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高者顯赫

欒城,因晉國正卿欒書而得名。可欒城最有名的人卻是蘇東坡。這裡是蘇東坡祖籍地,建有蘇東坡祖籍紀念館。

名高者顯赫

蘇東坡大概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幾個大文豪之一,是個天才般的存在。他由眉山走向汴京,又由汴京走遍整個北宋大地。他的足跡是否踏過欒城舊地,沒有記載,不敢妄言。是否拜祭過的先祖之墓,更不敢妄想。總之,他在世之時,應該沒有和欒城發生過什麼親密接觸。

名高者顯赫

真正在欒城生活過的是他的先祖(上溯十世)——蘇味道。老蘇是欒城(古屬趙郡)蘇家莊(現大斐村)村人,自小聰穎,有神童之譽。二十歲便中了進士,在則天大帝面前曾三度為相,仕途上的成就遠高於蘇軾。文學上也不俗,是初唐四友之一,推動了我國近體詩的發展。史籍中關於他的記載雖不多,但有兩個成語與之有關。一個是政治方面的“模稜兩可“,說得是老蘇為官的圓滑世故,這或許也是武周高壓統治下的無奈之舉。另一個是文學方面的“火樹銀花”,來自老蘇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形象地描繪了大唐長安上元之夜的燈火盛景。這個深諳為官之道且富有才情的人,因阿附

張易之,中宗時貶為眉州刺史,死於任所。歸葬於欒城老家附近的黃土中,其墳塋高大,稱之為“蘇丘”。時光荏苒,風起雲湧,荒涼漸成繁盛,蘇丘變為蘇邱村,由簡良而來的崔氏族人守冢而居。

名高者顯赫

蘇味道有四子,其中二子蘇份留於眉山,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蘇氏”。老蘇的文學基因便在川中大地上傳承下來。直至蘇份九世孫蘇洵出世,文風乍顯。乃及蘇軾,更是將蘇門文學才幹發揚光大,成一代宗師,百世楷模。蘇軾之弟蘇轍,亦是文學大家,曾官至宰相,在政治上達到了先祖的高度。

三蘇都沒有忘記蘇味道這個顯赫的先祖,感念著祖上的榮光。

蘇洵把先祖記入族譜“眉之蘇皆宗味道”;蘇東坡也常以“趙郡蘇軾”為詩文署名;蘇轍乾脆把自己的作品集命名為《欒城集》。至今,眉州的三蘇祠內供奉著眉州蘇氏始祖——蘇味道的畫像。祠堂的門聯,精煉地概括了蘇氏四人的成就:“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雖三蘇並列,四家共存,但其中名聲最高者,只有東坡一人,其光芒耀眼,最為顯赫。可謂由蘇軾,而知三蘇;由三蘇而知味道。

名高者顯赫

我也是慕蘇軾知名,而在這個秋日,去了蘇邱村,走了清明橋,到了“蘇東坡祖籍紀念館”。蘇邱村口坐西朝東,有高大的牌坊,有蘇味道的雕塑。村口較為寬闊,古色古香,百米後路狹雙向車輛可駛。路邊擺攤設點的也比較多,好在車輛不多,我們透過較易。

名高者顯赫

跟著導航找蘇味道的墳墓,卻拐進了一個衚衕裡。估計不對,倒車回來,詢問路人。這是一個村中的老婦,我問:蘇味道的墓在哪兒?她竟一臉詫異:什麼,你找那個幹啥?我估計她根本不知道蘇味道是誰?於是,換了問法:咱村中的那個大墳在哪兒?這回,老嫗聽明白了。隨手一指,我們便找到了這個大墳。它包圍在一片農房之中,可以算村中一個小小的公園。墳墓前有一個廣場,曬了一大片花生枝莖。墳墓東側有個涼亭,有三三兩兩老人在其中閒聊。墳墓坐北朝南,在臺子上高聳,臺的四周有四個井亭。墳墓並不高大,墳頭上青草蔥蔥。墓前,有三通石碑:中“大唐 蘇味道之墓”,左“三蘇發祥”,右“眉山發跡”。廣場對面的牆壁上有關於蘇東坡故事與詩詞的展牌。

名高者顯赫

我站在蘇味道墓前, 感慨著這個大墓能穿越千年還有留存與展示,該是多麼的不易與難得!在這片土地上誕生過這麼一個偉大的人物又是怎樣的積澱和蘊涵!這些人物與文化的傳承便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根脈所在。

名高者顯赫

離開蘇邱村,我們又到了南趙村(亦有蘇味道系該村人的說法)邊的“清明橋”。橋是一座三孔古橋,立在洨河故道上。這座橋的建造年代不詳,民間傳言是蘇氏後人每年清明祭祖時需從這裡過河。那就應該是唐朝遺存了,與趙州橋的建造年代接近。但這座橋比較小巧,全身石塊砌成,古樸斑駁。該橋早已荒廢,橋下是一灘臭水。這裡如今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公園,藏在農田一側,有個小門可供出入。裡面整飭感不強,可以提升的地方很多。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下一站,是奔“蘇東坡祖籍紀念館”而去的。它在欒城城區之內,準確而言是眉州蘇氏的祖籍紀念館,裡面有蘇氏源流、蘇味道與三蘇、蘇氏歷代名人及燕趙明珠欒城的相關展覽。取名為“蘇東坡祖籍紀念館“就是因為蘇軾的名聲最大,更易於讓人們知道並瞭解欒城悠遠的歷史和豐厚的底蘊。這也算是一番良苦用心吧。找這個紀念館還是頗為費勁的。它在柴武臺公園內。導航把我們帶到了公園的東門。這個公園正在大修,四周也是很多在建的高檔小區。西門主要是柴武臺遺址。所謂柴武臺,就是西漢劉邦大將柴武之墓。年代較蘇味道墓塋還早了許多。現在能看到的就是一個青蔥的土山,山上有亭,亭旁有碑,寫著“柴武臺遺址”,但不見墳墓。亭子對面是一個氣勢雄偉的二層閣樓。樓前有碑:唐玄奘法師掛錫處遺址。據說,這裡是隋代佛家聖地善眾寺的遺址。玄奘西天取經前,曾在這裡掛錫駐留。這個寺廟近代毀於戰火,曾經的古柏參天也已不見,只可看到幾棵粗壯高大的梧桐在樓閣旁見證著年代的久遠。從柴武臺下來,西行一條窄路(在挖湖)到達柴武臺公園的正門。路北即為紀念館,墓前也在改造修繕,沒有開放。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名高者顯赫

縱觀,這半日行程。穿梭了時空,可觀度不大,但可以看到我們這片土地上深厚的歷史積澱,感受到我們這裡也是人傑地靈,人才薈萃。我們唯有在追懷古人之時,邁好自己的每一步,走向更好的時代。