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助元攻打紅巾軍反被攻入本土,自此高麗擺脫元朝統治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劉福通在穎州首舉義旗。因義軍頭裹紅巾,故又被稱 “紅巾軍”。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攻克亳州,擁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國號宋。 此後,紅巾軍從元朝腹地山東菏澤一直打到了高麗首都開京(開城),行程共計2000多公里。

作為元朝藩屬國的高麗,出兵協助鎮壓紅巾軍

元朝耗時二十七年,經過七次征討,終使高麗臣服,成為元朝的藩屬國。同時,高麗國王以元朝公主為正妃,把王子作為吐魯花(人質)送到了元京,世代作為元朝的駙馬繼承高麗王位。因此,也被稱作 “駙馬國”。高麗王子繼承王位後也經常往來於大都。而元朝的王公貴族也多聘娶了高麗女子,這種親密的關係一直延續了幾代。

據《高麗史》記載,至正十四年(1354年)6月,元順帝下詔要求高麗派兵協助鎮壓紅巾軍。

紅巾軍進軍高麗三大原因

一、報復高麗協助元軍鎮壓之仇

據《蒙兀兒史記》記載,“顓(恭愍王)命其將柳濯、李權、崔瑩等率二萬三千人以行。” 自高麗接到元順帝詔書後,高麗恭愍王急調水陸精兵前往燕京待命。

高利助元攻打紅巾軍反被攻入本土,自此高麗擺脫元朝統治

王顓

8月,高麗軍共計集結將士兩萬多名。高麗不僅出錢出兵,高麗軍更成為鎮壓紅巾軍的先鋒。交戰初期,紅巾軍屢遭高麗軍鎮壓。

二、堵死高麗出兵之路,形成對大都的包圍

至正十八年(1358年)3月,紅巾軍兵分三路。毛貴率領的東路大軍率先到達柳林,距大都120裡。同年10月,關鐸(關先生)率領的中路大軍攻下大同和上都。接著又乘勝攻佔遼陽,即將對大都形成包圍之際,紅巾軍向高麗發出文告,其內容是不得援助元帝與紅巾軍對抗。

據《高麗史》記載,“紅賊移文於我曰:慨念生民久陷於胡,倡義舉兵,恢復中原。今令諸將戒嚴士卒,毋得擾民,民之歸化者撫之,執迷拒者罪之。”

三、斷其後路

元順帝不僅要求高麗出兵協助鎮壓紅巾軍,還下詔在高麗耽羅(濟州島)大興土木,修建宮室,以作日後躲避紅巾軍圍困時的避難場所。

高利助元攻打紅巾軍反被攻入本土,自此高麗擺脫元朝統治

妥懽帖睦爾

據《高麗史》記載,木工元世對高麗宰輔進言: “元皇帝好興土木,以失民心,自知不能卒保四海,乃詔吾輩營宮耽羅,欲為避難之計,功未訖而元亡。”

紅巾軍並非一時的頭腦發熱跑去高麗。而是認為欲奪大都,必先鞏固遼陽。同時,更要阻止高麗對元帝支援,並斷絕其後路。因此,對高麗一仗必須打。

首次進軍高麗,紅巾軍鹹從失利,元帥被俘兩萬餘人戰死

至正十九年(1359年)12月,紅巾軍主將毛居敬率領大軍渡過鴨綠江,首次進軍高麗。《蒙兀兒史記》記載,“其眾四萬渡鴨綠江,入高麗。”

戰事初起,高麗軍與紅巾軍互有勝負。紅巾軍進入高麗後,先攻陷義州、麟州。高麗恭愍王為阻擋紅巾軍南下,組織軍隊沿清川江北岸佈陣,坐等紅巾軍。兩軍隨後在鐵州相遇,紅巾軍久攻不下,被迫退守麟州、靜州。

宣州會戰,紅巾軍大敗高麗軍,並乘勝攻克西京(平壤)。至正二十年(1360年)元月,高麗動員全國兵力圍攻西京,紅巾軍主力撤離西京,退守鹹從。

2月,兩軍鹹從會戰,紅巾軍大敗。元帥沈刺、黃志善被俘,兩萬餘士兵戰死。

二次打高麗,紅巾軍將士十餘萬陣亡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10月,紅巾軍首領潘誠(破頭潘)、關鐸(關先生)、沙劉二率二十萬大軍再徵高麗。高麗恭愍王逃亡至南方福州(慶尚北道安東),紅巾軍所到之處,高麗貧苦農民紛紛加入。到達開京時,紅巾軍已發展至三十餘萬人。

高利助元攻打紅巾軍反被攻入本土,自此高麗擺脫元朝統治

紅巾軍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元月,高麗總兵鄭世雲率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趁大雪紛飛之時,突襲開京。紅巾軍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高麗軍打得潰不成軍,關鐸、沙劉二及十餘萬士兵戰死。而元朝更派出遼陽行省左丞相納哈,率領大軍進入高麗東北界截擊紅巾軍。紅巾軍進軍高麗,再次以失敗告終。

紅巾軍起兵及兩次進軍高麗,反促成高麗脫離元朝控制。紅巾軍敗走高麗後,高麗趁機襲擊並佔領元朝統治的雙城總管府。元順帝聽聞後,揚言以八十萬大軍征討高麗,但礙於紅巾軍及國內形勢,終未實現征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