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人才濟濟,為何最後被倚重的,是和孫家有仇的陸遜和陸抗?

三國時代的東吳,實力介於曹魏和蜀漢之間,兵力不算少而且比較能打,錢糧比較多足以支撐戰爭。所以在當時,其實東吳對曹魏的北伐,遠比諸葛亮的北伐要驚心動魄。東吳的人才也很多,比如周瑜及其後代,還有非常著名的“顧陸朱張”四個大貴族,都出了不少人才。但是有意思的是,為何東吳滅亡之前,被倚作定海神針的,是陸家的陸抗而不是別人呢?難道真的是其他家族人才調令了嗎?如果是的話,又是為何凋零的呢?

東吳人才濟濟,為何最後被倚重的,是和孫家有仇的陸遜和陸抗?

三國時代,其實每一個政權都有一個人才體系的總脈。比如說曹魏,在初期就是以荀彧為核心的潁川人才體系,比如郭嘉、荀攸等人,就都是潁川人才體系的人。蜀漢則是兩個體系:以諸葛亮、龐統為代表的荊州系和以法正、李嚴、吳懿為代表的益州系。如果不在這個體系裡,想要進入權力核心將會非常費勁。即使是曹操天天高喊:“唯才是舉”,最後的情況也是差不多的。

東吳的人才體系也差不多,初期是周瑜、諸葛瑾、魯肅三人代表的一個系統,後期又加入了“顧陸朱張”四大江南貴族的體系。如果不在他們的體系之中,同樣很難出頭。

東吳人才濟濟,為何最後被倚重的,是和孫家有仇的陸遜和陸抗?

這七個派系中,周瑜、諸葛瑾、魯肅三家,後人情況各不相同。周瑜的長子周循很有自己父親的風度,但是也同樣有父親的缺點,很快就病死了;次子周胤則是囂張跋扈,飲酒無度,後來因酒後犯罪被孫權流放。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和魯肅的兒子魯淑,卻都成了不輸於父輩的牛人。魯淑曾經發起北伐,帶兵攻入了西晉境內,但是後來被西晉將領王渾擊敗,從此一蹶不振;諸葛恪曾經更加厲害,一度掌握了東吳的軍政大權。但是後來被其他大臣和吳主孫亮一起發動政變,將他殺死了。也就是說周、諸葛、魯這三家,都沒有和東吳走到最後。

東吳人才濟濟,為何最後被倚重的,是和孫家有仇的陸遜和陸抗?

至於顧、朱、張三家,情況就更加不堪了。東吳開國的名臣,除了張家的張昭還有些名氣之外,朱家的代表人物朱治、顧家的代表人物顧雍,那名氣和政績就相差更遠了。在東吳後期,三家的人雖然在官員的整體比例不小,但是算得上名臣的卻很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和江南的氏族風氣有關。如果從後來的東晉著眼,就能看出江南的貴族,大多數都是那種萎靡不振、坐而論道卻沒有處理實際事務能力的人。這也就難怪到了孫皓接班之後,對他們不敢委以重任了。

東吳人才濟濟,為何最後被倚重的,是和孫家有仇的陸遜和陸抗?

但是,陸家卻是一個例外。陸家前有陸遜,後有陸抗,都是東吳朝廷最為倚重的人才。陸遜先是在外領軍當都督,之後入朝為丞相,在文武兩方面都非常有建樹;陸抗則比陸遜更強,不但在朝中影響力很大,還主持長江防線十幾年,撐起了東吳的江山。後來如果陸抗不死,西晉不會有膽量下江南。

這就讓人十分奇怪,為何都是江南士族,其他三家的所謂人才,和陸家人遠遠無法相比呢?這可能和東吳孫家和陸家的恩怨有關。

東吳人才濟濟,為何最後被倚重的,是和孫家有仇的陸遜和陸抗?

在東漢末年,袁術曾經獲得了傳國玉璽,有了稱帝的想法。陸遜的父親陸康,當時是廬州太守。雖然他也算是袁術的部下,但是對袁術卻非常不滿,以至於袁術向他徵集糧草,陸康不理不睬。袁術大怒,讓孫堅去進攻陸康。結果孫堅攻破廬州,將陸家的宗族百餘人盡數斬殺。而陸康,則是被孫策所殺。所以,孫、陸兩家是世仇。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陸遜,面對一個這樣悲慘的局面,還有沒有閒情逸致繼續當一個誇誇其談的文人?如果是的話,恐怕這個家族也就離滅亡不遠了。所以陸遜只能選擇奮發圖強,在流行的旖旎文化之外,在學習那些實幹之學。以他們家的人脈,這樣做當然可以很快東山再起。所以在孫權準備收復荊州和對付劉備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陸遜。

東吳人才濟濟,為何最後被倚重的,是和孫家有仇的陸遜和陸抗?

陸遜在成功之後,其實也是處於一個臨淵履薄的狀態。孫權本就不是一個易於相信他人的人,更別說陸家還和自己有仇。所以在自己統治的後期,他對陸遜也是百般刁難。這樣到了陸抗這一代,仍然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資本,仍然只能去重視實幹之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亂世之中脫穎而出,讓自己變得有用,從而保護自家的安全。

東吳人才濟濟,為何最後被倚重的,是和孫家有仇的陸遜和陸抗?

中國有一句古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太多的家族人才凋零,都是因為失去了努力向前的緊迫性。當一個人躺著就能活得很好的時候,他自然不會再去努力!江南三大貴族的沉淪,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而陸家,則正好給出了一個優秀的反例!可見,生存的壓力,才是催生人才的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