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皆非的禪讓導致六國混戰,千金買骨招來賢才,實現完美復仇

啼笑皆非的禪讓導致六國混戰,千金買骨招來賢才,實現完美復仇

高築黃金臺

一計招群才

千金買馬骨

引得鳳凰來

啼笑皆非的禪讓導致六國混戰,千金買骨招來賢才,實現完美復仇

公元前333年,燕國的燕文公去世,太子即位,稱燕王易。

燕王易剛剛即位,齊宣王就趁著燕國辦喪事的時機攻打燕國,奪取了十座城池。

蘇秦到齊國遊說,說服齊王把十座城池又歸還了燕國。

因為這場動亂,直到公元前323,也就是燕文公去世十年後,燕國國君才正式稱王。

啼笑皆非的禪讓導致六國混戰,千金買骨招來賢才,實現完美復仇

公元前321年,燕王易去世,他兒子燕王噲即位。

燕王噲即位以後,任命子之做為燕國的國相,位尊權重,主持國家大事。

而齊國國相蘇代和燕國國相子之的關係非常好,還是親家。

有一次,蘇代作為齊國的使臣出使到燕國。

燕王問他說:“齊王這個人怎麼樣?”

蘇代想讓燕王尊重他的親家加朋友子之。

因此蘇代回答說:“齊王註定無法稱霸諸侯。”

燕王問:“為什麼呢?”

蘇代回答說:“齊王不信任他的大臣。”

燕王噲聽信了,因此十分信任子之。

子之因此贈給蘇代一百鎰黃金,任其使用。(一鎰即二十兩)

——————

聰爸嘚吧嘚

蘇代就是縱橫家蘇秦的兄弟,也是縱橫家。

作為齊國的國相,不分尊卑君臣,妄評君主,還是在外國君主面前說自己君主的壞話,是不是太沒有節操和職業道德了?

朝秦暮楚,沒有國家觀念,身處此國可能心在彼國,身在彼國了又不知道在謀算哪一國的利益,僅憑藉一口伶牙俐齒就能遊說各國,撈得一場富貴,還能贏得身前身後名,使天下人爭相效法,這就是當時非常流行的縱橫家。

面對他們,孟子怒斥這些人不是大丈夫、楊子則罵其為詐人也,聖人惡諸。

再說燕王噲,光看《資治通鑑》中的所寫,燕王噲至少還是有所圖的,他若不想燕國強盛,他為什麼要聽信蘇代的這套說辭?躺平不香麼?

燕國的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兄弟,召公和周公,自成立初就具有極高的地位和權勢。

而如今,卻在七雄中吊尾,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都遠弱於各國。

燕王噲肯定非常憂慮。

因此他期望著能透過他的努力使得燕國重歸榮耀。

因此他遵循古代聖王的做法,不享樂,不鋪張,勤儉修身,以身作則。

《韓非子》寫到:“燕君子噲,邵公奭之後也,地方數千裡,持戟數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汙池臺榭,外不罼弋田獵,又親操耒耨以修畎畝,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

說燕王噲這個人,不貪圖美女享樂,不迷於鐘鼓之樂,宮廷內不修建宮廷臺榭,平時也不勞民傷財去巡視、圍獵,甚至自己親自拿著農具修整田地,以求和百姓一起同甘共苦,這些行為歷史上一些所謂的聖王都不一定能比得上。

可惜基本上沒有什麼成效。

於是,急於求成的燕王噲,在眾人匪夷所思的情形下,選擇了禪讓這條不歸路。

啼笑皆非的禪讓導致六國混戰,千金買骨招來賢才,實現完美復仇

————————-

有一個叫鹿毛壽的人,對燕王噲進言道:

“您不如把國家讓給國相子之。

人們之所以稱堯為君賢聖,就是因為他把天下禪讓給了許由。

但許由沒有接受,因此堯有了禪讓天下的美名,而實際上並沒有失去天下。

如果現在您把國家禪讓給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

這就表明您和堯一樣,有著同樣的高尚品德。”

燕王噲於是把國家託付給國相子之。

子之的地位愈發尊貴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又有人對燕王進言說:“

大禹舉薦了伯益,卻任用自己的兒子啟的手下當官吏。

等到大禹年老時,認為自己的兒子啟,不足以擔當治理天下的重任,把君位禪讓給了伯益。

不久,啟就攻打伯益,奪走了君位。

現在大王說是把國家禪讓給了子之,但官吏卻全部是太子的手下。

這種做法和大禹的做法一樣啊,最後恐怕會帶來災難。”

燕王一不做二不休,下令把俸祿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官印收起來,交給子之掌管。

於是,子之就南向而坐,不王而王,行使著國王的權力;

而燕王噲反而成為了臣子,北面而向之。

——————

聰爸嘚吧嘚

從大禹禪讓之後,自此,主動實施禪讓的就沒有什麼好下場。甚至來說,大禹的禪讓就充滿了悲劇。

大禹禪讓給伯益,大禹兒子啟直接攻打伯益,從此就建立了國家這個概念。

而自此之後的禪讓,無論是燕王噲的禪讓還是趙武靈王的禪讓,都充滿了悲劇,這還是主動、心甘情願禪讓的,那些名義上禪讓實際是被逼讓位的那就更不用多說了。

拿人性做試探就是會被打臉。

而燕王噲,只能說好笑,不合時宜的好笑,可能有些雄心,但是可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崇古的理想主義者,以為靠品德,靠德行就可以王天下了。

我們更應該小心的子之這樣的人。

————————-

子之當國三年,燕國大亂,百官人人恐懼,百姓也騷亂不已。

燕國太子姬平和將軍市被,合謀攻打子之。

齊宣王派人對燕太子姬平說願意做燕太子堅強的後盾,支援他重整君臣大義。

燕太子於是起義。

關鍵時刻,將軍市被倒戈,轉頭來配合子之一起攻打太子。

兩股勢力爭鬥,導致燕國動亂幾個月,死亡好幾萬人,百姓人心惶惶。

此時,齊宣王命章子為大將,率領軍隊征伐燕國。

燕國士兵毫無戰意,城門大開。

齊國一舉擒獲子之,把他剁成肉醬。

燕王姬噲同時也被殺了。

——————

聰爸嘚吧嘚

要小心子之這樣的人。

就是因為能力不行還野心賊大,以為歌舞昇平都是自己的功勞。

其實不明白的是,這都依靠平臺給予的資源。

等到真的自己來決策了,最終結果就是眾叛親離。

啼笑皆非的禪讓導致六國混戰,千金買骨招來賢才,實現完美復仇

1982年2月江蘇盱眙縣南窯莊出土國寶級文物“陳璋圓壺”。

圈足外緣共刻有29字銘文,銘文為

“隹王五年,奠易(陽)陳旻,再立事歲,孟冬戎啟,齊藏戈子斿。陳璋內、伐匽(燕)邦之獲。”

據史料記載,隹王五年即齊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陳旻(田忌)復位,陳璋即史書中的章子。

他曾帶兵攻打燕國都城,並掠獲金器等戰利品。

這一銘文反映了戰國中期的一大歷史事件:燕王噲禪讓,由相國子之執政,三年中引起燕國內亂,在齊王的陰謀煽動下這場內戰越來越嚴重,齊國趁機發兵攻打燕都城,在“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的情況下大勝,並掠獲了燕國王室重器,可謂“毀其宗廟,遷其重器”。

——————————————-

燕國貴族共同推舉太子姬平繼位,人稱燕昭王。

昭王是在燕國被齊國攻破後即位的。

燕國此時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他憑弔死者,探訪貧孤,與百姓同甘共苦。

自己紆尊降貴,用重金以招募人才。

他就招攬人才這件事去諮詢大臣郭隗:

“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沒齒難忘。

但如今燕國國力弱小,沒辦法報這個仇。

我該如何做,才能招來賢才輔佐我,使燕國強大呢?”

郭隗講了一個故事,說:“

古時候,有個君主特別喜歡千里馬。

聽說別國有一匹千里馬,於是派手下攜帶千金去求購千里馬。

手下千辛萬苦趕到那個地方,卻發現千里馬已經死了。

怎麼辦呢?

這個人並沒有直接返回,而是花了五百金,買下了千里馬的馬頭,帶了回去。(也有記載說千金買馬骨,但《資治通鑑》裡記載是馬首)

君主見狀大怒:

“我要這個馬頭有什麼用?”

手下人解釋道:

“如果天下人知道,死去的千里馬馬頭您都願意花五百金購買,何況活的千里馬呢?好馬馬上就會到來的。”

果不其然,不到一年,君主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馬。

現在大王您打算招攬人才,那就請先從優待重視我郭隗開始吧。

如果外面的人看到連我郭隗這樣的人都被大王您這樣重視,何愁招攬不來比我優秀得多的賢士呢?”

啼笑皆非的禪讓導致六國混戰,千金買骨招來賢才,實現完美復仇

於是燕昭王為郭隗翻建府第,尊他為老師。

昭王還在沂水之濱,修築了一座高臺,用以招徠天下賢士。

臺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為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

這座高臺便是著名的“黃金臺”。

啼笑皆非的禪讓導致六國混戰,千金買骨招來賢才,實現完美復仇

燕昭王愛賢敬賢的名聲不脛而走,風傳天下,各國才士爭先恐後的奔赴燕國。

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將劇辛從趙國來,謀士鄒衍從齊國來,屈庸從衛國來,樂毅從魏國來。

昭王奉樂毅為亞卿,委以國家大事。

燕國在樂毅輔佐下,勵精圖治28年,國力蒸蒸日上。

公元前284年,燕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和秦、楚、趙、魏、韓等國共同謀劃,發兵征討齊國。

齊軍匆忙迎戰,戰敗,齊湣王逃回國都臨淄。

其他國家的軍隊不願意再繼續追擊,只有樂毅率領燕軍繼續追擊敗逃的齊軍。

燕君攻入齊都臨淄,奪取了齊國所有的寶物,焚燒了齊國的宗廟宮室。

齊湣王被迫出逃,輾轉之莒(今山東莒縣)地固守,後被楚將淖齒所殺。

樂毅被封為昌國君。

(更多樂毅精彩內容可閱讀前期文章:

功高蓋主如何自處?田忌與樂毅,一樣的誣陷不一樣的結局

啼笑皆非的禪讓導致六國混戰,千金買骨招來賢才,實現完美復仇

——————

聰爸嘚吧嘚

燕昭王終於透過禮賢下士實現了人生的完美復仇。

而千金買骨的故事也因此成為了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典型範例。

雖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非常符合文人的期待,寒窗苦讀,滿腹文章,總得要有人賞識,有人重用才能暢懷啊。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古往今來有才能的多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而最終能綻放出光輝的,往往是遇到了伯樂的那一個。

也是因為伯樂太少,所以像燕昭王此等高築黃金臺的明主,當然會被歷代文人所傳頌了。

▼往期精彩回顧▼

生掌六國相印,死被五馬分屍!一本書走天下,譭譽參半的縱橫家

千斤之力,力能舉鼎?歷史豪傑與現代奧運健兒誰更厲害?

一場可能並沒有發生的戰役,卻是一場讓魏國永失霸業、由盛轉衰的戰役:馬陵之戰

欺詐魏將得罵名,誆得西河始封君——商鞅系列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