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指揮長平之戰會怎樣?其實歷史早就給出了答案

李牧指揮長平之戰會怎樣?其實歷史早就給出了答案

李牧指揮長平之戰會怎樣?其實歷史早就給出了答案

【秦趙宜安、肥之戰:你不是白起,我更不是趙括!】

前237年,秦王嬴政在搞定嫪毐、呂不韋等內部集團的掣肘後,旋即開啟前後持續17年的六合一統大業。

這17年,幾乎正好可以平均分為兩段,而中間分割點,便是前229年李牧的離世。

在第一階段的八年多中,秦國事實上屬於摸索期,雖然確定了一統的戰略決心,但對如何具體開展一統、消滅山東六國的先後順序卻還沒形成明確共識。

李牧指揮長平之戰會怎樣?其實歷史早就給出了答案

而現實最迫切的難題是,橫亙在秦國面前的,是一座幾乎無法逾越的“趙國長城”——李牧。

事情一開始很順利。

前236年,燕趙繼續鬧彆扭,名將龐煖率軍伐燕。秦國見縫插針,以救援燕國的名義出兵伐趙,王翦、桓齮(yǐ)、楊端和三大名將多路並進,共攻佔趙國九座城池。

更顯著的進展在前234年,桓齮在平陽之戰殲滅趙國10萬大軍,殺掉趙軍主帥扈輒。

扈輒所部,應該是守衛邯鄲的趙國中央軍團,沒想到一戰送了。

趙王遷沒辦法,只好調動長期守衛趙國北境雁門、代等地的李牧軍團南下。

戰事自此開始逆轉。

在前233年的宜安、肥之戰中,李牧PK桓齮,幾乎全殲當面秦軍,桓齮狼狽逃脫。

在前232年的彰水、番吾之戰中,李牧“示形於南、決戰於北”,主力秘密北上番吾,突襲重創秦軍北集團,南面彰水的秦軍聞之奔逃。

前229年,秦國頭號名將王翦親自出馬VS李牧,然而坐擁兵力優勢的他卻對李牧的頑強防守毫無辦法,只能寄望於長久對峙以耗死對方。

無怪乎後世普遍認為——“李牧在,趙國存”。

而連趙國都滅不了,一統六合自然是虛話。

李牧指揮長平之戰會怎樣?其實歷史早就給出了答案

後人常執著於“武評”,總喜歡比較白起和李牧誰更厲害,甚至出現那個經典問題:如果是李牧指揮長平之戰,結果會怎麼樣?

其實歷史早就給出了答案,而答案就在前233年的宜安之戰和肥之戰中。

先來看看這兩個戰役的過程。

前233年,秦軍在主帥桓齮的率領下,出太原郡進攻趙國。李牧率領所部南下支援,雙方相遇於宜安。

鑑於秦軍佔據兵力優勢,又來勢洶洶、士氣旺盛(畢竟桓齮前一年才吃掉趙國扈輒的十萬大軍),李牧決定築壘防守,以待敵變。

桓齮果然坐不住了,他知道持久對峙不利於己方,畢竟這是在趙國主場,雙方的後勤壓力不可同日而語。

為了調動李牧出擊決戰,桓齮獨出機杼,想出了“攻其必救”的策略,主力前往進攻宜安東北的肥地,準備圍城打援,以運動戰將李牧軍團消滅在救援途中。

桓齮的算盤不可謂不精妙,可惜他面對的是李牧。他自以為透過己方的主動調動,能夠創造出新戰機,然而實際上卻是,將戰機親自送到了李牧手上。

李牧正愁己方總兵力弱於對方,桓齮這一分兵,恰恰給了李牧分批吃掉秦軍的機會。

對於這一戰機,李牧果斷抓住,不僅沒按桓齮的如意算盤走,反而主力突然出擊,包圍了當面宜陽秦軍的留守部隊。

這一戰,跟解放戰爭中華野攻開啟封一戰較為相似,既要殲滅包圍圈中的大部分秦軍,又不能完全殲滅,因為要留給外部秦軍前來救援的“希望”。

桓齮果然中計,被李牧打個措手不及的他,一步錯,步步錯,滿腦子想的都是火速回援、與趙軍決戰。

然而李牧預判了他的預判,在宜安和肥地之間、秦軍回援路上部署了伏擊圈,在秦軍進入後,伏擊圈全面收縮,又打了個近乎殲滅戰。(李牧最大可能是根據地形設伏,但也不排除透過迂迴穿插構建包圍圈。)

於是,原本是要打援趙軍的秦軍主力,卻被趙軍徹底打了援。桓齮的如意算盤,幾乎完全反了過來。

李牧指揮長平之戰會怎樣?其實歷史早就給出了答案

這一戰,秦軍被殲數量至少在十萬以上,不然戰後李牧也混不上“武安君”。

瞭解了上述宜安之戰和肥之戰的過程,就會發現它和長平之戰其實極為相似,以此來推理李牧會如何指揮長平之戰,邏輯上總歸不會太離譜。

首先,兩戰都有過築壘對峙的短暫階段。而更擔心出現長久對峙局面的,恰恰都是秦國方面,王齕如此,桓齮也是如此,這也佐證那個道理:“持久對峙實對秦國不利”。

所以,趙國的上策從來不是出擊,更不是決戰,而是短期堅守、以待戰機。

這也說明,廉頗當初的堅持毫無疑問是對的,如果換上李牧,相信也會是同樣的選擇。

其次,都存在過秦軍透過佯動,調動趙軍脫離壁壘的“假動作”。桓齮的做法,其實不過是在“致敬”長平之戰時的白起,可惜他對面的不是趙括。

如果換成趙括,或許還有跟著他如意算盤無腦走的可能。

反過來,面對長平之戰時白起的“佯敗誘敵”,李牧上當的可能性極小,甚至都不可能,尤其是全軍都脫離壁壘,只有趙括那種顧頭不顧腚的玩意才幹得出。

第三,李牧是否存在反殺白起的可能?

從桓齮的遭遇看,似乎李牧是存在尋找戰機、反殺白起的可能的。但是,白起卻不是桓齮,這裡面有另一個實際比較標杆——王翦。

在前229年王翦和李牧長達經年的對峙中,兩大名將事實上都拿對方沒辦法,因為名將之所以為名將,都有個下限:保證自己先不犯錯,對方也就無機可乘。

白起的軍事造詣,公認是要勝過王翦的。所以,如果長平之戰是白起VS李牧,更可能是淪為長久對峙的結果,就像王翦李牧一樣。

但是,長久對峙勢必不利於秦國,如果不出現戰場之外的“換將”等意外因素,秦軍首先撤軍才是上策,最終的勝利者,本應該是趙國。

也就是說,無論是廉頗還是李牧,或者是其他任何一個正常水準的名將,長平之戰趙國都不該輸,更不該輸的那麼慘。

所以我一直以為,趙括是中國軍事史上唯一一個不可以“洗白”的人,實在是沒有人比他更差了。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桓齮能夠擊敗扈輒,吃掉趙國十萬大軍,當然已是了不起的名將,但也輸在李牧手下。

而李牧相比白起的“神奇”之處正在於,他總能抓住稍瞬即逝的一絲戰機,實現以弱勝強,對於“容錯率”的要求遠比白起嚴苛。

這種用兵指揮風格和威懾力,讓秦國頭號名將王翦都不敢有絲毫冒險。

換言之,在戰場上,秦國註定打不贏李牧。這已經為歷史所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