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的由來與發展

滿漢全席,清代宮廷盛宴。據說宴席上有108道名菜,起源於清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宴席。是集滿漢族民族菜的精華。其實,在清軍入關之前,滿族人吃飯很簡單。基本上是露天的,地上鋪著一張獸皮,大家圍在一起就席地而坐。想想亦是。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之前,女真人還是一個部落漁獵民族,他們的生活非常原始,絕對是宴席文化根本談不上。

相傳清朝入關後,為了團結漢族,曾邀請漢族官員舉辦滿漢全席。其實質是促進各民族團結和共同發展。滿族統治者這樣做的原因,就是由於此前在征服中國的過程中,血腥屠殺太多,如嘉定三殺、揚州十殺,以及剃頭換衣等國策。

滿漢全席的由來與發展

這使得滿漢矛盾幾乎不可調和。後來,當滿族統治者成為中國土地的真正主人時,他們改變了統治政策,開始與漢人相處融洽。其中之一就是在飲食文化上下功夫,沒事就辦大型宴會,比如端午節、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百家宴、千婚宴、朝臣宴。

客觀上,這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漢代關於滿族宴席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乾隆年間的一本《梨鬥鎖揚州畫舫》。本書有一個食譜選單,由南方菜系的54道菜和北方菜系的54道菜組成。其中粵菜12種,江浙菜30種,滿漢全席12種,魯菜30種,是最早滿漢全席的雛形。滿漢全席菜餚風格多樣,有鹹有甜,有葷有素,用料珍貴精細,食材包羅永珍。更重要的是,這裡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特產,可以滿足不同人的喜好。清朝時有滿族建立的,所以清初的宮廷宴席都是用濃烈的遊牧食物烹製的。

滿漢全席的由來與發展

方法多為烤、煮、燒,食材多為肉類和奶製品。除了豬、牛、羊肉,還有鹿肉、狍子、野豬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清代飲食逐漸吸收了漢、滿傳統特色,漢菜開始成為宮廷宴會的主角。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對朝廷進行了大改革,改為堯庚,韓熙開始佔據朝廷宴席的餐桌。但此時,韓某的座位與坐滿人的座位是分開的。直到道光年間,滿族宴席才不再單獨舉行,而是合併為滿族宴席。光緒年間,滿漢全席被規模更大的滿漢全席所取代。

隨著清朝的滅亡,特別是末代皇帝溥儀於1924年被驅逐出紫禁城後,園內務部府御膳房的廚師被辭退出宮,一些人為了生計自然離開了飯館,開始重操舊業。大量消費者對宮廷宴請充滿嚮往和好奇。在夸父心理的影響下,極少出現在宮廷中的滿漢全席進入大眾視野。最受歡迎的是民初的京津滿漢全席。108道菜品,花了三天時間準備。然而,這種奢靡之風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煙消雲散。

滿漢全席的由來與發展

20世紀60年代,隨著香港商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一些外國遊客有意體驗中國皇家飲食文化,成為大眾需求,滿漢全席就是最合適的例子。為了滿足需求,香港再次掀起滿漢全席的熱潮。

所有酒樓都將滿漢全席作為清代宮廷飲食加以推廣。就這樣,在各大酒樓的競爭中,滿漢全席菜的種類越來越多,用料越來越講究,麵條也越來越豪華。正是在這種日益激烈的商業競爭中,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滿漢全席。這道菜也是因地制宜的。各大菜系滿漢全席,各具特色。雖然現在的滿漢全席與真正的御宴相去甚遠,但這並不妨礙滿漢全席在國人心中的頂級名菜地位。如今,滿漢全席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經典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