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王翦評點:“平平無奇”,別奢望驚喜,但也別擔心驚嚇

名將王翦評點:“平平無奇”,別奢望驚喜,但也別擔心驚嚇

名將王翦評點:“平平無奇”,別奢望驚喜,但也別擔心驚嚇

【名將王翦評點:“平平無奇”,別奢望驚喜,但也別擔心驚嚇】

秦國一統六合過程中所誕生的最傑出名將,非王翦莫屬。

山東六國中,實力最強大的楚國,最難以消滅的趙國,均最終滅於他手。此外,進攻燕國的秦軍最高統帥也是他,只是李信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更顯著的作用。

再考慮到他的兒子王賁攻滅魏國、代、殘燕,迫降齊國,可以說,一統六合的軍事功勞,基本歸於王家。

評價名將、軍事家的歷史地位,其他都是虛的,實打實的戰績才最有說服力,所以王翦在整個戰國軍事史上的地位,僅次於白起,高於吳起、田盼(孫臏)、匡章、樂毅、李牧、廉頗等人。

名將王翦評點:“平平無奇”,別奢望驚喜,但也別擔心驚嚇

但是,但是來了。

歷史地位只是一方面,並不代表全部,尤其不代表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比如拿他和李牧作比較,相信多數人會更喜歡後者,也認為後者的能力要更強吧?

同類的情形古今中外都有。

最典型如諸葛亮和司馬懿,雖然葛公是戰爭失敗方,但後人卻多嘲笑女裝大佬的“畏蜀如虎”。

隆美爾與蒙哥馬利也是如此,最終打輸只是實力不濟,如果實力相當,笑到最後的無疑要反過來。

這些例子都說明,綜合評價軍事家,絕不是“以勝敗、戰績論英雄”,更應關注的重心,是他們的軍事指揮藝術與用兵風格。

搞笑的是,王翦在這方面用“平平無奇”來形容居然最恰當,既有貶低的一面,但也蘊含古天樂所代表的含義。

名將王翦評點:“平平無奇”,別奢望驚喜,但也別擔心驚嚇

最能體現他指揮風格的,有兩場戰役,而且表現基本類似。

一是前229年與李牧的長久對峙,面對總兵力遠遜的趙軍,王翦卻不敢有絲毫冒險,因為他太瞭解李牧搶抓戰機、“以弱勝強”的恐怖能力。

所以,他先保證自己絕不犯錯,不給李牧絲毫“偷雞”的機會。

這是秦國戰史上第一次主動選擇和趙軍在戰場長久對峙,這種情況,長平之戰時沒有發生過,宜安之戰時也沒發生過。

(最近又看到很多人一提長平之戰就是三年對峙、趙國撐不住了,真是感慨“三年論”的流毒無窮,根本無法展開討論。)

但現在的情況已經截然不同,一是秦國已經走上六合一統的正式軌道、下定了滅亡趙國的決心;二是,相比以前,現在的趙國才是真正的“缺糧”。

就在這一戰之前,趙國發生大地震及隨後蔓延全國的大饑荒,國家已然岌岌可危,實力勢必無法支撐長久對峙。

正是看準了這一點,王翦才破天荒的主動選擇堅持長久對峙,他自信只要他不出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能“熬死”李牧以及整個趙國。

換言之,就是靠實力碾壓對方。

名將王翦評點:“平平無奇”,別奢望驚喜,但也別擔心驚嚇

相比長平之戰時的趙孝成王,現在的趙王遷所面臨的,才是真正的“再不出戰就崩潰亡國了”!

所以李牧面臨的,也是要比廉頗更為危險的狀況。他並非不知道對峙下去的嚴重後果,然而經過這段時間的交手,他也深知王翦的厲害:這傢伙實在太穩了!

面對這樣的對手,出擊決戰不過是正中對方下懷。

唯一的機會,是繼續堅守待變,希望可以抓到王翦的一絲疏漏,就不信他一直不犯錯。

對於“戰神”級別的李牧來說,這都已經是僅有的出路。

而我們作為旁觀者,面對這個幾乎必死之局,能給出的破局方法,事實上也只有李牧這一種,只有這種機率極低的翻盤希望了。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認識,李牧相比廉頗,做出了更具“擔當”的選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絕被撤換!

他深知,面對王翦這種級別的對手,他在或許還有一絲機會,若是換了趙國其他將領,戰局肯定迅速崩壞。

這不是李牧的孤傲自大,而是對軍隊和國家的真正負責。

然而,趙王遷現在所想的,全是出擊賭博,客觀說,這也不能全怪他,現在趙國確實是到絕境了,相比被熬死,奮起一搏也許更有面子吧。

所以李牧被殺,固然有郭開的貢獻,於趙王遷來說也是無奈,純屬破罐子破摔了。

不出李牧所料,換將後的趙軍選擇出擊,被王翦徹底擊敗,很快邯鄲被攻下,趙王遷被俘,趙國滅亡。

第二場戰役是攻滅楚國。

這一戰,王翦照舊“穩”字當頭,坐擁六十萬大軍的他,面對兵力遠不如自己的楚軍,居然先玩起了築壘防守、持久對峙。相比攻趙,如出一轍。

這裡面有兩個考量,一是楚軍前一年在項燕的指揮下取得大勝,士氣正盛,秦軍需要避其鋒芒;第二點同樣是實力原因,楚國經過近幾年的抗戰,軍糧供給也出現危機。

這也是項燕之後不願對峙、選擇撤軍很重要的實際原因之一。

王翦由此抓住戰機,大敗楚軍。

名將王翦評點:“平平無奇”,別奢望驚喜,但也別擔心驚嚇

綜合這兩場戰役,我們不難發現王翦的指揮特點,他求穩至上,不給對手絲毫機會,即使是“以多對少”,他也從不冒險,更不主動“出奇”,玩一些花活,真正做到了——“不可勝在己”!

而他依託的,正是秦軍乃至秦國的強大實力,只要己方不犯錯,勝利就將最終屬於己方,只是花費時間更長、效率較低、打的不那麼漂亮而已。

如果說實力是100分,那麼,指望王翦發揮出極高的分數,無疑是一種奢望,他製造不出這種驚喜。

但是,王翦的厲害在於,他倒確確實實能保證,絕不會發揮出低於100分的成績,絕不存在浪,不會給人帶來驚嚇。

也就是說,王翦上限較低,但下限極高、輸出穩定。前者是他的缺點,後者卻是他的優點。

他的用兵風格,實質是偏保守的,還達不到兵家所謂“出奇制勝”的更高境界,這也是他和那些頂級名將相比時明顯落於下風的根本原因。

而他的成就,不免就有依靠實力之嫌。相比白起,更需要秦國“虎狼之師”支撐的,恰恰是王翦。

強行類比,王翦很像二戰時期的朱可夫,取勝的背後,是強大的實力保障。

由此也很容易理解,當秦王嬴政問他攻滅楚國需要多少軍隊時,以他的一貫風格,答覆當然是“必須六十萬了”。

而六十萬,幾乎是當時秦國所能拿出的全部國本。有這個最大值,他才能有信心。

最後,十分有趣的是,像王翦這類偏保守的名將,都特別懂政治、擅長明哲保身,而那些能夠躋身“戰神”的名將,這方面明顯不如他們。

天賦點確實點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