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創!為救38歲「氣管癌」晚期患者…華西又做了臺突破生命極限的手術

對於38歲的內江教師張巖(化名)來說,在自己的人生規劃裡,還有很多工等待完成:送許多學生畢業升學,點亮“桃李滿天下”的勳章;撫養孩子長大成人,陪伴妻子和父母親人走過美滿的一生……

但他從來沒想到的是,在實現這些夢想之前,自己就將被長在氣管上的晚期腫瘤給活活“扼死”。

3/4長度的胸段氣管已經被惡性腫瘤侵犯,而且腫瘤還將不斷長大,將會慢慢被堵塞,最終導致窒息。手術切除,幾乎是唯一的救命辦法。

然而,由於氣管沒有人工替代材料(即人工氣管),所以切除後,只能應用自身氣管進行吻合重建。

人體的氣管、支氣管和肺連在一起,再透過左右肺動脈和左右肺靜脈與心臟連線在一起,所以氣管切除長度僅為3~5釐米,平均切除4釐米才能進行氣管吻合重建。迄今超過5釐米長度,是氣管外科切除的極限或者手術禁區。

為了增加氣管切除長度,全世界的醫學專家們進行了50多年的探索,均沒有解決這一氣管外科的國際難題,也沒有突破氣管外科的“手術禁區”!

人的氣管長度只有10~13釐米,平均11釐米,試問一個氣管3/4長度都被腫瘤“侵蝕”的人,又該如何活下去呢?

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肺癌中心的周清華教授,透過應用他自己在國際上首創的“移心氣管重建術”,幫助張巖戰勝了世界氣管外科的又一個“不可能”!

3月31日,在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肺癌中心,經過周清華教授團隊5個小時的努力,這臺全球獨創術式、難度堪稱“世界級”的“氣管大長度切除再吻合手術”順利完成,患者氣管上的腫瘤被完整切除,且呼吸、心肺功能保留良好!

這也是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肺癌中心開科以來,完成的第一例“世界級高難度”——-“移心氣管重建手術”。

而接下來的術後半個月內,張巖在周清華教授團隊的精心照料下,又成功戰勝了感染、吻合口漏等併發症風險,於今日(4月15日)上午順利出院,重新開啟充滿希望的幸福人生。

回顧這“死裡逃生”的半個月,張巖的妻子感慨:“懸在心裡面的大石頭落下來了!”

青年教師一心教學 乾咳大半年沒在意

直到一天,他咳出了大口鮮血……

張巖是一名初中英語教師,家裡父母、兄姐身體都非常健康,沒有腫瘤家族史,自己也從不吸菸,所以他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遭遇這麼兇險的呼吸道惡性腫瘤。

國際首創!為救38歲「氣管癌」晚期患者…華西又做了臺突破生命極限的手術

最初的症狀,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陸續乾咳和呼吸困難。在將近20年的教學生涯中,張巖一直是個熱心而且要強的老師,不僅擔任班主任,還擔任著兩個班級的英語教學,一週除了要上20多節課外,還經常在放學後為落下功課的學生補課,所以嗓子有點不舒服,偶爾咳出一些帶血絲的痰,他都沒放在心上。

但是,他也從那時起察覺到自己的體力明顯不足,連爬6樓回家都開始嚴重氣喘。

直到今年1月25日,因為一次重感冒,又吃了辛辣的食物,他在一陣猛烈的咳嗽中,竟然大口咳血,把全家人都嚇慌了,立馬到當地醫院檢查。CT提示氣管端增厚,醫生初判是“肺結核”,又做了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報告上觸目驚心:“胸段氣管腫物(腫瘤?)”。醫生建議他,要到更權威的醫院進一步診斷。

春節剛過,張巖和家人來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在接受病理等一系列進一步檢查後,張巖的最終診斷結果放在了周清華教授的桌上:氣管鱗癌,而且已經發展到晚期。

和“全球第一高發癌”——肺癌相比,氣管癌是呼吸道惡性腫瘤裡發病率相對較低的一種,吸菸和環境顆粒物汙染是它的主要風險因素。“雖然張巖自己不吸菸,但平時也有接觸二手菸等的可能”,周清華教授說:“不過最主要的還是發現太晚,如果能透過篩查早期發現就好了。”

將生死託付給醫生:

“兒子才10歲,我還想看著他長大”

作為全球知名胸外科專家,周清華教授在胸肺腫瘤領域曾多次完成全世界首例高難度手術,並自創多個新的外科手術術式,是全國乃至全球許多同行推崇的“第一把刀”。

國際首創!為救38歲「氣管癌」晚期患者…華西又做了臺突破生命極限的手術

所以和很多從外地、外省甚至國外輾轉慕名而來的患者比起來,張巖某種程度上又是幸運的——患病後,身邊很多朋友、同事都強烈建議他直接去華西找周清華教授,節省了很多時間。

“必須做手術,而且越快越好,不然腫瘤很快就會堵塞氣管,最終因窒息離世”,這是周清華教授給張巖的診斷和建議。然而他也反覆對張巖強調:手術難度很大,風險也很大,能接受嗎?

“一點都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張巖說,自己是一個很有規劃的人,每5年、10年在工作上實現什麼樣的目標,什麼時候買車買房、給家人好的生活……都有很清楚的規劃,“而且兒子才10歲,那麼聰明,那麼可愛,還想看著他長大。”

剛知道自己得病時,他說自己也消沉過,但最終還是不甘心,放任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

“周教授能為我手術,已經是我最好的機會,那還有什麼不放心的,這條命就託付給他,放手一搏!”

突破極限的手術方案:

切除約80%的胸段氣管,怎麼做到的?

得到患者的全心信任,周清華教授立即馬不停蹄地開始組織手術團隊,完善術前檢查,設計手術方案。

國際首創!為救38歲「氣管癌」晚期患者…華西又做了臺突破生命極限的手術

▲周清華教授手繪氣管被腫瘤侵犯的長度 後更正為7。5cm

據周清華教授介紹,氣管鱗癌對內科治療(放療和化療、免疫治療)都不是很敏感,所以目前的主要治療手段仍是手術,但腫瘤能不能安全切除,關鍵在於它的大小及氣管受侵範圍,因為這關係到切除氣管的長度。

人體氣管不可再生,也尚無人工材料可以替代,只能在切掉一段病變的氣管之後,將剩餘的氣管上下“拼接”在一起,重建呼吸道。

根據一個人頭部的姿態不同,氣管會有一定的延展性:當低頭時,氣管幾乎全部移入胸內;當仰頭時,一半以上的氣管能伸至頸部……國際公認的氣管切除極限長度為4㎝,否則很可能會吻合失敗。

然而,術前檢查發現,張巖的氣管被腫瘤侵犯的長度已達到7。5cm,大大超過極限長度,這要怎麼辦?

周清華教授在國際上首創的“移心氣管重建手術”,透過切除患者右側全部心包和心底部心包,遊離和切除下腔靜脈周圍心包、遊離上腔靜脈、右肺動脈、右肺上靜脈、右肺下靜脈和心臟,將心臟和大血管整體遊離上移到胸腔頂部,氣管也隨之上移到胸頂部,進而從根本上解決了氣管切除長度不能超過5釐米的“世界難題”。

周清華教授應用他所創的“移心氣管重建手術”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治療了數百例晚期氣管腫瘤患者,包括多例第一次氣管腫瘤切除失敗,第二次再手術的病人;也包括切除胸段氣管全長聯合部分左主支氣管、右主支氣管及右中間支氣管及右肺上葉切除,應用左主支氣管遠端和右中間支氣管在胸腔頂部進行氣管重建。

“移心氣管重建手術”簡單講就是:

向氣管下方的心臟“請求支援”

由於心臟和肺的限制,氣管是不可以向上提拉的,因此只有將右側心包、心底部心包全切除術,遊離下腔靜脈、右肺上靜脈、右肺下靜脈、上腔靜脈和心臟,這樣才能將心臟大血管遊離上移至胸頂部,使氣管還能再提上去7-10公分左右……

就這樣,經過一番“上拉下提”之後,就可以額外騰挪出一定長度的氣管,並透過“移心氣管重建手術”讓這臺從不可能手術,變為可以手術。

3月31日上午,這臺由周清華教授主刀、秦昌龍主治醫師以及兩名進修醫生協助、華西麻醉手術中心3名麻醉專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這臺“世界級”高難度手術僅耗時5個小時便順利完成。

根據現有發表文獻,能完成如此具有挑戰和高難度手術的,全世界只有周清華教授一人。

手術結束後,接到秦昌龍醫生第一時間打來的電話告知手術“一切順利”,張巖的妻子瞬間哭出聲,她說周教授就是他們的救命恩人,並表示了配合後續治療的信心。

術後72小時最為重要

多個難關要闖,每個都可能危及生命

手術順利完成,並不意味著就平安無事了,周清華教授介紹,術後恢復的關,才是最難闖的!

氣管是連線喉嚨與支氣管之間的管道,不僅是空氣的通道,而且具有防禦、清除異物、調節空氣溫度和溼度的作用。而被切開的兩段氣管想要重新吻合在一起,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次咳嗽、一次感染都可能置患者於危險的境地。

術後72小時,危機四伏。

保護吻合口的安全,患者必須長時間維持低頭的姿勢,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各種原因對氣管吻合口的牽拉壓力。

為了保證這一點,周清華教授團隊用了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在他的面頰兩旁皮下各縫一針雙10號線在鎖骨上,中間下頜再縫一針在胸骨上,用這樣三根“弦”來固定頭部姿態,儘可能減少使氣管發生意外的機率。

醫生團隊還反覆提醒護士、家屬和患者要時刻注意,術後一週內不能向右側側身,因為失去右側心包包裹的心臟會脫離原位,當心髒一旦“掉”出來,就可能立即停跳……

這樣的姿勢十分難受,每天周清華教授都會在來查房時額外鼓勵張巖幾句:“只有把這一關挺過去了,三個月後又是一條好漢,又可以繼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當英語老師。”

就這樣,在華西天府醫院ICU醫生護士、肺癌中心醫生和護理團隊的精心照料下,張巖終於熬過了術後最危險的階段。術後10天,他開始下地走動,跟妻子說上幾句話,恢復情況不錯;而等到3個月以後,他才能做後仰頭的動作……

順利出院,他的妻子說:

“懸在心裡的大石頭落下來了”

今日(4月15日)上午,恢復良好的張巖順利出院,將回到家中繼續休養。因為他現在還不能說太多的話,他的妻子說:

“手術非常成功,現在恢復得也很好,懸在心裡面的大石頭落下來了!要非常感謝周教授和他團隊的醫生護士對張巖自從住院以來的照顧。”

秦昌龍醫生強調,關於惡性腫瘤患者的預後,手術往往只是第一步,醫生會盡力給予患者個體化的術後康復治療方案,以期讓患者能夠長期生存期和生活質量最最佳化。

周清華教授表示:

“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援,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是我們能拯救生命的堅實後盾,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都會盡最大的努力,踐行華西醫院救死扶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