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靚湯能養生?方法不對,反而有害

天涼時節來一碗熱湯最是愜意。長期以來,國人對煲湯情有獨鍾,認為湯既美味又有營養,靚湯養生也養顏。不過,湯的營養價值到底在哪,你瞭解嗎?有時候,喝湯方式不對,還可能引發健康問題。

誤區1

“營養都在湯裡”

只喝雞湯不吃雞肉,扔掉1只雞99%的營養。湯的成分中99%都是水,剩下的是少得可憐的氨基酸、無機鹽和脂肪。相比之下,肉比湯更富有營養,肉中優質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種類豐富。熬湯過程中,肉中的優質蛋白幾乎不會溶解,別再只喝湯不吃肉了。

誤區2

“喝骨頭湯能補鈣”

骨折了,喝骨頭湯促進癒合;孩子長身高,喝骨頭湯長得更快;老人骨質疏鬆,喝骨頭湯硬化骨質……骨頭湯真能補鈣?骨頭中確實含有豐富的鈣,但卻是以不溶於水的羥磷灰石結晶形式存在。

用1公斤的骨頭燉煮2小時,每100毫升湯中也只有不到4毫克的鈣,成人每日鈣的推薦攝入量是800毫克,想靠喝湯來補鈣,你得先喝得下20升的湯(約等於40瓶大瓶礦泉水)。

有些人會說,我用壓力鍋,加長熬湯時間或者加醋,不能增加湯中的鈣嗎?這些措施並不能加快骨頭中鈣的溶解,接受現實,我們平時煮的骨頭湯並不能起到補鈣的作用。

誤區3

“湯要趁熱喝”

湯要趁熱喝,天冷更要喝熱湯,這是很多人存有的錯誤認知。其實過熱的湯對人體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有損傷,長期喝熱湯會增加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的風險。建議等湯稍涼,小於60攝氏度,不燙嘴了再喝,比較健康。

誤區4

“喝湯利於消化”

不少人喜歡將喝湯放在正餐最後,認為吃飽後喝湯利於消化,即“原湯化原食”。其實,吃飽後再喝湯等於增加額外營養,易造成肥胖。正確的做法應當是,餐前喝湯產生飽腹感,減少進食量,避免營養過剩。但也要謹記喝湯並不是越多越好,短時間內攝入大量湯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還有很多人喜歡用湯泡飯,湯汁和飯混合在一起,美味且易咀嚼。但湯泡飯沒有經過充分咀嚼就被湯水帶入腸胃中,唾液分泌少,胃沒有收到刺激訊號,分泌的胃液也少,並且飯和湯水混在一起會稀釋胃酸,從而影響消化吸收,時間長了會導致胃動力不足,引發胃病。

在湯中還有三類物質值得注意:嘌呤、脂肪和鹽。海鮮、肉類在長時間的熬煮中,大量嘌呤溶在了湯中,長期大量食用,容易導致尿酸過高,誘發痛風。

肉裡的脂肪也會溶解在湯裡,特別是一些看上去非常美味的乳白色濃厚湯底,其實就是滿滿的脂肪,如果無節制地喝下去,會越喝越胖。此外,如果熬湯時無法很好地控制鹽量,無形中攝鹽過多也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

當然僅用蛋白質、鈣、鐵等含量來比較湯與肉的價值,也確實有些冤枉美味的靚湯了。其實,湯的價值關鍵在於在適宜的時候喝,下列情況適當喝湯還是獲益的,如:體質虛弱、消化差、沒食慾,適合喝湯;營養不良、大病初癒,適合吃肉喝湯。不管是湯還是肉,都是生活中的主食,不可偏廢,均衡食用對身體大有益處。

健康喝湯方法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1、食材焯水

熬湯前,可將肉類、蔬菜用沸水提前焯一下,1-2分鐘左右,以減少嘌呤、脂肪和草酸含量。烹製過程中少放鹽、雞精、味精等調味品。

2、把握煲湯時間

湯汁中的營養並不會隨著煲湯時間延長而增加,長時間的煲煮會破壞一些營養素,所以最好控制在2小時以內。

3、飯前喝湯

飯前喝湯,增加飽腹感,可以更好地控制飯量。

4、慢慢享受

喝湯速度不要過快,不要大量飲用過燙的熱湯。(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趙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