息肉的症狀,及時進行檢查和治療,越早治療,癌變和隱患的風險也會越低。

腸息肉有3種,哪種需要切除?會不會癌變?一文統統告訴你

但另一方面,對於沒有經歷過腸息肉的朋友,同樣也不能放鬆警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對腸息肉的預防,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比如注意飲食食品衛生,保持良好心態,堅持體育鍛煉等,都是雖然常見,但確實行之有效的預防方法,還請各位能夠重視,積極地履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