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被稱“害人精”,究竟是謠言還是事實?還能吃嗎?建議早了解

鮮味不夠,味精來湊!味精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調味品。無論做什麼飯菜,只要感覺沒味,添一添味精就好了,這樣飯菜才會變得更鮮美。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談“味精色變”。認為味精屬於工業產物,對人體的健康有害,而且吃多的人還會患癌,很快味精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為何風靡全球的味精如今卻變得人人唾棄?是否真的對人體有害?

味精被稱“害人精”,究竟是謠言還是事實?還能吃嗎?建議早了解

一、味精是如何被發現的?

味精是一種調味料的一種,

它以糧食為原料,經過發酵提煉出糧食的穀氨酸鈉結晶,它的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屬於純天然的一種氨基酸,其中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提高食物的鮮味用於做湯和調味汁,他的存在讓我們的食物變得更加美味。味精透過刺激舌頭上的味蕾上特定的味覺受體,給人帶來味覺不錯的感覺,也深受廣大使用者的喜愛。

味精的誕生是在1908年,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桑菊苗他在品嚐海帶黃瓜湯時,覺得這個湯味兒比較鮮美,然後就研究起來,過了些時間,他發現海帶裡面可以提取出一種叫做穀氨酸鈉的化學物質,而這種化學物質就是氨基酸裡面的一種,正因為有這些的存在,它可以使湯變得更加鮮美,於是把它的初始名為叫“味之素”,申請了專利,然後流傳在中國,改名成味精。

而在我國,有位愛國的實業家,他也在研究穀氨酸鈉,經過不斷的努力,味精這種調味品也廣泛流傳於中國,經過不斷的努力改進,味精的原料採用了玉米澱粉,甜菜,甘蔗乃至於糖蜜,這種原材料不但對身體有益,還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產物。

味精被稱“害人精”,究竟是謠言還是事實?還能吃嗎?建議早了解

二、味精真的是“害人精”嗎?

有時候我們在一些餐館吃飯之後,往往會感到口乾舌燥,很想喝水,一些人就猜測是不是不良商家亂放調味品,會影響身體健康。實際就是味精放得太多,穀氨酸鹽離子化後,過多的鈉離子讓人體血漿晶體滲透壓升高,在大腦皮層產生渴的感覺,需要補充水分,降低血液中鈉離子濃度,滲透壓下降才會緩解。

這和吃得太鹹導致口渴是完全一樣的道理,所以經常攝入過量味精,和常吃高鹽食品帶來的健康風險是一樣的,對血壓不利,高血壓、腎炎、水腫等尤其需要注意。所以我現在判定餐館好壞只有一個標準,去一家餐館吃了飯後,凡是口渴很想喝水的,以後就永遠不會再去了。

但味精作為一種氨基酸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本身是非常安全的,人類不過是把它提取出來,更有針對性地讓食物鮮美可口,人體完全有能力代謝穀氨酸鹽。所以你即使去了這樣的餐館,也沒有什麼特別好擔心的,只是不要經常高鹽高味精,少去為好。

而且味精的急性毒性非常低,甚至比食鹽還低。根據國外對老鼠的試驗,50%老鼠口服味精的致死劑量在每千克體重15克到18克之間,而食鹽是3克。也就是說一個70公斤的人,要一次性吃掉1公斤味精才有50%的可能掛掉,而鹽200克就可能掛掉,除非腦子先掛掉,可能沒人會吃這麼多吧。

即使如此,味精也被證實沒有顯著的慢性毒性、致畸胎性或基因毒性,美國FDA1995在報告中得出結論,以慣常水準食用味精對人體無害,且無任何證據顯示食用味精和任何慢性疾病有關。

所以正常劑量食用味精,既不傷身,也不致癌,不會對人體產生什麼風險。

三、味精究竟能不能吃?

味精被稱“害人精”,究竟是謠言還是事實?還能吃嗎?建議早了解

味精從1866年被提取出來,就是在小麥、麵筋、大豆、海帶等食物中提取,透過微生物發酵、精製,以此而

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穀氨酸鈉,當然是可以吃的

如果這個答案還不能讓你相信味精無毒,那麼接下來的文章一定要好好看。

你喜歡喝的海帶湯、雞湯,這些食物在烹飪的過程中也會產生穀氨酸鈉,如果味精不能吃,那麼這些食物是不是也得放棄呢?

另外部分人認為味精在加熱超過120°之後,會產生焦穀氨酸,而焦穀氨酸是個致癌物,長期攝入會誘發癌症發生。

誠然,味精在加熱後的確會產生焦穀氨酸,但是隻有0。6%的味精會生成焦穀氨酸,含量很低;此外,這個物質本身沒有毒性,劃重點!

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出的幾百種致癌物中,也並沒有發現焦穀氨酸的身影,所以味精會致癌是沒有科學依據。

味精被稱“害人精”,究竟是謠言還是事實?還能吃嗎?建議早了解

在生活中可以正常食用味精,不必太過將味精妖魔化,只需要注意不要過量食用即可

,畢竟味精內也含有很高的鈉元素,攝入過量的鈉元素會給健康帶來很多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