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三百首(12)·不著急,慢慢來

細讀一首詩,兩相對

東坡三百首(12)·不著急,慢慢來

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

(其一)

病中聞汝免來商,旅雁何時更著行。

遠別不知官爵好,思歸苦覺歲年長。

著書多暇真良計,從宦無功漫去鄉。

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

(其三)

辭官不出意誰知,敢向清時怨位卑。

萬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

曾忤世人嫌汝,

可忘憂家有師。

此外知心更誰是,夢魂相覓苦參差。

——

蘇軾

背景:

蘇轍辭任商州推官職位,詳細原因見正文。

髭:

音同“姿”,小鬍子。

蘇軾兄弟一同中舉,而後又一起在

制科考試

(皇帝選拔人才的一種非常設考試)中脫穎而出。但蘇轍的仕途起步卻比哥哥來的坎坷。起因是制科考試中蘇轍寫的策論在朝中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他在策論中措辭嚴厲地批評仁宗皇帝不憂外患,不恤民情,揮霍無度,還根據街頭巷尾流傳的的香豔花邊而抨擊皇帝噬欲不知節制,並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歸咎於宰相為首的臣子們不忠,沒有勸諫好皇帝。文章言辭之大膽猛烈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但這種耿介熱血,要批倒一切權貴的愣頭青筆法為他惹了不小的麻煩。

蘇轍的文章在考官群體中得到了冰火兩重天的評價。司馬光一派覺得寫的太棒了,這是個忠臣的胚子,應該給予高等評級。王安石一派則認為這個傢伙在沒有事實根據的情況下亂放炮,把皇帝宰相罵了個遍,目無君父大不敬,狂妄至極,應該直接pass(蘇轍晚年自己也坦言當時年少熱血,僅憑市面上的一些妄言就對仁宗皇帝的私生活和國家事務亂髮評論指責,後來瞭解到自己所批評的很多並非事實,非常地懊悔)。所以詩中

“策曾忤世人嫌汝”

的句子。最後還是

仁宗皇帝

大度,力排爭議堅持錄取了他。

“以直言召人,而以直棄之,天下謂我何?”

宋代的氣度和風采在仁宗的這句話裡至少有了一半。

之後蘇轍被授了一個

商州

推官的職位(類似地方檢察長之類),但皇帝秘書王安石卻遲遲沒有為他撰寫正式的赴任公文。這一拖就將近一年,等到公文終於下來,蘇轍自己卻不幹了。可能也有賭氣的成分,但他的官方理由是哥哥已經在外面了,我要再跑出去老父親就沒人照顧了。他上書請求在父親身邊奉養三年,於是就有了詩題裡

“得告不赴商州”

,和詩中的

“辭官不出意誰知”

不管出於什麼樣的考慮,這個決定阻滯了職業生涯的順利起步。做哥哥的不免要安慰一下弟弟:“真的有點遺憾,原本我們兄弟還可以有機會聚一聚(鳳翔和商州比較近)。不過話說回來,離家做官也沒什麼好的,想家的日子是真難熬啊,能在家裡悠閒從容地讀書做文章才真幸福。你就安安心心在京城裡待著,大隱於市,先做幾年高段位隱士。別人不理解你不要緊,他們嫌棄你、抨擊你,你就當沒看見沒聽見。老爸寫的《易傳》很有意思,你就在家跟他好好學習。哥哥和你永遠是一條心,時常在夢裡尋你、覓你。”

東坡三百首(12)·不著急,慢慢來

社會氣候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它對那些充滿改良熱情的年輕人的態度。他們未經世事,常說些莽撞的話,做出一些冒失的事的,但他們有傻傻可貴的純粹之處。只有在更友善寬容的環境下,世界才有可能被這種熱情和純粹的力量塑造的更新更美。

家庭環境的好壞則是由情感連線形式決定的,好的連線是彈性的,節點之間不存在強大的逼迫力量,哪怕這種力量的本意是把對方推向成功,給予對方充分的伸縮空間。壞的連線是剛硬的,彼此之間死死地往自己認為對的方向用力,要麼強勢改變對方,要麼脆斷分離。

所以,在我看來年輕的蘇轍雖有小挫卻大體幸運,他遇上了一個相對開明的仁宗時代,並生在一個沒有成功焦慮症的開明家庭。蘇軾寫的三首詩,說的其實就一個意思

“彆著急,慢慢來”

,親人間這樣看似平實無用的安慰其實最暖人心,比雞血和成功學更有愛,更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