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於寂寞 不甘平庸(走近國醫大師?)

甘於寂寞 不甘平庸(走近國醫大師?)

柴嵩巖近照。 資料圖片

人物小傳

柴嵩巖,女,1929年10月出生,第三屆國醫大師、全國名老中醫、北京中醫醫院婦科主任醫師。她行醫約70年,擅治婦科疑難病症,提倡學習西醫知識,擴大視野,更好展現優勢,總結了許多行醫經驗和方法,惠及許多患者。

從1957年畢業至今,柴嵩巖一直從事臨床一線工作。她診脈總是用左手,因為左手觸覺敏感,能更好地把握病情。因為長期用左手診脈,她的肩背部有嚴重的變形,每次出診都忍受著疼痛。她卻說:“幫一個患者就是幫一個家庭。治病救人是愛的事業,是善的事業,我期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運用現代科技,中醫婦科會擴大體系視野”

柴嵩巖跟師學習西醫,源於1952年,北京大學醫學院面向全國招收一批五年制本科生。拿到新中國第一批中醫師資格證的柴嵩巖,幸運地被錄取,吳階平成為她的班主任。透過學習生理學和病理學的知識,柴嵩巖的中醫婦科知識更加清晰,中醫思維也更有指導性。柴嵩巖說:“在治療女性內分泌方面,學習西醫知識、運用現代科技,中醫婦科會擴大體系視野,更好地展現出優勢。”

柴嵩巖的訣竅在於中西醫融會貫通,在西醫生理基礎上,運用好中醫理念。一位患者被西醫診斷為不孕症,多處求醫無果。在她絕望之際,柴嵩巖為她邊把脈邊說:“儘管你的脈細滑無力,但還是有希望的。主要問題在於血虧閉經,用扶助的辦法來充實,培植好根,還是有生命力的。”果不出所料,在柴嵩巖的精心調理下,患者終於懷孕了。

“一個好醫生要甘於寂寞,但不能甘於平庸。”柴嵩巖致力於攻克疑難雜症,勇於攀登醫學高峰。她常對弟子們感嘆,現代疾病譜變化了,婦科疾病越來越難治,有時四五十個患者全是疑難雜症。柴嵩巖碰上覆雜難治的疾病,總把壓力當成挑戰,用壓力促進學習,為中醫婦科事業的發展窮盡一生的心血。

“只要有一線希望,我願盡我所能去幫助她”

柴嵩巖有很多已經泛黃的病案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她從醫以來遇到的典型或疑難病例。

“只要有一線希望,我願盡我所能去幫助她。”柴嵩巖說。上世紀60年代,她接診了一名患者李女士。李女士生第一胎時羊水達到2萬毫升,而一般臨床上超過2500毫升就屬羊水過多。這把柴嵩巖給難倒了。她向內科老大夫盧冶忱請教,盧冶忱提醒她查查古書,也許裡面會有這樣的案例。柴嵩巖翻閱大量古籍,終於發現茯苓皮專治胎水。於是她在給患者開的方子中,加入茯苓皮用來健脾保胎、祛胎水。在柴嵩巖的調理下,患者懷孕第六個月的時候,柴嵩巖終於摸到胎頭了。不久,柴嵩巖接到了患者報喜的電話。“柴大夫,我生了,是個健康的女孩!”

有的病例對柴嵩巖最大的啟發是舌象的重要性。一位患者懷孕兩個月後,突遇偶然事件後氣惱大怒,隨即身體感到不適,被診斷為妊娠合併巨乳症。然而,患者正值孕期,生育保胎是當前要務,不宜手術。柴嵩巖與眾專家探討均無良策。她端詳患者舌苔良久,一個小細節給她啟發——與曾經治療的病例舌象相似。於是她對症治療,服藥後僅數日,患者症狀減輕,再服數劑,恢復良好。一年後隨訪,患者足月順產一名男嬰。

柴嵩巖在四診中尤重舌診,強調辨舌診病,辨舌用藥。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收集舌象,她每次出診都帶著相機,與學生共同收集婦科疾病舌象3000份。在柴嵩巖看來,“中醫學是一門臨床應用學科,提高只有經過理論與實踐的迴圈反覆,沒有捷徑。”

“要做一個好醫生,最重要的是先學會做人”

“這輩子捨不得時間,沒看過一部電視劇,有時走路都在想工作。我把畢生經驗結整合冊,希望能夠為人類醫學進步做點什麼。” 柴嵩巖說。100餘萬字的《柴嵩巖中醫婦科精粹叢書》(全套十冊)出版,受到業界廣泛歡迎。

20世紀90年代以後,柴嵩巖開始帶徒。有人好奇地問柴嵩巖:“您帶徒弟,有沒有保留?”柴嵩巖表示:“我不保留。我用5年時間悟出的道理,花5分鐘告訴他們,他們這輩子就等於多贏得了5年!”她不僅在醫道上授業解惑,還常常教導學生:“要做一個好醫生,最重要的是先學會做人。”

柴嵩巖門診時間是8點,常常7點多就到,提早來為了給一些經濟困難的患者看病,同時也不影響掛了號的病人。她一號難求卻幾十年不加診費,還經常為患者免費診療。她解釋,“婦科疾病療程相對比較長,女同志都不容易,得了病還有經濟壓力。”

退休至今,柴嵩巖仍然堅持一週四診不輟。她說:“我對中醫的感情和責任心,隨著年齡增大而越來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